摘要:哲學學習中,“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概念不斷被提及,但對其確切含義、范疇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卻少做深究。二者作為哲學的基本概念,需要確切理解其含義及關系才能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因此,本文在此探討“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概念以及二者的關系。
關鍵詞:自然存在 社會存在 人化自然
一、自然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存在,包括無機界和生物界。”這里“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存在”指人類活動尚未作用過的自然界——自在自然。
首先,自在自然具有自在性,即自主、獨立性,完全受自身內在規律的支配而存在,處于完全自發的運動變化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自在自然的未把握性,即其獨立于人類活動之外,尚未成為人類實踐對象。人類社會實踐這一認識自然界的手段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對象、范圍和方式都受著認識和實踐水平的限制)。因此,自然界總是存在著人類尚未認識把握,未納入活動對象的那一部分。因此,自然存在并不包括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而是指在人類社會出現前就已經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后人們尚未認識和實踐的自然界。
二、社會存在
馬克思稱社會存在為“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社會存在不能脫離人的存在,需要人這一主體的參與,指“為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的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包括物質生產方式以及自然環境、人口因素。”
(一)物質生產方式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指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其物質內容是生產力,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首先, 生產力是“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的關系,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物質生產的能力,是人這一實踐主體對自然界進行物質生產的能力。物質生產方式的構成因素中體現著主體(具有思維能力,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和客體(進入主體活動領域的自然界)之間的關系。而“人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和人口本身的生產,一開始就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展開的”,并且這一社會關系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因此,物質生產方式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體現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二)自然環境
“在人類社會產生的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例如海洋的石油資源,在人類發現其使用價值前不會對其進行開發后投入市場交換,使其具有交換價值,因此未開發的海洋資源就不屬于社會存在。但當人們其施加影響并將這些資源投入社會生產,這時的石油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生一定關系的存在(進入了社會生產領域,體現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屬于社會存在范疇。由此觀之,社會存在概念下的自然環境不包括自在自然,而應是與人類社會發生一定關系、進入人類社會生產領域的自然環境,即馬克思說的“打上人類主體意識烙印的自然界”。
(三)人口因素
在理解社會存在下的人口因素的時候,應將其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系。首先,一定數量的人口是進行物質生產的前提,“沒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物質生活”社會需要最低限度的人口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其次“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是社會內部分工的物質前提”人口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是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人口因素只有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才是“物質生產的基礎,是進行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使之成為社會存在的組成部分。
(四)總結
社會存在是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展所進行的物質生活過程,因此,社會存在不能脫離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而對于在社會存在范疇內的物質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應與生產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理解其含義。
三、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關系
(一)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相互依賴
1.自然存在無法脫離社會存在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說到:“被抽象地自為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相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即完全脫離社會存在的自然存在對人類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人類社會產生的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自然存在只有依賴社會存在才存在意義和價值。
2.社會存在無法脫離自然存在
由于人類的產生出現的社會實踐這一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使人這一主體通過不斷地認識、改造自然存在使之轉化為社會存在。因此,社會存在是在自然存在的基礎上改造、發展而來的,沒有了自然存在就無所謂社會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自然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基礎,社會存在不是脫離于自然存在的孤立存在物。
(二)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相互轉化
1.自然存在轉化為社會存在
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不斷認識改造自然界,使自在自然逐漸轉化成打上人的烙印的人化自然。而實踐活動具有無限性,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實踐的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更多的自然存在不斷轉化為社會存在,即“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通過人“再生產”這個過程,自然存在轉化為社會存在,并隨著這個過程的深化,其轉化的范圍、程度也不斷深化。
2.社會存在轉化為自然存在
當一種社會存在物的價值已被應用窮盡,無法再滿足人類生產發展的需要時,人類則會終止對這種存在物的利用,使之再次轉化為自然存在物,獲得自然存在的屬性。例如,海洋石油資源,人類通過實踐活動使之轉化為社會存在,但隨著實踐的深入,甚至不顧自然規律對其肆意破壞,資源就會逐漸枯竭,無法再為人類生產帶來價值。這時人類就會停止開發利用,使之重新回歸自然,成為不與人類社會發生關系的自然存在。
(三)總結
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是緊密聯系且相互依賴的關系,二者又可相互轉化,甚至相互包含、依賴。因此,在哲學學習中,應認識到二者處于相互依賴和動態轉化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哲學[M].人民出版社,2014.
[2]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6.
[3]舒遠招.評對馬克思社會存在概念的多重誤解[J].求索,2010,(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選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80.
[7]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84.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吳倩倩,學歷:本科,福建師范大學(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