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芬
摘 要:文章探討了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提出了適合小學低年級“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三個實施的策略:①用數學的眼光獲取信息;②學會畫圖幫助理解題意;③理解用什么方法解決是關鍵。實踐證明,這三個策略能夠有效解決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解決問題”盲目做題的現象,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
關鍵詞:解決問題;有效;策略;提高
解決問題是應用題演變過來的。以前的應用題是以純粹的文字形式呈現的,形式比較單一,因此對學生的吸引不大,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乏味,沒有興趣,看到一堆文字,心理上就會認為是很難的題目。應用題教學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教師感到不好教,學生認為不好學,再加上干擾的條件,更是讓孩子們不知所措。而現在的解決問題更具有開放性,它以顯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圖文結合,信息資源更加豐富,而且體現了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資源,將生動活潑的情境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主動通過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情。《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把“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當作數學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學數學,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一、用數學的眼光獲取信息
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搜集數據的能力還不是很強,需要老師去引導,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數學的信息。一幅主題圖中可以搜集的信息往往是很多的,學生可以關注圖畫的色彩搭配,也可以關注圖中事物的動態展開豐富的聯想,當然也可以關注圖中事物的數量及其關系,等等。在教學中,很多老師經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話剛說完,一只只小手就高高地舉起來了,但是學生回答的往往并不是老師想要的答案。他們大都會關注圖中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或者圖中人物所從事的各種各樣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活動。如果老師不及時引導,那么學生對圖中信息的搜集就很有可能偏離數學教學的軌道。
因此,在搜集圖中信息時,教師必須強調“數學化”,在提問時可以加兩個字,如“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這個時候學生的回答就不會偏離太遠。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數學思維才會慢慢被建立起來。在解讀問題時,對于帶有重要數學信息的詞句,也可以重點強調,幫助學生尋找信息。當然,老師本身也需要注意自身數學用語的規范。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時,圖里有4個數學信息,2個問題(還剩多少本故事書、還剩多少本動漫書)。教學時引導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選擇有用的數學信息,這樣引導學生從主題圖中觀察、發現、收集數學信息,并學會對圖中所有的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其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學會畫圖幫助理解題意
幫助學生建立起“表象”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低年級學生必須借助具體形象才能進行思維。因此“表象”就是“問題情境”與“數學模型” 之間的一座橋梁。記得一年級在做“我們一共有10個男生,老師讓相鄰2個男生之間站一個女生。一共可以站多少女生?”這道題目的時候,學生不理解題意。當老師讓學生畫一個圓形代表一個男生(○ ○ ○ ○ ○ ○ ○ ○ ○ ○),再用三角形代表女生站進去(○ ○ △ ○ ○ △ ○ ○ △ ○ ○ △ ○ ○),畫出這樣一個自己熟悉的圖的時候,問題就迎刃而解。可見,教會學生“畫圖”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把學生覺得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又如,在教學了“幾和第幾”后,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朋友們要去秋游,老師問小紅:“你們一隊有幾人?”小紅看了看說:“從前面數我排在第3個,從后面數我排在第6個。”小紅一隊到底有幾人呢?這個問題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有難度的。思維好的學生能夠知道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3+6-1=8(人)”,還有的學生是這樣想的“從前面數小紅排第3,就是小紅前面有2人,從后面數小紅排第6,就是小紅后面有5人,所以一共有8人”。但是全班能夠像這些學生這樣思考的不多,大部分學生都不能直接想出來,要通過畫圖的方法來解決。經過教師的提示,引導學生在紙上畫簡單圖形代表這一隊的人(○ ○ ● ○ ○ ○ ○ ○),學生能夠根據圖畫很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
三、理解用什么方法解決是關鍵
當學生細致地觀察信息,捕捉有用的數學信息之后,在頭腦中就能夠自覺記憶這些有用的信息,并建立起這些信息之間的數量關系,運用所學知識建立起數學模型。而有些學生卻仍然無從下手,要讓學生跨出這一步,我認為理解是關鍵。小學低年級的解決問題多是基于“加、減、乘、除”的運算,許多在“解決問題”上出現問題的學生,大都是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即不知道什么時候要加,什么時候要減,什么時候要乘,什么時候要除。因此,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時,務必抓住問題的本質。在幫助學生理解“加、減、乘、除”的含義時,往往可以借助動作、規范化的語言和建立表象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些運算的含義。特別是對剛入小學的學生來說,動作和語言會起很大的作用。因為動作思維和言語思維是人類較為原始的思維形態,在嬰幼兒時期多使用這兩種思維,隨著心理的發展,他們的思維方式由這兩種形態漸漸地過渡為形象思維,但是動作和言語思維仍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加法的含義時,可以指導學生用兩只手表示兩個部分,把兩個部分加起來,就用手勢表示合起來。還可以讓學生不斷地重復復述加法的含義,幫助其理解含義。當問題提出“一共有多少”時,教師只需指導“一共”就是指合起來有多少的意思,學生頭腦中便會建立起一個典型的數學模型。
“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也將伴隨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我們能做的就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教給學生一種思想,培養學生一種能力。在低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為將來更好地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吳存明.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3]林碧珍.數學思維養成課——小學數學這樣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吳正憲,陳鳳偉,周衛紅.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雷 玲.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