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蕾,陳玉蘭,楊曉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
高校畢業生職業指導對就業勝任特征的影響
周 蕾,陳玉蘭*,楊曉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
目的 探討職業指導對大四畢業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影響。方法 采用大學生就業勝任特征問卷和大學生職業指導問卷對部分大四畢業生進行調查。結果 畢業生的就業勝任特征得分處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別的畢業學生在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4個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4個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是否為醫學專業學生在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知識技能5個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畢業生的職業指導與就業勝任特征呈顯著的正相關(P<0.01)。結論 職業指導對畢業生的就業勝任特征有顯著影響,應把職業指導和就業勝任特征的培養結合起來,這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職業指導;就業勝任特征;高校畢業生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畢業生的基數逐年上升,但就業率卻不斷走低。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大批量、規模化的教育人才涌向社會,使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沿海地區曾一度出現“用工荒”的現象,從本質上講是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在實際情景中的工作績效表示質疑。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從供需雙方出發構建了大學生的就業勝任特征結構模型來探究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勝任特征指取得有效業績的知識、技能以及個人特質的組合[1]。為了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素質,各高校除了開設專業課外,還開設了職業指導相關課程。但很少有人研究職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構建及開設對于畢業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強化是否有效。本研究從就業勝任特征出發,探討就業勝任特征與職業指導的關系,現介紹如下。
1.1 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共調查成都中醫藥大學大四畢業生350人。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1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57%。其中男生97人,女生220人;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146人,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的171人;醫學生156人,非醫學生161人。
1.2 調查工具
1.2.1 大學生就業勝任特征問卷 通過對相關研究的深入了解和整理,參考了賈建鋒等人[2]的大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結構模型,將就業勝任特征結構模型的條目改編為適于大學生理解的句子,編制了大學生就業勝任特征問卷,并進行預調查。該問卷由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知識技能5個維度共29個條目組成。行為勝任特征是指大學畢業生在組織協調、戰略意識、信息管理、角色定位、實踐管理、執行和領導方面的勝任力;情感勝任特征是指大學畢業生在自我控制、壓力管理、應急管理、適應、理性決策、人際交往方面的勝任力;元勝任特征是指大學畢業生在學習、自我發展、問題解決、分析判斷、創新、團隊協作方面的勝任力;價值、品質與特質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正直誠信、責任感、靈活性、自信、成就動機方面的勝任力;知識技能是指大學畢業生在外語、專業知識、計算機技術、法律知識、寫作方面的勝任力。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不符合,“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36,分半信度為0.896,說明問卷的信度高。問卷的效度以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各維度與總體之間的相關系數為指標來考查。各維度之間呈顯著相關性(P<0.01),表明這些維度能對整個測試做出貢獻,同時又彼此獨立。各維度和就業勝任特征總體呈顯著相關性(P<0.01),表明各因素與整體的概念相一致,說明該問卷結構效度較好。具體見表1。

表1 就業勝任特征問卷各維度間及各維度與總體間的Pearson相關系數
1.2.2 大學生職業指導問卷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深入分析和對大學生的訪談,編制了大學生職業指導問卷,該問卷由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與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共有6個題目,分別為職業指導的內容和形式、職業指導課程教師的專業性、職業指導課程開設的時間、職業指導課程的針對性、職業指導課程的作用、對職業指導課程的滿意度。第一部分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不符合,“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第二部分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共17個題目,分別是專業課程的學習、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就業指導課、創業基礎課、見習、實習、就業政策和形勢介紹、學校提供招聘信息、學校開展大型招聘會、個性化特色指導、職業測評、學長學姐交流、專題講座、輔導員的指導、創業政策扶持、勤工儉學崗位、畢業生座談會。第二部分采用6點計分法:“0”代表沒用,“1”代表幾乎沒用,“2”代表有一點用,“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有用,“5”代表非常有用。該問卷的內容較全面,涵蓋了高校職業指導的各個方面。
1.3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畢業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的一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該校畢業學生就業勝任特征各維度的得分分別為行為勝任特征(3.34±0.64)分,情感勝任特征(3.43±0.63)分,元勝任特征(3.44±0.60)分,價值、品質與特質(3.58±0.67)分,知識技能(3.14±0.64)分。畢業生在價值、品質與特質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元勝任特征,得分最低的是知識技能。總體來看,就業勝任特征各維度得分均高于中間理論值3分。
2.2 畢業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差異分析
不同性別的畢業學生在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4個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生這4個維度的得分高于男生;知識技能維度得分男女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4個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這4個維度的得分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知識技能維度的得分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是否為醫學專業學生在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知識技能5個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醫學專業學生這5個維度的得分高于醫學專業學生。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畢業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畢業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得分比較(±s,分)
人口統計學特征性別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否為醫學專業學生男女t值P值是否t值P值是否t值P值人數97 220 --146 171 --156 161 --行為勝任特征22.19±5.00 23.88±4.13 -2.932 0.004 24.91±4.21 22.04±4.27 6.004 0.000 22.10±4.24 24.59±4.36 -5.162 0.000情感勝任特征19.65±3.97 20.96±3.64 -2.868 0.006 21.25±3.60 19.96±3.86 3.057 0.002 19.72±3.53 21.37±3.87 -3.945 0.000元勝任特征19.93±3.81 20.99±3.44 -2.440 0.015 21.45±3.53 19.99±3.50 3.698 0.000 19.87±3.12 21.43±3.83 -3.957 0.000價值、品質與特質16.93±3.23 18.35±3.29 -3.580 0.000 18.73±3.12 17.22±3.36 4.126 0.000 17.05±3.14 18.76±3.31 -4.711 0.000知識技能15.27±3.41 15.88±3.12 -1.560 0.121 15.92±3.35 15.49±3.10 1.950 0.233 15.13±3.18 16.24±3.18 -3.102 0.002
2.3 畢業生職業指導的一般情況
大學生職業指導問卷由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和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組成,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的均分為(2.88±0.88)分,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的均分為(3.10±0.90)分,該問卷的總體均分為(3.00±0.80)分。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的均分低于中間值3分,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的均分高于中間值3分。從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的得分來看,對實習的評價最高,為(3.35±1.39)分;其次為學校提供招聘信息(3.34±1.19)分,學校開展大型招聘會(3.33±1.25)分;均分最低的是創業基礎課(2.64±1.41)分。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就業指導課和創業基礎課這3門課程的評分都低于中間值3分。
2.4 畢業生就業勝任特征與職業指導的相關分析
將就業勝任特征的各維度與職業指導的兩個部分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就業勝任特征的5個維度:行為勝任特征,情感勝任特征,元勝任特征,價值、品質與特質,知識技能和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P<0.01)。見表3。

表3 就業勝任特征與職業指導的相關分析
2.5 畢業生就業勝任特征與職業指導的回歸分析
進一步通過回歸分析探討職業指導對就業勝任特征的影響。以就業勝任特征的5個維度為因變量,以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和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兩部分為自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和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對就業勝任特征的5個維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P<0.01)。見表4。

表4 就業勝任特征與大學生職業指導的逐步回歸分析
3.1 影響畢業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因素
研究結果表明,畢業學生的就業勝任特征得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王菲[3]研究的心理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水平,這可能與調查對象的構成有關。一方面,該校為醫學類院校,醫學生占調查對象的一半,他們的課業負擔較重,要求掌握的知識較多,同時對醫學生的專業要求高,而調查對象對自己的素質評價偏低;另一方面,醫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投入較多,較少參與學生會和社團的活動,在與人交流溝通、領導組織等方面的鍛煉機會較少。董海瑛等人[4]研究發現,能夠真正衡量或影響醫學畢業生將來臨床工作表現的關鍵因素并不僅僅是他們在學校學到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同時還受個人特質、人際關系能力等的綜合影響。所以高校應加強對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醫學生能夠真正勝任醫學工作。
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畢業生就業勝任特征各維度除知識技能外,剩余維度的得分都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P<0.05)。首先,在大學期間,班級的管理一般是以學生自己管理為主導,輔導員很少直接參與到班級管理中,這培養了學生干部各方面的能力;其次,學校提供各種平臺,如學生會、社團、舞蹈隊、辯論隊等,在這些團體中,學生干部有更多機會擔任策劃、組織、領導、溝通等職務;最后,各種大型活動也由學生自己組織,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干部起主導作用,負責整個活動的協調、組織,這些可以使學生干部各方面都得到鍛煉,而這些能力也是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從而為就業奠定了基礎。同時,用人單位也傾向于選擇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
3.2 職業指導工作與畢業生的需求有差距
應屆畢業生的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和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水平一般,這與龔勁丹等人[5]的研究結果一致,也與由昭紅等人[6]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效果調查結果一致,說明對大學生的職業指導還不夠。在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的各條目中,學生對實習、學校提供招聘信息、學校開展大型招聘會的評分較高,說明學生認為這三方面能夠對自己的就業有所幫助,所以學校應該根據課程需要安排學生實習,而學校的各種招聘信息和招聘會能夠給學生提供與就業單位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就業單位的需要。評分最低的是創業基礎課、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就業指導課,說明學生認為這3門課程對自己就業的幫助較少,而這3門課程卻是高校比較常見的課程。總體上看,這3門課程的內容是沒有問題的,但從該校的現實情況來看,可能與課程設置的時間和任課教師有關。課程都設置在大一、大二,而我國的學生大部分是在進入大三后才開始考慮就業問題的,太早開設相關的課程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校承擔上述3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多為輔導員,他們并未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指導教育和訓練,因此無法滿足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需求。目前高校職業指導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物化,缺乏過程指導;其次,高校追求大而全和高層次的辦學目標,缺乏分層次辦學和特色辦學意識,高校培養目標趨同,就業供求也存在結構性失調[7];最后,一些學校不顧資源限制,招生規模發展過快,但培養能力不足,學生培養質量下降,導致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差[8]。學生的問題主要是不重視職業指導課程,由于大部分職業指導課程的考核方式是寫論文,所以大部分學生不重視這門課程。師資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學校缺乏專業的職業指導課程教師,這些課程的教學任務一般由思政課的教師承擔,而這些教師缺乏校外工作經驗。以上這些原因都造成了職業指導課程內容單一、效果一般的結果。
3.3 職業指導對畢業生就業勝任特征的影響
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設置評價和大學生職業指導效果評價與畢業生的就業勝任特征呈顯著正相關(P<0.01),且在一定程度上有預測作用(P<0.01)。通過對就業勝任特征和職業指導關系的分析可見,如果把職業指導和就業勝任特征的培養結合起來,學生在進行職業目標選擇的時候,就會充分考慮自身的能力結構、性格特征與職業取向的關系,使學生明確發展目標和學習任務,這有利于學生在大學階段的發展。這種以發展目標為導向的成長模式優于當前以知識技能為導向的成長模式[8],對于職業指導課程而言,應該精心設計課程體系,為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就業勝任特征提供支持。
[1]張愛蓮.心理健康服務人員核心勝任特征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賈建鋒,趙希男,孫世敏,等.大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結構模型的實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92-96.
[3]王菲.心理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驗證與現狀調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4]董海瑛,萬學紅,吳敏.醫學畢業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7(5):348-354.
[5]龔勁丹,吳家林,鐘春果,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現狀調查[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08-109.
[6]由昭紅,顧靜,孫洪揚,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效果調查[J].中國職工教育,2014(12):187-188.
[7]董云川,張建新.多種形態一樣化的中國高等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74-77.
[8]蔡德章,高獻忠.基于勝任特征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分析[J].醫學生教育探索,2007,6(4):368-369.
(*通訊作者:陳玉蘭)
G526.5
B
1671-1246(2017)02-0091-04
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發展基金“我校畢業生擇業心理和擇業行為研究”(03002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