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琴,許琳涓,曹志強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模擬教學法在麻醉學教學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
謝建琴,許琳涓,曹志強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目的 系統評價模擬教學法在麻醉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計算機檢索五大中文數據庫,收集國內有關模擬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麻醉學教學中應用效果的隨機對照研究。在嚴格評價質量基礎上,使用Stata 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6篇研究。Meta分析結果顯示,模擬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麻醉學課程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和綜合應用成績,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學習興趣、臨床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結論 模擬教學法相對于傳統教學法,能提高麻醉學課程教學效果。但由于納入研究質量差異較大,有必要開展設計更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
模擬教學法;麻醉學教學;Meta分析
麻醉學是麻醉專業的專業課程,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麻醉學專業學生要掌握相關臨床技能,就必須反復練習。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上述要求,加之目前病人及其家屬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使得麻醉學專業學生不可能在病人身上反復訓練。因此,實踐機會不足現象非常嚴重,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掌握基本臨床技能。模擬教學法的意義在于創設一種高度仿真的教學環境,構架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增強教學的互動性、認知性,使醫學生有所提升和感悟[1]。本研究旨在通過Meta分析對我國模擬教學法在麻醉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科學評價,進而為麻醉學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1)以醫學及相關專業在讀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麻醉學課程教學中采用模擬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的隨機對照試驗;(3)測量指標:考試成績(理論成績、實驗成績和綜合應用成績),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興趣、臨床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1.1.2 排除標準(1)沒有進行對比研究,如單獨模擬教學法;(2)無計量資料或數據報告不足;(3)重復報告。
1.2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科學文獻服務系統和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等,并補充檢索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末次檢索時間為2016年7月1日。檢索詞主要為:模擬教學、仿真模擬教學、近似模擬教學、模擬教學法、仿真模擬人、麻醉、隨機等。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策略:(主題:模擬教學+主題:仿真模擬教學+主題:近似模擬教學+主題:模擬教學法+主題:仿真模擬人)*主題:麻醉*隨機。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按照以上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數據收集過程使用統一設計的資料提取表格,提取信息:研究者及發表年份、授課對象、例數(模擬教學法/傳統教學法)、結局指標等。
1.4 文獻質量評價
由兩名評價員按照Cochrane手冊針對RCT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條目:(1)隨機序列產生;(2)隱蔽分組;(3)對研究對象、干預方案實施者、研究結果測量者或統計人員采用盲法;(4)結果數據的完整性;(5)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6)其他偏倚來源[2]。
1.5 統計分析
采用Stata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考試成績采用加權均數差(WMD)及其95%CI表示,對學生綜合能力評價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納入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分析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設為α=0.1),并結合I2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結果間無統計學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結果間存在統計學異質性,在排除明顯臨床異質性的影響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Meta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1 文獻檢索結果及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初檢獲得214篇文獻,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嚴格篩選后,最終納入6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文獻篩選流程與結果見圖1,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表1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
2.2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量評價
在納入的6篇文獻中,有1篇文獻[6]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其余文獻僅提及“隨機”;納入文獻均未運用盲法和分配隱藏,不存在結局數據不完整和其他偏倚;兩組基線均可比。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考試成績評價 4篇文獻比較了模擬教學法對麻醉學考試成績的影響[4,6~8],Meta分析結果顯示,模擬教學法組學生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和綜合應用成績相比傳統教學組,其值分別為[WMD=7.54,95%CI(4.97,10.11),P=0.000]、[WMD=7.34,95% CI(2.15,12.53),P=0.006]和 [WMD=5.70,95%CI(2.83,8.57),P=0.000](見圖2)。
2.3.2 綜合能力評價 兩篇文獻[5,8]通過調查問卷從提高學習興趣、臨床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5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能力提升的綜合評價。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以上5個方面,模擬教學組優于傳統教學組,其相應的OR值和95%CI分別為18.60(3.34,103.68),4.10(1.23,13.66),13.50(4.51,40.43),133.00(24.23,730.15)和234.33(37.01,1 483.73)(見圖3)。

圖2 考試成績比較的Meta分析

圖3 學生綜合能力評價比較的Meta分析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定量評價了模擬教學法在麻醉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模擬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麻醉學課程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和綜合應用成績,而且還能有效提高學習興趣、臨床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模擬教學模式是目前國際醫學教育界正在推行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采用標準化病人進行教學,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熱愛病人、理解病人、關懷病人、幫助病人的理念。教學實踐證明,標準化病人的使用可以提高學生臨床溝通技能、操作水平及思維能力。同時有利于進行量化考核,可以考查學生對復雜麻醉操作的掌握程度,如如何使用喉鏡、深靜脈置管、纖維支氣管鏡插管等;在模擬場景中的工作組織協調、病情觀察和臨床應變能力。此外,模擬教學過程中進行異常情況和差錯訓練,可訓練學生應對緊急臨床事件的能力,如模擬藥物誤注、操作失誤(氣管導管誤入食道進行通氣等)等,可顯著提高學生臨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9]。醫學模擬教學是從課堂到臨床實際的橋梁,醫學生可以在不損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臨床醫療水平。隨著醫學模擬教學技術的進步,模擬教學模式會更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麻醉學教學。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中納入的6篇文獻的方法學質量不高,僅有1篇文獻描述了隨機方法,因此不排除選擇性偏倚的可能;其次調查問卷的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學生主觀滿意度,缺乏系統科學的評價指標;再次受學校和地區限制,實驗組所用教材、考核內容和方式都存在較大差異;最后缺少高質量、大樣本的教學研究。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證實了模擬教學法對提高麻醉學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能力具有明顯優勢,但在某些方面還有待提高,如對實施模擬教學法的教師應進行專業培訓,編寫配套的參考教材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結合本校具體師資力量與教學條件,因地制宜推廣模擬教學法,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麻醉醫學人才的需要。
[1]舒濤,房慶元,毛柏青.中國高等醫學教育臨床技能模擬教學體系構建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28(4):241-242.
[2]Higgins J P T,Green 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 [EB/OL].www.cochrane.org/training/cochranehandbook,2011-03-10.
[3]董軍,閔蘇,黎平,等.醫學模擬教學在醫學留學生的麻醉學示教課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2):210-212.
[4]王勝,代志剛,葛明月,等.仿真模擬人在全身麻醉技能教學中應用體會[J].農墾醫學,2013,35(5):468-469.
[5]朱海燕,陽建福,廖琴,等.模擬教學法在麻醉臨床見習中的應用研究[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64-67.
[6]魏霞,張兵.情景模擬教學在麻醉本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7):6-8.
[7]鄒磊,劉丹彥.情景模擬教學在麻醉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5(10):44-45.
[8]謝言虎,章敏,柴小青,等.醫學模擬教學在麻醉科危急診事件的應用[J].安徽醫學,2016,37(6):773-775.
[9]董海龍.模擬教學在麻醉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8):825-826.
G424.1
B
1671-1246(2017)01-0067-03
注:本文系蘭州大學2015年度教學研究項目(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