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婧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 江門 529000)
實踐性教學模式在中醫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舒婧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 江門 529000)
目的 將實踐性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兒科學的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方法 將2014級中醫專業兩個班的中職生以班級為單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實踐性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并采用問卷調查和考核等形式在學期末比較兩組的差異。結果 實驗組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學生(P<0.05);絕大部分實驗組學生對實踐性教學模式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個人、學生、教師對實驗組的表現評分均在9.0分以上。結論 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開發潛能和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技能,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
教學模式;中醫兒科學;中職
中醫兒科學作為一門臨床綜合性應用學科,是中醫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多年來,中醫兒科學的教學多采用課堂教學為主的方法,即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單純的課堂講授被稱為“填鴨式”教學,教師單憑口頭和文字描述,強調對知識的傳承和記憶,單調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思想僵化,教學效果欠佳。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角色和地位,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性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現將相關研究介紹如下。
1.1 教學對象
選取我校2014級中醫專業1班和2班的中職學生為教學對象,將2班53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將1班53人作為實驗組,采用實踐性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2 教材選取
本研究以由汪受傳主編,2007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兒科學》(第2版)作為教材,分為總論和各論,總論包括兒科學基礎和兒童保健,各論包括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疾病、腎系疾病、傳染病、寄生蟲病、新生兒疾病和其他疾病。
1.3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即圍繞教材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事先設定的教學程序,有步驟地按照概念—病因病機—證型分類—診斷與鑒別診斷—辨證論治的過程按部就班地講授知識,以完成教學任務。實驗組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在總論部分主要以理論講解為主,絕大部分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在“小兒年齡分期”和“生長發育”兩節內容上,首選圖表比較歸納法,并帶學生到教學醫院實踐,體會小兒體格測量常用的方法和用具、計算公式等,以加深理解記憶。各論部分的內容以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分組學習、課堂討論、教師點評等形式展開,如對于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流行性疾病、各種出疹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并融入案例。同時采用小組討論,求得共識,公開各小組的答案,最后相互驗證與討論,進一步完善答案[1];對于臨床常見病如肺炎、泄瀉的講解,除應用多媒體、圖表比較歸納法以外,還可結合典型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等,教師提前把相關臨床病例分類總結,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在課堂上教師模擬醫生,學生模擬患者,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模擬整個診治過程,邊模擬邊提問,學生根據患者的主訴做出初步診斷,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的問題及回答進行糾正、點評,讓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把同一類疾病的不同之處都展現給學生,并對重點、難點內容做精要講解,使學生記憶深刻[2]。此外,在課余時間可利用網絡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反饋課堂信息,此平臺還可供師生交流、提問答疑等。
1.4 評價指標
根據兩組學生期中和期末的考試成績以及實驗組課堂上的表現、問卷調查結果對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進行評價。
2.1 兩組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不同分數段的人數分布比較(見表1~2)

表1 兩組期中考試成績不同分數段的人數分布比較

表2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不同分數段的人數分布比較
2.2 實驗組學生對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見表3)

表3 實驗組學生對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滿意度[n(%)]
2.3 對實驗組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見表4)

表4 對實驗組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以10分計)
實踐性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它的教學理念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為中心,以知識為橋梁,以探究、實踐為基礎。實踐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是讓學生再次發現已有的知識,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學會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培養綜合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學習把這些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培養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性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是從培養學生合理的智能結構出發,按照學生素質與能力形成的一般規律,通過“知識的掌握與深化—基本實踐能力的形成—創新精神的培養”3個階段來逐步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過渡,促進其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研究性和創新性為特征的,注重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將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開發潛能和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
3.1 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演講式的教學形式,知識以“傳輸—接受”的方式被吸收,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往往是教師教什么學生記什么,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無法主動參與教學,其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壓抑[4]。實踐性教學則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不再坐在課堂上被動學習抽象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主動參與模擬、討論、演練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知識,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則充當主持人的角色。這種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不斷思考、綜合分析,從而產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 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概念講解、理論推演、信息梳理等為教學內容。實踐性教學方法是通過模擬現實病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分析資料、解答問題及評估結果等環節拓展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究討論,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活躍思維,主動聯系已學知識,在現有的基礎上使問題得到系統化的解決,知識得到橫向、縱向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性思維[4]。同時,在實踐性教學活動中,教師會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已經對相關概念、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和辨證論治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且教師基本不對爭議的知識點給出最終結論,而傾向于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獨立思考、自行判斷。這樣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意識,而且增強了合作意識,使學生不斷挖掘自身學習的潛力,培養和提高了自學能力[5]。
3.3 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按教科書篇章結構展開,系統性強,邏輯結構嚴謹,多以知識傳授的系統性、深入程度等作為教學目標。而實踐性教學法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把講解、實用技能、口頭表達與人際溝通、團體協作等作為教學目標,將討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綜合性的臨床訓練機會,要求學生應用理論知識,結合實例,圍繞問題進行推理、分析,并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較好地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6]。
3.4 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協作及溝通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而實踐性教學法要求集體協作,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與他人合作,通過群體的互動,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形成較為完善的解決方案。在案例討論中可能會出現分歧與人際沖突,只有學會如何正確處理這些沖突,才能心平氣和地與他人共同合作,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7]。因此,該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協作及溝通能力。
3.5 實踐性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
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認真備課、查找資料,并獨立書寫教案和講稿。而實踐性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水平,還要求其懂得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知識、更新知識、積累知識,從而提高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
3.6 實踐性教學模式能夠體現對學習成績評價的公平、公正與合理性[8]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結業考試成績作為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且平時成績多是基于出勤率給出。實踐性教學模式則更偏重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觀察與評價,學生的成績一般是結合教師的日常觀察和結業考試的綜合評估。因而實踐性教學模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他們認為這種評價機制更加公平、公正與合理。
雖然實踐性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教學,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位教師仍需要結合自身、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應用這些教學模式,并不斷改進舊的教學模式。
[1]單海軍,朱珊,任玉梅,等.中醫兒科學教學方法優化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4):70.
[2]王琪,汪家雙.“理論-實踐-創新”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3):26-27.
[3]王雷.實踐性教學模式初探[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103-105.
[4]姜麗萍,楊曄琴,姜文莉,等.護理綜合實驗教學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739-740.
[5]劉愛平.病例導入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2(3):119.
[6]馬俊英,范福玲.護理技能操作實驗教學改革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9):101-102.
[7]岳艷玲,徐英.IBL教學法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效果[J].護理學雜志,2006(21):42-43.
[8]尹建國.實踐性教學方法及其在傳統法學課堂中的運用[J].法學雜志,2013,34(1):21-27.
G526.5
B
1671-1246(2017)02-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