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章彪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100)
醫學類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調研與因素分析
——以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何章彪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 調查醫學類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探討手機依賴癥的特點及相關因素。方法 隨機對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5級部分學生進行手機依賴相關情況的問卷調查,將有手機依賴癥的人設為實驗組,無手機依賴癥的人設為對照組,就兩組學生手機使用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手機使用年限、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睡前使用手機時間更長的人數比例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手機依賴癥的產生與手機使用年限、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睡前使用手機時間有關。限制手機使用時間,尤其是限制睡前手機使用時間是避免產生手機依賴癥的重要方法。
醫學類大學生;手機依賴癥;手機使用情況
近年來,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據調查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已達到13.06億人,即中國91.6%的人擁有手機,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數量達到8.3億人,其中約1/3為20~29歲的年輕人,且學生群體占比最高[1]。值得注意的是,隨之產生的手機依賴也日益嚴重。手機依賴癥為手機成癮、濫用、焦慮等,主要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一種狀態[2]。這是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尤其在自由支配時間較多的大學生群體中更為顯著。長此以往,他們會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感到緊張,嚴重者甚至害怕與人交往。與此同時,長時間使用手機還影響視力。我課題組成員為探討醫學類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及手機依賴癥的特點及相關因素,實施了相關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5級在校大學生1 200名,對其發放手機依賴相關情況的調查問卷1 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15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33%。本次調研涵蓋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醫學等專業。在1 156個有效樣本中,有365名男性,占31.57%,年齡19~25歲,平均(22.34±2.2)歲;791名女性,占68.43%,年齡19~25歲,平均(22.44±2.1)歲。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1 156名醫學類大學生進行調研。
(1)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調查問卷。本課題組成員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以手機依賴癥的典型表現為依據制訂問卷問題。問卷包括基礎信息調查和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及對手機依賴癥的認知情況調查三部分。
(2)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參照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鄭毅教授關于手機依賴癥的描述[3],結合相關研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以班級為單位,由調查員講解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以及有關指導語,在被調查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匿名調查。正式調查前,選取50人進行預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修改完善調查問卷,刪除多余的條目,修改有歧義的條目,使問卷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手機使用情況、視功能情況及睡眠情況等24項。統一培訓調查員,以保證調查質量。被調查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非常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別評1~5分,得分越高表明手機成癮程度越嚴重[4]。
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1 156名大學生中,共有手機依賴癥者671名,占58.04%。這說明醫學類大學生中一半以上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機依賴現象,需要引起重視。將有手機依賴癥的671名大學生設為實驗組,無手機依賴癥的485名大學生設為對照組,就兩組學生手機使用年限、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手機使用年限越長的大學生有手機依賴癥的比例越高,其中實驗組手機使用年限為10年以上的人數占比達57.08%;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越長的大學生有手機依賴癥的比例越高,其中實驗組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大于10小時的大學生占60.19%;睡前使用手機時間越長的大學生有手機依賴癥的比例越高,其中實驗組睡前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的人數占比達61.98%,見表1~3。

表1 兩組大學生手機使用年限比較(%)

表2 兩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比較(%)

表3 兩組大學生睡前使用手機時間比較(%)
目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普遍,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其一,由于部分大學生獨立性差,缺乏自我控制與管理能力,面對寬松自由的大學生活環境,缺乏自制力。其二,在日益緊張的學習壓力之下,大學生迫切渴望一種適合他們身份和經濟承受能力的緩解壓力的方式,因此手機便以其便捷、經濟等優勢成為大學生緩解壓力的首選。其三,很多大學生希望借助手機減輕孤獨感,在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上尋找虛擬朋友,以滿足其溝通和情感的需求。大學生渴望獲得外界信息,而通過手機上網等功能,能夠便捷、迅速獲取信息,這也使得他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5]。
據本次調查顯示,手機依賴癥的產生與手機使用年限、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睡前使用手機時間均有關。限制手機使用時間,尤其是限制睡前手機使用時間是避免產生手機依賴癥的重要方法。另外,當個體獲得越多家人及朋友的關愛,其手機依賴程度越低;反之,當大學生無法從外界實現心理訴求時,就會通過手機來獲得。此外,從高校監管角度來看,大學的生活比較自由,來自教師的監督和支持相對于中學時大幅下降。而部分高校引導教育不到位、監管體制機制欠缺、不良學習風氣以及嚴進寬出的招生政策等也是導致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癥的重要原因之一[6]。大學生由于過分依賴手機,長期遠離真實的情感與生活,忽視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導致其現實人際關系逐漸緊張。因此,解決大學生手機依賴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刻不容緩。
[1]聶嵐,劉玉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分析及預防[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2):270-272,276.
[2]于臻欣.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調研與影響因素分析——以山東省威海市高校為例[J].赤子,2015(11):158-159.
[3]肖竺,梁艷.高職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5(12):172-173.
[4]陶舒曼,伍曉艷,劉業好,等.醫學生的自傷行為與手機依賴及抑郁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6):472-477.
[5]倪柏竹,劉清明,張寧,等.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現狀及影響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2(4):269.
[6]王銳烽,羅歡.手機依賴癥的研究進展[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5(1):62-66.
G526.5
B
1671-1246(2017)04-0084-02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聯、省經團聯調研課題“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調查及視覺生理影響研究”(SKL-2016-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