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玲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對實施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
童 玲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探討對實施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間在某院進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在進行手術后,對這些患者均進行康復護理。比較在進行康復護理前后這些患者膝關節的功能。結果:進行康復護理后,這些患者Lysholm的平均評分高于進行康復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為97.22%。結論:在進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十分理想。
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膝關節功能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損傷。若處理不當可使患者出現創傷性骨關節炎。膝關節鏡下微創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首選方案[1]。此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改善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還要依靠術后的康復護理。為了探討在進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選擇在我院進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3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因運動致傷的患者有17例,因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12例,因摔倒致傷的患者有7例。在這36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24~63歲,平均年齡為(43.4±11.3)歲。這些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在進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對這些患者均進行康復護理。康復護理的內容包括:1)基礎護理。護理人員鼓勵、安慰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為其講解在接受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必要性,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平臥位,抬高其患肢,使其患肢保持中立位,以促進其患肢靜脈血液的回流,以免其患肢發生腫脹。患者在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部分患者會因畏懼疼痛而對康復鍛練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綜合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的程度,遵醫囑酌情為其使用鎮痛藥進行治療。2)康復訓練。待患者的麻醉效果失效后,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訓練的方法是:用力伸膝,使踝關節背伸,收縮股四頭肌,保持5 s后再放松。在此期間,不要讓患者活動其患肢的膝關節。50次/組,4組/日。在術后的1~3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訓練。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在訓練時動作必須到位,訓練的頻率不能過快,30~50次/組,2~3組/日。同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在術后的早期,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將患肢抬高10°,然后逐漸增加其患肢抬高的角度(不超過45°),最終過渡至主動的抬腿訓練。15 min/次,3~4次/日。在術后的4~14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使用被動關節器進行患側膝關節的被動訓練。在首次進行訓練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膝關節的活動度控制在0°~30°的范圍內,2 min/次。然后逐漸增加患者患側膝關節屈曲的角度及頻率。在術后的3~12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肌力及膝關節屈曲的強化訓練。具體的方法是:在術后的3~4周,護理人員為患者準備雙拐,鼓勵其使用雙拐進行負重行走訓練。根據患者患側膝關節的恢復情況適當為其增加負重。在訓練至第4周時讓患者獨立行走。在術后的5~6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膝關節的主動伸屈訓練。在術后7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半蹲屈膝、伸膝的訓練。屈膝、伸膝30次后休息片刻,每日訓練3次。在術后的8~10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兩手抓床欄、兩足分開進行下蹲屈曲訓練。在術后的11~12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使用功率自行車進行抗阻力訓練,15 min/次,3次/日。在術后的13周~6個月,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平衡、上下樓梯的訓練。3)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家屬出院后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告知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及定期返院進行復查。
在進行康復護理前后,分別使用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Lysholm)[2]對這些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該評分標準的總分為100分。得分在95~100分之間表示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為優,得分在85~94分之間表示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為良,得分在65~84分之間表示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為可,得分≤64分表示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為差。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膝關節功能為優的例數+膝關節功能為良的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進行康復護理前,這些患者Lysholm的平均評分為(65.23±4.78)分。進行康復護理后,這些患者Lysholm的平均評分為(93.71±3.42)分。進行康復護理后,這些患者Lysholm的平均評分高于進行康復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這些患者中,膝關節功能為優的患者有23例,為良的患者有12例,為可的患者有1例,為差的患者有0例,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為97.22%。
前交叉韌帶是保證膝關節穩定性的主要結構。此結構一旦受損,會使患者膝關節的功能出現障礙。若治療不及時,會進一步損害患者膝關節的軟骨、半月板等重要結構的功能,進而使患者罹患骨關節病[3]。目前,臨床上將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作為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首選方法。該手術的創口小,患者的并發癥少[4]。為了確保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臨床上常在術后對其進行康復護理。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從基礎護理、康復訓練及出院指導三個方面安排工作。其中,進行基礎護理可消除患者的應激心理,減輕其痛苦,為術后康復訓練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進行康復訓練時,進行早期的肌力訓練不僅可以提高重建韌帶的安全性,還能夠改善患者患側膝關節的穩定性。進行持續的膝關節主動、被動訓練可提高患者患側膝關節的活動度,有利于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下床活動可預防其患側膝關節出現退行性病變,避免其患肢的感覺減退。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進行康復護理后,患者患側膝關節的功能明顯好于進行康復護理前。這說明,在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對患者進行系統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其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這與李嗣菁等[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總之,在進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十分理想。
[1] 謝紅艷.膝關節鏡下行前交叉韌帶重建30例康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9):88-89.
[2] 周敏,楊東芳,李珍,等.27例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22(12):161-162.
[3] 郭健囡,張素霞.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雜志,2012,21(s2):174-176.
[4] 李嗣菁.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32例圍術期護理及康復訓練[J].中國全科醫學,2010, 13(14):1574-1575.
R473
B
2095-7629-(2017)17-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