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健 弓太生 周 浩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礦山旅游發展政策的推出,礦業遺產再次受到社會關注。在復雜的土地屬性和不斷變化的資源價值要求的推動下,礦山廢棄地的再利用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礦山廢棄地的地理位置、環境、交通、規模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再利用模式的選擇,不同模式產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也有所不同。簡述國內礦山廢棄地再利用的發展歷程,總結其再利用模式,從大區域大格局發展的動態視角下淺析礦山廢棄地再利用模式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礦山廢棄地;資源價值;再利用模式;影響因素
礦山開采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自然資源保障,但開采后的廢棄礦山對當地環境、生態、氣候等都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近年來國家對礦山廢棄地的復墾再利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礦山廢棄地經歷了土地復墾、生態修復、景觀再生等方面的發展階段,并隨著社會發展和資源配置要求的變化,不同的發展方式滲透融合,推動了其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探討礦山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對提升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礦山廢棄地的資源價值
礦山廢棄地作為一種特殊的土地資源具有多重屬性,深入挖掘其資源價值可以帶來顯著的生態、經濟、社會等效益。從土地資源的角度,其本身具備負載、養育、倉儲、提供景觀、儲蓄和增殖等土地固有功能;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對礦山廢棄地進行景觀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氛圍;從工業遺產角度,礦山廢棄地作為工業文明的象征,展示的工業之美不但是對工業時代歷史的記錄,也是礦區人民情感的寄托,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礦山廢棄地的再利用模式
礦山廢棄地再利用模式是指礦山在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生態功能基礎上,已經具備開發利用條件,從而進行的礦山可行性發展模式研究。根據礦山廢棄地景觀用地屬性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資源利用模式:
(一)生態復綠模式
生態復綠模式主要針對區位條件不佳,通過復墾可獲得的土地資源也有限,開采面基本無特殊的景觀價值,也無法拓寬新的景觀資源的礦山廢棄地。針對此類礦山廢棄地,可以通過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區,運用生態復綠和修復山體瘡疤等方法,利用現行比較成熟植被恢復手段,對破損的山體進行修復,愈合采礦遺留的傷疤,使礦區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
(二)單一復墾模式
礦山廢棄地土地復墾的目標是通過整治、修復,把被破壞的土地恢復為耕地、林地、牧草地、魚塘、建設用地等,使土地獲得再生并重新具有生產力和生態功能。我國礦山廢棄地再利用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最初是土地復墾,利用方向以農業利用為主,特別是復墾為耕地,而隨著時代發展,礦山廢棄地土地復墾內涵也在逐步擴展。
(三)景觀再造模式
礦山廢棄地單純進行生態修復和環境改造遠遠無法發揮其對于區域發展提升的價值,所以,按其不同的開發類型,可概括為遺址保留模式、景觀改造模式和綜合性開發模式。
1.遺址保留模式
礦山廢棄地歷史價值和工業精神是人類工業發展歷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以傳承礦山工業文化,保護礦業遺址為目的的礦山遺址開發項目是遺址保留模式的主要內容。以礦山公園的建設為典型代表,2007年開園的位于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境內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礦山公園,擁有全國首座鐵礦博物館,于2012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對發展礦業旅游、礦山礦城經濟轉型、環境景觀更新有重要的意義。
2.景觀改造模式
在礦業廢棄地面積較大、特色較鮮明且城市經濟較發達地區,可以將礦業遺跡與當地自然風貌結合起來,營造特色休閑游憩空間。國內外類似項目有很多,在景觀改造時將秀美的礦區自然風貌與廠房、設備等礦業開發遺跡融為一體,展示其獨特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吸引大量觀光客,成為很好的旅游目的地與休閑勝地。以改造為城市公共空間、生態綠地、風景旅游區為主。例如浙江紹興的東湖風景名勝區是漢朝時代開山采石遺留下來的礦山廢棄地,經過長期的改造,形成了洞穴盤錯、山水交融的風景旅游勝地,在世界礦山廢棄地修復的歷史上已享有盛名。
3.綜合性開發模式
把多種資源化類型綜合利用,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礦山廢棄地資源化的綜合效益,例如在生態復綠的基礎上,將礦山廢棄地進行復墾利用,作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等。與此同時,也可以進行景觀再造,進行旅游開發,使其成為旅游觀光點,著力開發生態旅游、工業旅游。尤其是在當今體驗經濟發展和旅游熱的大環境下,“礦山+旅游”模式正成為吸引旅游發展新模式和礦山發展的新的著力點,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影響礦山廢棄地再利用模式的因素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交通的便捷性大幅提升,區域脈絡相互滲透,城市格局愈發復雜,以城區型、城郊型等單一城市格局評判礦山廢棄地的再利用模式越來越缺乏針對性。從大區域大格局發展的動態視角下分析影響礦山廢棄地再利用的因素,將更有利于礦山廢棄地再利用模式的選擇。從該角度出發,影響礦山廢棄地再利用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區域條件、周邊配套、交通環境、礦山廢棄地的地質地貌和礦業遺產的規模等。
(一)地理條件
按照礦山廢棄地成因,可以分為剝離廢石堆壓占礦山廢棄地、采礦坑礦山廢棄地、尾礦庫壓占礦山廢棄地以及廠房等建筑設施占用的礦山廢棄地。不同類型的礦山廢棄地的土地坡化、礦化度也有所差異,而這些地理條件決定了其開發前期的成本。就尾礦庫為例,目前我國全部金屬礦山堆存的尾礦已達到50億噸以上,以尾礦作為難以恢復植被的生長介質,給礦業、環境及經濟等造成了不少的難題。經濟、技術、時間等的投入會極大地增加其開發成本。
(二)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一個區域是否具備經濟效益的衡量標準之一,其決定了礦山廢棄地是否具備適合人群活動的條件。從旅游發展角度評估,氣候條件尤其重要,它決定了礦山廢棄地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有效經營時間和游客接待量。同時,水文、濕度、溫度等因素都會影響礦山環境的恢復、景觀的再生及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區域條件
區域條件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和區域人口。從區域經濟方面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根據旅游消費的收入彈性系數理論認為,當居民的經濟收入達到旅游臨界收入后,經濟收入每增加1%,旅游消費便會增加1.88%。從投資端看,經濟越發達,投資環境越好。經濟發達區域更有利于礦山廢棄地向旅游目的地發展,而經濟欠發達區域更適合側重于其生態效益。從區域人口方面看,區域人口的“量、質”決定客源基礎。位于區域經濟發達、區域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帶的礦山廢棄地與人們的城市生產生活接觸頻率最高,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影響力,嚴重影響著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景觀,再開發利用潛力大。而位于區域中心的邊緣帶的礦山廢棄地,是最先被選擇擴展而影響輻射的地帶,因此這一類礦山廢棄地具有開展觀光休閑農業、特色農業的獨特區位和客源優勢。
(四)周邊配套
周邊基礎設施、餐飲、醫療等的完善程度將影響礦山廢棄地的再利用模式的選擇。一般來說,礦山開采選址多遠離城區,在開采初期周邊配套往往相對較差,但城市的擴張和發展對一些礦山廢棄地的區位產生了巨大影響,城市化的觸角觸及的區域配套也隨之升級,這為礦山廢棄地發展礦山公園、礦山旅游等項目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條件。而針對另外那些發展進程較緩或城市擴張尚未波及的礦山廢棄地,發展礦山公園、礦山旅游則需要謹慎選擇。
(五)交通環境
周邊交通是否通達也是礦山再利用需考慮的問題,鐵路、航空、海運、河運等交通系統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便利程度。交通條件較差的區域很難吸引人流,因此也很難從旅游、休閑的角度開發,其再利用模式的選擇范圍很狹窄,尤其是位于荒野山林里的礦山廢棄地,公路鐵路都很難通達,其再利用必然會遇到很大的困境。而交通系統完善、可達性強的礦山廢棄地,其再利用模式的選擇受限較小。另外,大型的礦山廢棄地的再利用將有倒逼交通配套升級的能力。
(六)礦山廢棄地的地質地貌和礦業遺產的規模
地質地貌特征典型、礦業遺址保留完善、規模尺度大的專業礦區再利用的發展潛力巨大,更適合將其打造為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地質地貌特征一般,礦業遺址有所保留,規模尺度中等的礦山廢棄地要根據其他條件綜合考慮;地質地貌特征較差、礦業遺址破壞嚴重、規模尺度小的礦區需要從生態修復的角度入手,進行生態復綠或復墾。
四、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地質資源的告急,礦山開采等產業的轉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將礦山廢棄地作為景觀資源和旅游資源加以二次開發利用,在環境治理的基礎上,以生態保護、游憩休閑、教育示范、旅游觀光為復墾目標,大力發展休閑游憩綠地、生態綠地、礦山公園、特色旅游區等礦區獨具特色的旅游業和休閑娛樂業,以此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動力引擎,使之逐漸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接替性產業,是礦山“變廢為寶”的最優途徑。
參考文獻:
[1]蔣正舉,劉金平.“資源-資產-資本”視角下礦山廢棄地價值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1): 157-163.
[2]趙爽.礦山廢棄地的景觀資源整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8,35-37.
[3]姜建軍.中國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7.
[4]葛書紅,王向榮.煤礦廢棄地景觀再生規劃與設計策略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4):45-53.
[5]蔣正舉.“資源-資產-資本”視角下礦山廢棄地轉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4:21-22.
[6]周連碧,王瓊,代宏文等.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7]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