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旭++楊春+++張鵬
[摘 要]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信息技術影響下,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如今正在經歷著深刻轉型,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符號傳播媒體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社會邁入了全新的“微時代”。本文在“微時代”背景下,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新形式,進而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和創新策略。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忽如一夜“微風”來,以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公益為代表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筍般涌入我們的生活,信息的傳播和獲取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者要敏銳迅速地察覺出這些改變。為了順應“微時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斷發展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性和實效性。
一、“微時代”的含義
所謂“微時代”,就是以微博、微信為主要傳播媒介代表,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活動的時代,其主要特征是簡潔、快速、實時、互動、高效。微博、微信、微電影等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動態化、即時化為特征的新興傳播方式已經開啟了新時代。“微時代”以信息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微、小、短、精為支點,推動了新時代信息交流方式的變革。
二、“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或物質實體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形成相互作用。在“微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的多樣化,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微博微信為主要形式的傳媒載體
微博,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字符更新并分享文字、圖片、視頻等各類信息,并實現即時互動交流。微博以其更新快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范圍廣泛等特點日漸受到大學生的追捧。微博覆蓋的信息量之大、更新頻率之快、受眾之廣,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廣闊的視野,形成了廣闊的互動空間和廣泛的交際圈。但由于微博發表及評論限制較少、信息的碎片化、信息發布的自由性等問題,使很多大學生只能處于不斷接受信息的狀態,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引起誤導。微信以其便捷性、交互性、私密性等特點,以及隨著科技發展,微信成為集生活娛樂工作于一體的多功能平臺,迅速成為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傳播方式。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國內外時事政策,把握前沿動向,取精去粗,進行有效選擇和合理利用,通過學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平臺發布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信息。教育者要及時關注大學生微博微信信息,利用微博微信的交互性,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良好溝通和緊密聯系,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以微論壇微刊為主要形式的文化載體
微論壇就是將web2.0的模式引入了手機端,基于共同話題和興趣,促使手機使用者從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制造者,共同制造移動論壇的新話題與內容。微論壇是從論壇延伸而來,論壇本身沒有變化,只是我們的上網方式不同了,微論壇是方便人們在手機上使用的交流平臺。簡而言之,微論壇就是移動版的個人論壇。微論壇以其交互性強、內容豐富、及時更新等特點得到了大部分年輕人的喜歡。用戶在微論壇上可以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留言討論等等。微刊就是指微型期刊,通過互聯網可以關注你喜歡的微刊,也可以自由編輯有意思的內容制作發布微刊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微刊是一個基于興趣的閱讀和分享平臺,幾乎涵蓋了我們感興趣的所涉及的領域。在這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創建自己的個性化微刊,和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并一同經營微刊。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發揮其主導性,有目的地制作、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高校應該抓住“微”機會,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文化傳播載體,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設,顯示出差異性,體現出高校自身價值。
(三)以微公益為主要形式的活動載體
微公益,就是強調從微小的公益事情著手,積少成多。微公益給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以一種舉手之勞的、輕松的、寓慈善于樂的參與方式,將大學生們微不足道的愛心匯集起來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正能量。微公益,強調的是希望通過全民參與并創造價值,真正實現公益的大眾化、普及化。微公益所倡導的重在參與、自我管理的理念,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益理念。傳統公益形態與微公益并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補充的關系,這樣新生力量才可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宣傳微公益理念,開展校園微公益活動,繼續主動探索新型的活動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實踐。
三、“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和創新策略
(一)課堂教學載體的創新
高校的性質、任務、實施方式等特點決定了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主動探索研究課堂教學載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活力和吸引力。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建設
在“微時代”背景下,由于信息傳播的普及,間接消除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傳播信息的主導權和教育話語權。面對“微”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與時俱進,通過各種平臺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捕取有效信息的敏銳度。樹立“微時代”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擁有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能熟練掌握各種微載體的操作技能,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具備適應新時代的能力并能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才能傳達全面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2.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整體實效性不佳的態勢。由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以固定教材為主,教材更新的速度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書本知識與外界信息相脫節,內容的深奧晦澀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已經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講授課本知識重點的同時,應適時引入社會熱點話題,通過權威數據、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話題討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教育者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制定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性的教學方案。
3.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單向灌輸為主,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微時代”信息交流便捷,互動性強,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當代大學生崇尚創新,希望通過新方式獲取信息。高校應積極推進互聯網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學、微平臺討論教學等方式使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富有創新力和感染力。
(二)傳媒載體的創新
“微時代”中信息內容的豐富性、傳播方式的便捷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為高校提供了發展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傳媒載體的機會,應充分利用傳媒資源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強化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進一步開放,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通過各種媒介上傳的信息種類繁多、參差不齊。在面對大量信息的選擇時,大學生難免會受到信息傳播者的引導,缺乏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依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篩選信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有利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并運用恰當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宣傳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
2.建立高校網絡輿情快速干預機制
高校網絡輿情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倫理,對高校的和諧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網絡輿論高速發展的今天,不良信息借助微信、微博等得以快速傳播,使得許多不良事件或情緒被迅速擴大,出現了網絡暴力等不良現象。大學生面對不同聲音,只能根據個人愛好和自身經驗來判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這就需要高校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加強對校園網絡平臺的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使學生能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教育者應密切關注學生微博、微信、論壇等,對網絡負面信息及時予以干預,積極引導正面信息。
3.積極建設高校微媒體平臺
隨著微信、微博、微論壇等微媒體平臺的普及,積極建設微平臺是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緊跟當今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潮流,學習掌握最新的微媒體技術,通過微平臺了解學生關注的焦點,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引起師生共鳴,增加師生情感。通過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群、QQ群等微媒體平臺,將德育理念融入微動態中,把微媒體平臺變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通過微平臺在學生中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激起相同的內心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境界提升,充分發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實踐活動載體的創新
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活動載體也需要緊隨時代步伐,加強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
1. 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補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微時代”環境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踐性特征,高校應該借助網絡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深受學生喜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調動學生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感性材料和親身體驗,對大學生進行感召,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目的。高校可以利用微平臺開展微電影攝影比賽、微直播進社區、微訪談、微音樂、微論壇等活動,讓思政教育思想融入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開闊眼界、拓展思路,挖掘個人潛能,培養團隊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校應打造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品牌,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力量,協調和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互動,服務于地方和社會。
2. 積極開展微公益活動
微公益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教育的要求,它是信息爆發時代的產物。微公益借助微博微信這樣的創新微平臺,利用網絡的迅速傳播,吸引更多人關注身邊的公益,鼓勵大學生發現身邊微小的社會需求,把關愛付諸行動并不斷地把愛心傳遞下去。微公益貴在行動,貴在人人參與,積少成多,匯集成巨大的力量。簡單的一條微博或微信的分享、轉發,就可以成立一次微公益活動,為公益事業注入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宣傳微公益活動,倡導公益理念,鼓勵大學生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用舉手之勞幫助他人,使公益服務成為學生廣泛參與的有意義的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微時代”特點,了解當前微公益的組織和運行模式,構建符合高校特色的微公益活動。一方面,援助了需要幫助的人,另一方面,在付出愛心的過程中完成了自我認知,提高了思想道德品質,加深了人文關懷。
3. 促進學生社團活動發展
以共同興趣愛好為基礎的大學生社團組織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之一,高校中日益盛行以微媒體為平臺開展的社團活動。微媒體社團群組是以興趣愛好為共性的小組織,信息的發布和接收更具有針對性。組員的構成具有自發性,因此,組織成員交流更為積極,組織氛圍更為活潑。因此,大學生能夠豐富和完善知識面,并能擴大自己的交際圈。通過微平臺經常性地開展一些有利于學生成長發展、主題積極健康、形式時尚新穎的活動,有利于增強社團成員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高校應建立微博、微信群、QQ 群等社團微媒體信息發布平臺,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通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微平臺的融合滲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四、結語
在“微時代”,人們逐漸認識到“微”雖小,但有它的魅力和美好,顯得更加親切、靈活,富有人性化和個性化。隨著社會發展和互聯網科技進步,全民創新成為一種新風氣。面對海量的信息,多變的方式,飛速的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主動出擊,融入探索創新的大潮,變革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容和形式。在繼續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載體的作用之外,應該因地制宜地發掘出靈活多樣,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時俱進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
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
告》,http: // www. cnnic.net.cn/hlwfzyj /
hlwxzbg/hlwtjbg/201608/
t20160803_54392.htm.
[2]余佳瑩.“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創新[J].人民論壇,2014(32):141-
143.
[3]杜坤林.“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
干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
育,2011( 6) : 76 -78.
[4]王慧慧. “微時代” 背景下大學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載體[J] . 知識經濟, 2015
(14):138-139.□(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