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由于年齡關系,我親身經歷和目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課堂中地位變化的全過程。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馬克思主義堅如磐石、不可動搖、學習熱情高漲的情況,也有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的情況,這種變化是我國思想領域中復雜化和多元化的反映。那么,如何認識這種變化?如何改變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的狀況?這值得好好研究。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在復旦上大學時,馬克思主義政治課是一門重要課程,當時叫社會發展史。后來,我到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學習時,四門政治課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課程。在高校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教員的地位,馬克思主義課程的重要性,很少聽說有人懷疑過。原因并不復雜,當時沒有產生否定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經濟土壤、政治土壤、思想土壤,也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的傳播媒介。即使有些人有不同看法,在前30年也沒有成為一種公開化的思潮。但近年來卻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些地方,有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教員羞于在人前說自己是政治理論課教員,馬克思主義在課堂、論壇、雜志和出版物中被邊緣化的現象很嚴重。有的學者甚至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錯誤的命題:馬克思主義需要中國化才有用,說明它是錯誤的,不是普遍真理;反之,馬克思主義既然中國化,說明它不再是馬克思主義。按照這種觀點的邏輯,經典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是錯誤的;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又不是馬克思主義,那么,馬克思主義還剩下什么?什么也不是!這種看法,根本不懂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恰恰在于它不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普遍的、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的學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是因為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基本理論和方法都是嚴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已經看到這種馬克思主義“失聲”“失語”“失蹤”現象的危險性,他在講話中多次強調了這一問題,并明確指出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我看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現象,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大環境方面的,也有小環境方面的。就大環境而言,主要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革命低潮,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推行思想滲透等。就小環境而言,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歷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條是由單一公有制向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轉變;另一條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這兩個變化都是極其重要的變化,沒有這兩個變化,中國就沒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也就沒有現在這樣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與此相關的是,這種變化在人際關系、意識形態方面也帶來一些新問題:所有制多元化必然導致利益的分化,與利益分化相聯系的是思想的多元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深刻變化中,市場經濟既有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積極作用,也會對人際關系和思想意識產生深刻影響。
(摘自《北京日報》陳先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