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東莞莞城圖書館“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為例,介紹了本館利用“閱讀+”模式,創新閱讀切入點,進行紙本閱讀推廣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推廣效果。通過分享,為在數字閱讀漸成閱讀新趨勢環境下,探尋紙本閱讀推廣新形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閱讀+ ;紙本閱讀;閱讀推廣;創新;切入點
2016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0%,明顯超過了紙質閱讀。其中成年國民網絡在線閱讀率首次過半,達到51.3%;成年國民手機閱讀率最高,達到60.0%。數字媒介的迅猛發展,使得數字閱讀漸漸成為國民新的閱讀趨勢。然而,數字閱讀只是代表了一種閱讀形態,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閱讀。數據顯示,57.5%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紙質閱讀依然受到國民的偏愛。因此,如何在數字時代讓紙本書籍脫穎而出,留住原有的讀者,進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關注紙本閱讀一直是圖書館在閱讀推廣道路上思考的問題。東莞莞城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上利用“閱讀+藝術設計”、“閱讀+傳統文化”、“閱讀+手作”等不同領域的跨界,創新閱讀的切入點,使閱讀活動開展的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立體化,取得了良好的閱讀推廣效果。
1 “閱讀+”的靈感來源
“閱讀+”的靈感來自于“互聯網+”、“圖書館+”的戰略實施。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后,各行各業的生產模式,甚至連人們的思維方式都發生了連鎖的反應。公共圖書館,在推進全民閱讀的道路上,也在積極轉變,尋求著跨界合作的新模式。因此,“圖書館+書店”、“圖書館+咖啡館”、“圖書館+銀行”、“圖書館+醫院”等融合創新的形態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
“閱讀+”同樣也是利用了這種做加法的思維模式,以“紙本書籍”為核心,通過書籍與不同的領域跨界,打破傳統單一的書籍展示或內容解讀,進而達到推廣閱讀的目的。東莞莞城圖書館以此模式已開展了“閱讀+手作”的“香港2011年年度作家西西作品展”,展出了作家西西的所有著作及其親手制作的毛熊;“閱讀+傳統文化”的“莞圖曬書大會”,融合了“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傳統風俗,讓民間藏家、普通讀者共聚一堂曬出藏書,交流讀書心得;“閱讀+藝術設計”的“書籍之美”品牌活動,從書籍設計的角度展示紙質書的美態,吸引讀者駐足翻閱……此類活動,因為有了跨界所以有了不同的視角,豐富了活動內容的同時也給閱讀帶來了額外的趣味性。
2 “閱讀+”模式的活動策劃案例——“書籍之美”品牌活動
2.1 “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的概況
“書籍之美”品牌活動是由東莞莞城圖書館自主創立,立足于書籍本身,在藝術設計與賞讀相結合中探索書中不同形態之美的年度閱讀活動品牌。活動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讀者,以“書籍”為軸心,以書籍展覽為平臺,在時長兩個月的展期內,通過舉辦高端論壇、普及性講座、手作工坊、義務導賞等豐富的活動形式,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推廣工作,以書籍裝幀設計之美吸引讀者駐足翻閱、深入文本,進而達到閱讀推廣的目的。
2.2 “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的實踐
2.2.1 緣起
東莞莞城圖書館不是一間普通的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它是東莞市唯一一所以文史、藝術及古籍收藏為特色的主題圖書館,無論是館藏的采購還是活動的推廣都必須以圖書館的特色定位為基礎去進行。在外出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尋找更多適合本館的活動資源,互聯網是一個很好平臺。人民網刊登的一則“《漫游:建筑體驗與文學想象》獲評‘世界最美的書”的新聞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每年在德國萊比錫舉辦,中國自2004年起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組織參加此項活動。在每次赴德參賽之前,中國都會舉行“中國最美的書”評選,面向全國征集參賽作品[1]。這一類書籍極具觀賞性,十分適用于展覽,也與本館的藝術定位非常符合,因此經多方聯系,最終找到了香港歌德學院并確定了合作關系,舉辦了“最美書籍設計——2008年及2009年度德國及中國內地獲獎書籍展”,并于開幕當天邀請到了獲獎作品的設計師呂敬人、朱嬴椿到現場舉行了一場書籍設計論壇。
2.2.2 緊握名家資源,合作策劃,確定方案
圖書館人對于書的解讀或許在行,但對于設計確是門外漢,要將“閱讀”與“設計”巧妙的融合就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和指點。呂敬人,中國書籍設計界的領軍人物,曾被評為對中國書籍裝幀50年產生影響的十位設計家之一,帶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書籍設計師。從第一屆“書籍之美”開始,本館就與呂敬人及其團隊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于2014年,正式聘請呂敬人作為本館的專家顧問,與其一同策劃每一屆“書籍之美”的年度話題,展覽主題、書單,講師邀請等細節,最終敲定出完整的、系列的活動方案。
2.2.3 注重品牌形象,名家設計,藝術感強
“書籍之美”顧名思義是要表現書籍的美態,在設計方面既要體現藝術性也要體現書籍的內涵。因此,每一屆的宣傳設計,我們都聘請到專業的甚至是著名的書籍設計師及其工作室親自操刀。以2016年舉辦的第六屆“書籍之美”為例。本次活動的年度話題為“傳承·再造”,展出了以龍鱗裝、經折裝、經龍裝三種傳統裝幀形式的藝術書籍,以及各種用傳統裝幀形式設計制作的現代書籍。設計師根據此主題、內容,在主體海報上選用了漸變色作為底色,寓意由古至今的傳承、創新;畫面中一部龍鱗裝的長卷橫向穿過,猶如一條游龍,顯眼的橙色突出了此長卷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在長卷上穿插了幾本書的書脊,呈現的是傳統和創新的線裝書的穿線法。設計的每一個元素都涵蓋了對活動內容的解讀,簡潔卻有內涵。
2.2.4 系列活動豐富,內容多樣,講學結合
截至2016年,“書籍之美”共舉辦了13場展覽、2場論壇、21場講座、1場工作坊、9場手工活動。不同的活動類型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增加受眾的參與度。每一場的講座內容都是圍繞“設計與閱讀關系”來展開,緊扣主題。另外,本館還將活動帶到了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東莞理工學院粵臺產業科技學院、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等高等院校,在學校設展覽分會場、工作坊,邀請著名書籍設計師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授課、開講座,在擴大活動的影響力的同時讓學生有了與名家近距離交流、學習的機會,將文化惠民切實落到實處。
2.2.5 多種渠道宣傳,廣邀媒體,專設特刊
宣傳是活動開展中的重要環節,它是主辦方和受眾之間重要的紐帶。“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的宣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制作海報、單張、折頁、冊子,廣發于院校,供市民免費取閱;
(2)在東莞莞城圖書館官方微信、微博、網站、Q群上發布活動內容,含基本信息、講師介紹、展品賞析等資訊類或專題類稿件;
(3)聯系紙媒、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在活動前一周開活動溝通會,向媒體提供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便于他們采寫新聞;
(4)安排感興趣的媒體對書籍設計師進行專訪,采寫深度報道;
(5)在本館《尚書》季刊中配以專設的特刊,對活動進行由點到面全方位的回顧、總結,供讀者取閱。
2.3 “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的實施效果
2.3.1 提高了藝術設計類圖書的借閱量
由于數字閱讀的廣泛興起,圖書借閱量下滑已經成為整個圖書館界共同面臨的問題。而本館的專業特色定位決定了館藏服務的對象并非普通市民而是特定的讀者群體,因此本館的圖書借閱量不可與綜合性圖書館的借閱量進行比擬。“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的舉辦,不僅很好的宣傳了本館的形象,而且讓更多設計行業人士、設計藝術系學生專程來到本館看書、辦證、借書,藝術設計類館藏的借閱量逐年得到提升。
2.3.2 激發了讀者興趣,自發參與的人數穩步遞增
“書籍之美”是東莞市內唯一一個打破傳統書展概念,以“書籍設計”為切入點的品牌活動。它首次將“最美的書”呈現在眾人眼前,讓受眾知道原來書也有選美。創新的活動形式激發了市民的興趣,首屆舉辦之時,就已吸引到百余人參與活動的開幕儀式及講座。之后每一屆的開幕活動均有不少于200位的讀者參與,其中不乏主動聯系的學校及團體。展期內觀展的人數也由第一屆的三千多人升至了第五屆的一萬二千多人,遞增了將近4倍。
表2 第一屆至第六屆“書籍之美”講座參與人數統計表(單位:人)
屆數 第一屆 第二屆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 第六屆
參與人數 156 245 389 225 475 327
備注:統計以收回的入場券數量為依據
2.3.3 形式新、內容好,引發媒體的關注
“閱讀+藝術設計”的創新性,難得一見的書籍藝術品,書籍設計界的名人都成為了好的新聞點,引發了媒體的關注,主動報道。例如,第六屆“書籍之美”舉辦的“經世再造,藏于游龍”張曉棟書籍藝術展,展出了龍鱗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曉棟歷經五年時間研究并手制而成的曠世佛典巨作《三十二篆金剛經》,此書再現了失傳的龍鱗裝裝幀工藝,難得一見。活動一經發布,除了本土主流媒體都做了大篇幅的報道外,東莞電臺還邀請了張曉棟做客《城市的聲音》欄目談“書籍之美”和手作書,廣東電視臺《城事特搜》欄目也專程從廣州過來錄制了一期節目。媒體主動的報道,對活動的推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3 結語
“書籍之美”品牌活動是“閱讀+藝術設計”的創新嘗試,在2013年被列入了“東莞市十大文化大事記”之一。這一方面是對“書籍之美”品牌活動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閱讀+”推廣模式取得了成效。
“閱讀+”,讓書籍與不同領域、事物的相加、融合可以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新事物的加入可以豐富活動形式、內容,多角度的推廣也讓活動更加立體化,更具趣味性。“閱讀+”還可以拓寬策劃的思維,為閱讀的推廣提供更多的可能;可以有針對性地擴大受眾的群體,讓閱讀通過跨界影響更多的人。“閱讀+”模式是本館對于紙本閱讀推廣的新嘗試,經過多年的實踐,已見成效,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世界最美的書。
http://baike.baidu.com/item/%E4%B8%96%E7%95%8C%E6%9C%80%E7%BE%8E%E7%9A%84%E4%B9%A6 .
作者簡介
林曉瑜(1987-),廣東揭陽,助理館員,任職于東莞莞城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