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波?
摘 要:文章從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核心理念出發,在分析高職新聞采編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江西傳媒職業學院實際情況提出了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三維立體式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新聞采編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新的道路和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新聞采編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2-0113-02
一、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導師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為輔,重在學術指導。在教學方式上主張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學內容上強調德智并重。在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為導學關系,導師對學生思想、學習、生活進行個別指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是典型的個性化教學。
在我國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最早用于研究生教育,隨著學分制、選課制在高校本科教育的普及,導師制也逐漸應用于本科生教育。近年來,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被逐步引入到高職教育中,一些高職院校已經或正在推行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高職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與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側重點也有不同,它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技能,將職業技能訓練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
二、高職新聞采編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高職院校一直面臨著招生名額多、學生基本素質差、學制短、學生就業難等問題。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提出在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2010年7月30日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針對高職教育又一次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定崗實習”的培養模式。江西傳媒職業學院新聞采編專業(網絡編輯方向)從2012級學生開始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證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職業技能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高職學生底子薄、專業基礎較差、學習自主性弱等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最終的實施效果與預期的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幾年,通過對江西傳媒職業學院新聞采編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懷揣著崇高的記者夢報考新聞采編專業,小部分學生隨大流或者被招生老師影響而選擇了新聞采編專業,其本身對該專業了解甚少,進入到學校后才明白當前的就業形勢。第一年許多學生還處于迷茫期,大學第一年的課程多為基礎課,專業課程較少,很多學生表現得很迷茫,對所學專業,乃至畢業后的去向產生了質疑;第二年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期,大學第二年以專業課程為主,由于學生底子薄,專業理論基礎較差,加之學習自主性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部分學生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第三年部分學生因動手能力差等原因處于極度不穩定期,大學第三年以到企業頂崗實習為主,雖然為每個學生安排了指導老師,由于缺乏具體的指導措施,且指導老師本身教學任務繁重等原因導致學生頂崗實習效果差強人意。
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導師與學生間的導學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導師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并從思想、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進行一對一指導,同時進行必要的監督,這樣有效地克服了高職學生底子薄、學習自主性弱等特點,并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因此高職新聞采編專業需要改革單一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將導師制納入人才培養模式中。
三、高職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目前,高職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探索期。迄今較為成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基于項目實訓的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依托高職院校已有較為成熟的實訓項目,將每個實訓項目分解為若干個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在高職第二學期開始建立導師制工作小組,導師制工作小組由校內導師、校外企業家導師共同構成,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及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導師,加入興趣小組。通過校內構建的實訓平臺及信息對稱的溝通平臺,導師帶領學生進行任務驅動式學習。在整個實施過程中,企業家導師與校內導師一起制定導師制方案,具體參與到學生學習、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就業崗位推薦等環節中。
2.“1+1+1”專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將高職院校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和生活演變為由中學生向大學生角色轉換期、大學生學業精進期、由大學生向企業員工角色轉換期三個1階段,在遵循導師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理論指導與實踐指導相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角色轉換的特點相結合的原則上設計出十個“一”典型實踐任務,幫助學生完成導學、導能、導業三導功能,并根據學生的專業能力、智力水平、培養潛能等設計普通指導和拔尖指導。
3.校企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基礎上,建立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雙導師機制,校內導師負責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指導,校外導師負責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與崗位業務的培養與指導。在遵循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三級能力遞進性的原則上,將高職三個學年劃分為六個階段,在各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作用與分工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四、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三維立體式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新聞采編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較強新聞采、寫、編一體化的技能型人才,在媒介融合趨勢下,還要求掌握多媒體技術及網絡媒體應用技能。傳統的新聞采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崗位需求,急需革新。在總結眾多高職院校推行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江西傳媒職業學院實際情況提出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三維立體式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
三維立體式指在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人才培養中引入三維概念,采用三維立體模式培養學生,在X軸培養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Y軸培養學生的新聞采、寫、編素養(文字新聞方面),Z軸培養學生多媒體技術及網絡媒體應用技能。
三維立體式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依托三個維度立體培養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而展開。導師隊伍由基礎教師、專業教師和具有豐富媒體工作經驗的媒體人組成,在整個高職學習生涯中,每個學生將至少擁有2個導師。
X軸人文道德素養能力培養方面,由校內基礎課教師(可以從中文、法學、心理學等專業畢業的基礎課教師中挑選)擔任導師,從大學第一年新生入校開始,直至整個高職學習生涯結束。根據師生數量確定師生比,原則上一個導師指導的學生數不超過30人。導師主要從學生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質、人際交往習慣、職業道德和職業規劃等方面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在學生剛入學時進行心理疏導,及時了解學生的狀態,并為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即將畢業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Y軸新聞采、寫、編等專業素養,從大學第一學年的第二個學期開始至高職學習生涯結束。由校內專業教師與校外媒體人員聯合擔任導師,采取普通指導與拔尖指導相結合的指導方式。普通指導的對象為對新聞采、寫、編不是很擅長或不太感興趣的學生,以校內導師為主,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根據師生數量決定師生比,原則上一個導師指導的學生數不超過20人;拔尖指導的對象為志向于從事新聞采編行業尤其是有強烈意愿進入傳統媒體的學生,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媒體人員共同擔任導師,以項目驅動為引領,以實訓基地為載體進行職業技能與崗位業務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每兩個導師(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為一組,指導學生人數不超過10人。
Z軸多媒體技術及網絡媒體應用技能方面從大學第一學年的第二個學期開始至高職學習生涯結束。由校內專業教師與校外媒體人員聯合指導,采取普通指導與拔尖指導相結合的指導方式。普通指導的對象為對此項技能類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的學生,以校內導師為主,原則上一個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不超過15人,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指導;拔尖指導的對象為對此項應用技能感興趣,甚至希望能熟練掌握乃至精通的學生,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媒體工作人員共同擔任導師,每兩個導師為一組,指導學生人數不超過10人,以項目實訓或任務驅動方式進行理論與實踐指導。
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三維立體式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須確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及規格,確立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實施的教學過程,同時制定為實現這一過程的整個教學內容及整套管理和評估制度,同時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簡言之即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學方法改革、評價體系等。
該模式對導師的素質要求較高,在導師的選用過程中要嚴格把關,從專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要嚴格把控,并建立相應的導師制選聘機制。與此同時為確保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長效關系,須明確教師與學生雙方的職責,并制定詳細的管理條例。
五、結 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技術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教育領域正掀起一股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浪潮。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傳媒人才,江西傳媒職業學院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新聞采編專業三維立體式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從當前高職院校實際出發,能較好地解決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主動性弱等問題。該模式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須后期不斷地完善,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張新科,王斌,楊潤賢.“1+1+1”專業導師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26).
[2] 李華明,李莉.基于項目實訓的高職院校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26).
[3] 孫旭,鄧明陽,陸蓉蓉.“校企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交通職業教育,2015(5).
[4] 胡臻龍.編輯出版學三維一體實踐培養模式研究—以網絡編輯方向為例[J].雞西大學學報,2012(12).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