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林
【摘要】文章針對興安縣中職學校綜合改革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站在職業學校綜合改革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在理性分析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從思想和行動上就如何推進興安縣中職學校綜合改革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向前發展進行了一些淺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興安縣中職學校 綜合改革教育工作 問題 對策
2016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會議精神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的關鍵年,是全面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計劃》的第三年。本人根據廣西縣級中專綜合改革工作要求,結合興安縣2015年綜合改革的工作情況,深入調查,收集資料,認真分析,對興安縣中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對策。
一、興安縣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起點低。基礎差
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安職業教育才開始籌劃,當時校址設在興安縣湘漓鎮沿河村,校名為“沿河農中”。在校學生數量不足30名,且生源較差,是當時未考上高中的學生;學校教學設施落后,教學設備欠缺,僅有一塊學農基地,以種植柑桔為主,工業類、機械類教學設備幾乎為零;師資結構不合理,主要是文化課教師,懂職業技術的教師極少;所開職業課程不全面,辦學指導思想不明確,主要以講授文化知識為主,教學質量遠跟不上普通高中,社會影響不大。
(二)規模小。覆蓋面窄
目前,興安縣每萬人口中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不到60人,僅為全市平均水平的25%,輸送的人才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當今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興安縣產業發展的“瓶頸”。由于全縣只有一所縣級職業學校,一所師范類中職學校,接受學生培訓能力有限,滿足不了全縣初中畢業生求技、學技的需要,沒有辦法覆蓋到所有鄉鎮各農村家庭。
(三)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比例不協調
目前,普通高中有3所,職業學校有2所,是3:2的比例構成;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數量比例現為2.5:1,對照廣西黨委政府《關于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攻堅的決定》規定的1:1的職普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還沒有很好地溝通和銜接起來,致使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后,不少需要繼續接受教育的初中畢業生直接流向社會,成為“無技”的新勞動者。
(四)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基礎建設滯后
近幾年由于“兩基”攻堅任務艱巨,基層財政薄弱,可用財力不足,對教育事業投入有限,沒有達到“同步增長”,僅有的投入幾乎全部用于“兩基”攻堅之中,根本沒有辦法擠出錢來投入職業教育,以致職業學校現開設的太陽能與沼氣技術利用、數控技術應用、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計算機應用、學前教育專業必需的教學教研設施未能得到及時配備,教育教學用房緊張,辦學條件得不到及時改善,跟不上當前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
(五)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
一是沒有整合好縣內職業教育資源,沒有形成“大職教”的發展理念和辦學觀念,只停留在職業教育是教育主管部門和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事,沒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政府部門的重視,沒有形成齊抓共管和共同推進的合力。
二是兩所職校沒有相互配合,有各自的弱點和不足,各自特點不好融合,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投入分散的局限,整合達不到最佳效果。
三是沒有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民辦職業學校為空白。
四是職業學校的管理體制沒有理順,配套制度(如學校的激勵機制、獎懲辦法、全員聘任制度等)沒有完善,沒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職工推進學校發展的積極性,特別是實施事業單位績效獎勵工資后,受當今政策的局限,學校很難建立自主的激勵機制,根本沒有辦法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大家僅限于完成基本工作量,不想多承擔工作任務,出現了多干與少干一個樣的被動局面。
(六)老百姓的成才觀沒有更新,擇業觀守舊
由于歷史原因,興安縣農村老百姓對人才的評判標準仍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認為孩子只有考取大學,受過高等教育后,走向社會才是社會的有用之才,沒有樹立“業有七十二行,行行皆可出狀元”的意識,沒有意識到當今社會急需大量的有知識、懂技術的人才,不懂得學職業技術也能成才的道理,死死盯住高考這座“獨木橋”,覺得不讀大學就沒有用,找不到好的工作,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
二、對上述問題的理性分析
(一)認識不到位
從政府層面來分析,政府覺得要做的事情很多,社會穩定及關系國計民生的諸多矛盾需要解決,認為職業教育發展由教育部門管理就行了,花的精力和時間不多。從廣大群眾層面來分析,老百姓認為職業教育只是國民教育的補充部分,僅僅是為了解決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任務之后的一種勞動力就業前的培訓,認為學技術學專長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邊干邊學,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學生層面來分析,學生認為讀職業學校沒面子,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是普通高中不要的學生才讀職業學校,自己沒有信心,感覺前途渺茫,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措施不到位
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一些問題做了明確規定,但對職業教育的具體問題和困難沒有深入調研,逐一解決,特別是一些配套措施沒有完善。比如:在嚴格推行就業準人制度,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方面,相關部門就沒有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對企業廠礦的用工控制不了,對個體私營企業用工就更難把握,導致以用促學措施落實不力。
(三)主觀努力不夠
從主觀上看,興安縣的職業學校從始建到今,為了生存,經歷了艱難的矛盾斗爭和轉型考驗,遇到了很多困難,受到了許多挫折,雖然經過努力克服了一些困難,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在謀求發展,通過發展化解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這一方面做得還不夠,創新措施不夠多,教育主管部門精心指導也還不夠給力。從客觀上講,主要是當地財力確實有限,公共財政需要解決各項事業發展的經費需求很大,很難顧及方方面面。而對于政府來講,已經把主要財力用于“兩基”攻堅,確保“三個增長”,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自然就有局限。
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推進興安縣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學習,更新職業教育觀念
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一是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批示精神,堅決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題。
二是要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計劃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及區、市、縣領導的有關講話精神,用政策法規和各級領導的講話精神指導工作,規劃實踐。
三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區、市、縣三級職業教育工作大會精神,完成會議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用物化的工作成果向社會展示和向上級匯報。通過學習、宣傳,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上來,形成政府重視職業教育,全民關注職業教育,社會需要職業教育的濃厚氛圍,形成大辦職業教育,辦大職業教育的格局。
四是要堅持職業教育以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為宗旨,要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服務,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為提高興安全體勞動者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服務。
五是職業教育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消除貧困和保障公平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事實證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改革,思路對頭,方向正確,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面貌和深刻的變化,必須堅持下去。
六是堅持職業教育要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線。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和課程,可采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課程體系模式,構建職業教育新課程體系,按照一定比例合理開設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實訓課,以授予技能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創業干事的本領,讓他們走向社會時有一技之長。
(二)多渠道加大職業教育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要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多元投入機制,縣政府可將職業教育攻堅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落實專項經費,確保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教育經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城市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業按職工當年計稅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職工教育經費,職業學校要通過財政貼息貸款爭取信貸資金。此外,還可倡導組織民間資金創辦職業學校。各職業學校也要從有限的學費補助收入中拿出20%—30%的經費用于學校的基礎能力建設。應通過多方的不懈努力,建立健全新型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全力解決縣職業學校和興安師范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經費投入問題。
(三)做好宣傳,擴大辦學規模
一是要加大辦職教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傳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的職教優惠政策,特別要宣傳現在的職業教育是“上學免學費、入學有補助、就業有技能、升學有渠道”的教育;要大力宣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大力宣傳優秀技能型人才的先進事跡。通過宣傳使職教政策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尊重技術、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風氣,并形成新的求學觀、成才觀和擇業觀,促進企業形成不求高學歷、先培訓后上崗的理性用人觀念,讓初中畢業生踴躍報讀職業學校。
二是繼續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鼓勵和支持民辦職業學校,把民辦職業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公辦、民辦一起上,力求在辦學數量上有新的突破。
三是加大政府行政部門的宏觀調控力度,壓縮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對普高招生嚴格執行限人數、限分數、限錢數的“三限”政策,確保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有足夠的保障。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好的師資是職業學校教育發展的基本保障。沒有一流的教師,就沒有一流的教育,因此,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毛澤東同志也曾說:“辦學校第一是選教員,有了好教員,才能教好學生,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的問題。”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素質,是當前推動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一要吸引優秀人才到中等職業學校任教,改善師資結構。二要重視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和培訓,尤其是信息化教改培訓,建設“雙師型”職教隊伍;三要深化職業學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和工資福利制度改革,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五)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做好升學就業服務
一要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加強以敬業、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要求學生做到先學會做人再學做事,使職校畢業的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本領。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校企合作,把企業應用的新技術引入學校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推行彈性學習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基本形成“一年學基礎、一年學技能、一年頂崗實習”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使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努力使職業學校做到“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送得出、上得崗、成得才”,促使職業教育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要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本事,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行各業的需求,達到“升學有基礎,就業有技能”,為學生今后拓寬擇業選崗創造條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