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儒
盡管2015年券商系期貨公司(指由上市證券公司控股的期貨公司)的業績普遍出現了大幅上漲,但其看天吃飯的特點并沒有改變,而且,期貨公司在資本市場高速發展和大幅震蕩中存在著種種發展中的隱憂。面對著種種隱憂和諸多限制,多數券商系期貨公司積極面對,沉著應戰,努力調整業務結構、客戶結構,尋找收入和利潤的新增長點。
在各券商的年度報告中,詳略不一地公布了其控股的期貨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研究和比較券商系期貨公司的業績和經營特點對我們把握期貨市場和期貨公司的發展趨勢,研究期貨公司的戰略發展,推動期貨公司的各項業務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總體來看,2015年券商控股的期貨公司的經營情況比較2014年有了很大的改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期貨公司的業績同比2014年出現了比較大的增長。
但是,我們在券商系業績普漲的情況下注意到幾個問題:
一是盡管券商系期貨公司2015年全年業績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下半年和上半年相比,盈利水平明顯下降。政策性因素、市場性因素對券商系期貨公司的盈利水平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期貨公司看天吃飯的情況依舊明顯存在。2015年上半年股票市場的大幅上漲帶動了股指期貨交易量的猛增,但下半年股票市場的大幅下跌,股票市場交易量又急劇萎縮進而影響到股指期貨交易量的萎縮,同時大宗商品繼續呈現價跌量縮的態勢,各期貨公司2015年下半年業績普遍下滑。2016年上半年,受到交易所對股指期貨開倉、持倉、交易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維持在較低水平的影響,各期貨公司的業績仍維持在2015年下半年的水平。
二是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均出現大幅上漲的前提下,多數券商系期貨公司的凈利潤增幅明顯小于營業收入的增幅,即表現出增收不增利的特點。
三是在2015年資本市場出現大震蕩的背景下,券商系期貨公司在券商業務中的比重普遍出現了下降。如格林大華期貨占山西證券的業務比重從2014年的11.6%下降到2015年的5.9%;國海期貨占國海證券的業務比重從2014年的7.22%下降到2015年的5.16%。這一方面說明,2015年的股票市場大動蕩對期貨業務的沖擊大大高于證券公司的其他業務,另方面也說明了期貨業務相對于證券公司的其他業務來說,發展程度還遠遠不夠。
四是多數期貨公司的業績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于經紀業務的高速增長,對券商系期貨公司而言,2015年的業務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主要依賴于上半年股指期貨經紀業務的增長。國泰君安年報披露,2015年其期貨公司經紀業務成交量2億手(雙邊),同比增長38.6%;成交金額45.7億元(雙邊),同比增長85.1%,期末客戶權益增長總額達到154.06億元,較上年末期增長12%,有效開戶數63395戶,同比增長36%。其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成交量分別排名行業第一和第三。華泰證券的2015年年報披露,2015年華泰期貨實現代理交易18440.92萬手,IB業務客戶11249戶,總客戶達到19479戶。
五是從期貨經紀業務的收入和成本增長率看,不少期貨公司的成本增加的幅度大大高于收入的增長,不少期貨公司經紀業務的高速增長是通過成本的更快的增長換來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期貨公司經紀業務競爭的激烈程度。
六是從凈利潤的排名情況看,2015年和2014年相比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即使是前10強期貨公司,業績的差距也在分化和拉大。我們注意到,海通期貨的排名從第2名急劇下降到第7名,國信期貨2014年的凈利潤達到1.4億元,排名僅次于中信期貨、國泰君安期貨、海通期貨和光大期貨,但2015年卻被開除出億元俱樂部;而廣發期貨從2014年的前10名之外快速上升到第5名。而中信期貨和國泰君安期貨的凈利潤繼續一路領跑,仍然占據著行業霸主的地位。
正因為多數券商系期貨公司看到了高成長下的隱患,為順應期貨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努力調整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優化盈利模式,做了一系列的基礎性的工作和準備:
一是期貨公司為擴大業務種類和規模作準備,大股東紛紛對期貨公司進行增資擴股。
東北證券年報披露,渤海期貨在2015年增資4.5億元,注冊資本從0.5億元一舉增加到5億元人民幣。2015年7月,渤海期貨還實施了限制性股權激勵計劃(但該計劃在11月被中止)。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渤海期貨已經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東證期貨大股東增資5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從5億元增加到10億元;廣發期貨在2015年進行了2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從11億元增加到13億元;海通期貨在2015年完成增資擴股工作,注冊資金也從10億元增加到13億元;國元期貨則引進了臺灣康和期貨,康和期貨對國元期貨增資1000萬元,國元期貨因此成為中外合資期貨公司,注冊資本增加到6.09億元;興業期貨2015年增資了2.0544億元。注冊資本增加到4.8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國投安信在2016年5月計劃對國投中谷安信期貨增資5億元,如果該增資計劃實施的話,中谷安信期貨的注冊資本將一舉達到10.89億元。
二是除大股東對期貨公司增資擴股外,期貨公司還充分利用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在債券市場中發行次級債,進行債權融資。
海通期貨在2015年12月15日發行了5億元次級債,期限為6年,在第3年末附發行人贖回權。東證期貨2015年4月發行了6億期限為3年的次級債,利率為6.82%。華泰期貨在2015年也發行了年限為4年的6億元的次級債,該債券票面利率為5.8%,帶有第一年贖回權,如第一年不贖回,后三年的票面利率為7.8%。
三是期貨公司充分利用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特點,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股權融資,積極準備在新三板上完成上市。
海通證券年報披露,海通期貨正在積極做好在新三板上市的準備工作,目前大的流程已經走完,正在等待股轉系統的最后批復,海通期貨2016年年內爭取在新三板掛牌。
四是在增設營業網點,特別是在大力發展輕型營業部的同時,合理調整營業網點的規劃和布局。將期貨公司的注冊地遷往上海等金融中心。
國元期貨在青島、合肥金寨路、深圳新增4家營業部,并在上海成立國元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東證期貨報告期內新設立輕型營業部8家,營業部總數達到23家。中信期貨在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成立了4家地區性分公司,新設了昆明營業部,但是撤銷了焦作、吉林、柳州3家營業部。目前,中信期貨擁有39家營業部和4家分公司。從營業部數量看,海通期貨目前有38家營業部。僅次于中信證券。東北證券年報披露,渤海期貨已經于2016年1月遷址于上海自貿區。而早在2015年7月,渤海期貨就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了渤海融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五是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海通期貨在香港設立了注冊資本為3000萬港元的分公司。華泰期貨注冊成立華泰資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并通過其發起設立華泰(香港)期貨有限公司。華泰證券年報披露,通過華泰(香港)金控,華泰期貨在期貨方面,共開發了1973個客戶,托管資金量0.62億港元,期貨交易總量11.63萬手。
六是繼續調整業務結構,特別是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業務。資產管理計劃已經從單一計劃為主向集合管理計劃為主的模式轉變。
廣發證券年報披露,到2015年年底,共有49個資產管理計劃在運行,資產管理規模達到58.88億元。其中,單一資產管理計劃21個,資產管理規模1.57億元;集合資產管理計劃28個,資產管理規模57.31億元。廣發期貨在資產管理方面實現業務收入0.62億元,同比增長181.44%。資產管理營業收入在其業務總收入的近10%。
華泰期貨披露,2015年報告期末,存續期內的資產管理計劃共120只,資產管理總規模達到72.9億元,同比增長909.91%,期貨端權益規模18.87億元,同比增長454.86%。
然而多數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資產管理規模較小,業務成本比較高,資產管理業務出現虧損。如國元期貨,其當年資產管理方面實現凈收入9.43萬元,業務成本卻高達216.82萬元,出現大幅虧損。
七是圍繞主業涉足于其他行業的投資活動。華泰期貨披露,公司正計劃受讓金浦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權。
目前,資本市場正面臨著大的變局,2016年我國去產能去庫存的力度不斷加強,大宗商品價格逐漸走出低谷,商品期貨的交易也逐漸活躍。期貨公司上述基礎性的工作必然會對期貨公司和期貨市場今后的發展產生深遠和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