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松

一、前言
我國目前的《企業財務通則》 于2006年以財政部部長令發布,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得到普遍實施。作為現行企業財務制度體系的綱領性文件,為規范企業財務行為、推進現代企業財務制度建設、保護企業及其相關方的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已從規模速度型轉變成質量效益性,為了在新常態下充分發揮通則的指導與規范作用,就迫切要求我們抓住經濟轉型的時機, 對現行《企業財務通則》進行必要的革新,以適應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需要,為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供給側改革等目標實現做好財務服務工作。
二、對現行《企業財務通則》如何革新的思考
針對現行《企業財務通則》中部分條款改進的探討
(一)總則方面
1.《企業財務通則》在第1章總則中規定,財政部負責制定企業財務規章制度,個人認為這一點既不符合目前國家進一步簡政放權的大政策,也不利于社會各方面的參與。參照現行的國際慣例,鼓勵與會計通則利益相關者參與制定,將會有利于財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有效發揮。目前,在我國《企業財務通則》制定的實踐中,利益相關者參與度遠遠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各個利益相關實體的作用。為加快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發展,建議由財政部牽頭,成立由財政部門、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注冊會計師協會、相關行業協會和學術協會等部門組成的企業會計通則委員會,由上述的專業機構來選派人員制定具體的方案,由財政部門最終確定實施,這樣在制定政策方面應該會更全面、更實用,也有利于掌握通則在執行過程中相關信息的及時反饋,使準則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得到修改與完善。
2.既然是《企業財務通則》,就不能僅局限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具備法人資格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適用,而應該是一部所有行業適用的規章制度。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我國今后將加快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及供給側改革,這里面就必然牽涉到眾多的國有企業股權變更等事項,因此修訂《企業財務通則》以適應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的改革勢在必行,要使通則為經濟體制改革在財務管理和核算體制上做好相應的配套工作。
3.目前的《企業財務通則》對整個財務制度框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因為《企業財務通則》是一部指導性的總則,應完善其與會計基本準則、會計具體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企業財務人員管理制度等之間的指導關系。隨著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逐步深入發展,企業原先面臨的所有制結構變化、投資主體多元化、與國際慣例接軌等問題和規律也被逐步熟悉,建議在通則中明確“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概念。它是一個制度體系,由若干個具體制度來組成,如財務管理制度、財務核算制度、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管理制度、會計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制度、會計機構負責人任職資格管理制度、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管理制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管理制度等。通過《企業財務通則》中的原則性規定,把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核算以及相關配套體系的框架明確好,使《企業財務通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部為企業財務管理和核算服務的指導性法規
(二)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方面
一部好的制度還需要真正執行才能體現出其內在的價值。現行《企業財務通則》中只是規定主管財政機關應當加強對企業財務的指導、管理、監督,顯得較為籠統不夠細化。建議通則在財務管理體制方面增加具體的原則性規定,如各級財政主體應專設相應的對口機構及人員,負責管理與監督企業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使通則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在實踐中真正落到實處。
(三)資產運營方面
目前我國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進行央企合并重組,目的是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競爭力,這就需要我們《企業財務通則》在制度的修訂上能夠起到促進國企改革的需要。(見圖1)
建議通則對新常態下國企涉及到的合并與重組事項,應對其中國有股、民營股、員工股所占比例作出原則上的規定,設計上應遵循相互平衡,相互促進,發揮各自的優勢的特點。除關乎國計民生領域的國有企業外,對完全競爭性領域“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制企業”中國有股持股上下限需作出相應的規定,并就如何退出、減持國有股份作出必要的原則性規定。
(四)信息化管理方面
1.在《企業財務通則》信息化管理條例中應就企業的財務電算化管理做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變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這就需要企業的財務工作也要緊密地融入進去,現行制度中未就企業電算化業務做出明確的要求,建議在修訂后的制度中規定凡達到一定資產規模的企業財務處理必須實行電算化,對未達到規定標準的企業鼓勵其進行財務的電算化核算,并制定相應的過渡政策,確保在規定的期限內企業必需全面實現財務電算化核算。這樣既便于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時財務數據的采集,也有利于財務核算的規范化管理。
2.財務報告對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編制財務報告質量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礎工作之一。而要編制高質量的財務報告,就必需使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目前的《企業財務通則》中關于對財務人員編制高質量財務報告需具備哪些專業技能的相關規定還有些不足,下一步期待在通則中對此制定具體的指導原則和規范,以利于提高企業財務整體工作的水平。
3.在現行財務制度規定報送月報、季報、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等資料的前提下,可否試點推出企業財務年度信用評價報告,通過一系列財務量化指標及相關附注說明,從整體上來衡量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貢獻度等,并以此來作為企業今后在發行新股、公司債券及銀行借款等財務融資時的重要評價依據。因為依據國際慣列,企業的信用評價是衡量一個企業價值很重要的指標,所以適時地在現有財務會計報告的基礎上推出企業財務年度信用評價報告,有利于更全面地衡量企業價值。在目前的《企業財務通則》中,企業可以依法通過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等方式籌集資金,如果企業財務年度信用評價報告實施成熟后,有利于加快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這對促進企業信用貸款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此舉不僅會極大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活力。
(五)財務監督方面
1.在經濟新常態下,財政部門的職能應該轉變既當規則的制定者又當規則的監督者。財政部門應當在《企業財務通則》的制定及修訂過程中起到牽頭人的作用,按照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來做的理念,具體規則的制定由前述的企業會計通則委員會制定和解釋,財政部門主要是加大對政策的執行與監督的力度,加強對違反財務管理制度的企業與財務人員的問責力度,對企業在執行財務制度的出現違反規定的行為逐步做到零容忍,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不敢做假、不會做假的財務氛圍,使企業出具的財務報告能真實反映其自身的經營狀況,著力打造出一個誠信和諧的社會經營環境。
2.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目前迫切需要形成一個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金融市場。這意味著,改革融資體制,促進直接融資發展,將是未來的重點方向。因此在《企業財務通則》中應對原來不適用資本市場及金融企業的狀況進行相應的改進,完善對金融企業相關的財務監督和規范指導,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三、結束語
以上只是我個人對新常態下《企業財務通則》進行革新的一點思考和看法。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配合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我們財務工作者們與時俱進,加快對現行《企業財務通則》革新的步伐,使我們的財務管理和核算工作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打造誠信和諧的社會經營環境和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已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