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峰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的增長模式和增長速度已經不可持續,必須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積極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2016年6月,財政部印發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以提高單位管理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這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此,本文介紹了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并分析管理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旨在為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管理會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路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企業;管理會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是會計學的兩大分支,其中前者重在核算,主要以貨幣為尺度描述客觀經濟活動;而后者重在管理和決策,從價值角度管理經濟活動,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在企業中的應用并不系統全面。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記賬式會計核算已經不能適應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企業需要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從價值角度重塑財務管理模式。
一、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長期以來,我國把經濟增長的重心放在需求側,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推動著我國經濟增長,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結構性問題,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等。供給側改革的任務包括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目的在于推進結構調整,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促進經濟增長。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普遍面臨的是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因此必須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內部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管理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管理會計運用靈活多樣的技術方法,對財務會計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從而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的控制和決策提供所需的信息資料。管理會計橫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態,其核心理念在于價值的創造與維護。可見,管理會計的作用在于:采取一系列專門方法,為企業管理者提供各種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為管理者的預測、計劃、控制、決策等服務;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優化企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配置,理順生產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從而最大化發揮各類資源的價值;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針對企業遇到的特定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幫助企業各級管理者做出正確決策;正確考核企業內部相關部門的工作業績,進行實時動態控制,并為修訂決策、調整計劃提供數據信息,確保企業經營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三、淺議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管理會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創新財務管理模式
2016年6月22日,財政部發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號召各單位大力發展管理會計,并從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活動、工具方法、信息與報告等方面提供了具體的參照標準。同時,財政部大力主推CMA證書,以提高管理會計方面的人才比例。過去十多年來,我國把經濟增長的重心放在需求側,依靠央行放水和政府花錢來刺激投資需求,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以企業為核心,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于企業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因此,企業必須以全新的戰略眼光審視管理會計工作,注重內涵式和效益型增長,按照《管理會計基本指引》重塑財務管理結構,創新財務管理模式,從會計制度、會計崗位、內部控制、績效管理等方面加強管理,確保各項經濟事務合法、合規、安全、高效,而不是把會計工作等同于“記賬、算賬、報賬”等基礎工作。
(二)落實全面預算管理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經濟新常態下資金鏈更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體制,全面系統地對資金作出妥善安排,并在預算編制、上報、批準、執行、分析、考核等環節加強控制,從而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實現對資金的實時動態控制。首先,各部門必須按規定編制預算的各項收支,預算部門對預算匯總,優化預算分配結構,經審批后把預算指標落實到各部門;其次,各車間、部門應嚴格按照預算對各項收支進行控制,并及時反饋預算信息,預算部門要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全程監控,一旦發現偏離預算目標的行為就應會同車間、部門分析預算超支的原因,并商討解決的辦法;預算部門應特別關注要應收賬款、重大支出等,防止出現編制、執行兩張皮的現象,對于整個預算情況應編制預算分析報告,提出針對性改善建議,以便不斷提升資金的支出效率與使用效益。
(三)建立財務信息系統
企業應按照《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的要求,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把企業變成一張四通八達、內外協調的網絡,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協同。會計部門需要適應我國財務轉型的大趨勢,從傳統的記賬式會計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向管理會計方向發展。會計人員需要深入前端業務部門、生產車間,通過準確的核算確定每一份訂單的成本和利潤,從價值角度計算業務活動的績效,從而為具體業務提供參考。同時借助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及時發現采購、生產、銷售、管理中的風險源和隱患點,會同各職能部門分析問題所在,商討解決的辦法。會計部門應完善內部控制反饋與改進機制,及時把內部控制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整改措施反饋給企業管理者,管理層經過綜合分析,確定最終的整改方案,再責成相關責任部門進行改進。
(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財務人員職能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成為業務的最佳合作伙伴”,為此,財務部門要橫向打通財務與業務系統,系統整合各項管理流程,縱向打通集團總部與下屬分公司的財務系統,實現集團一體化運營。在此過程中,管理會計要把會計工作與前端業務結合起來,從原材料采購到組織生產,從產品研發到銷售服務,深入企業運作的各個流程和環節,整合財務和業務數據,規范數據結構,統一數據口徑,并且建立起各種財務分析模型,包括作業成本核算模型、客戶價值評估模型、產品效益分析模型、業務拓展分析模型、投資效益分析模型等,逐步建立以決策支持為核心的財務管理系統,為管理層提供科學決策的信息。在“三期疊加”階段,企業需要加快結構性改革,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著力推進管理變革和技術創新,從而降低成本,增加產出,最終提高企業效益。管理會計應利用會計數據對企業整體運營情況進行預測、分析、評估,通過價值形態監控企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揭示經營管理風險,從而最大化發揮資源要素的價值,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五)全面防范財務風險
常言道:“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隨時存在,而內部會計控制難免有所疏漏,從雷士照明違規擔保、樂視資金鏈危機就可以看出,企業必須建立內部審計監督機制,有效防范會計風險。企業規模不同,內部審計機構的形式也不相同,可設置為審計委員會、審計部門、審計崗位等,無論選擇哪一種形式,都必須嚴格保證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審計人員應年度審計、專項審計、臨時審計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嚴格審核各項憑證和票據,認真核實貨幣資金的往來項目,對內部會計控制的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從中發現會計制度缺陷和程序漏洞,并針對性提出改進意見。而且要特別關注會計風險點,對采購舞弊、基建腐敗、投資陷阱等進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對違反內部控制規定的行為及時上報,并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使違規亂紀行為無處藏身。
四、結語
管理會計強調全員、全面、全過程管理,把財務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為企業創造無限價值。過去10多年,我國經濟增長更多源于要素投入,這種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開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必須適應時代和形勢的發展,推動管理會計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讓有限的資金和資產創造最大價值,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效益型增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德興.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今日財富,2016(9):16-17.
[2]崔春娟.管理會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管理,2015(01):115.
[3]黃愛華,朱珺.當代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J].企業經濟,2014(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