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文
摘要:我國財政部門于2014年在《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以下簡稱“CAS41”)和《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政報表》(以下簡稱“CAS33”)中對結構化主體和投資性主體的新概念進行了引入。通過對兩種主體的概念進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兩種主體在信息處理和判斷方式上有哪些異同點,本文對兩種主體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找出其中部分關鍵點和會計處理方式,希望對會計實務從業者更好的掌握相關概念提供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結構化主體;投資性主體;辨析
為了提升企業信息披露,提高企業會計工作質量,加強企業之間的投資合作和商業經濟合作。財務部于2014年重新修訂了CAS41和CAS33,通過引入結構化主體和投資性主體兩大新型主體概念,規范了商業投資、融資合作之間的財政信息披露內容。這兩項新主體概念一經引入,立即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由于兩大主體概念發布時間較短,還缺乏相應的學術研究與討論。但引入的兩大主體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企業共同經營模式,對私募股權投資業務和投資性主體的信息進行監督和披露,讓會計實務工作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容易掌握相關的概念。
一、兩大主體的概念和特點
(一)投資性主體的特征和概念
CAS33第22條中指出,當母公司可以向投資者提供投資管理服務,并從投資者處獲得資金,以營利為唯一目的,通過投資的方式使投資者從公司處獲得收益,同時投資者可以對公司投資的目的和業績進行考量,滿足以上條件的投資方式稱為投資性主體。投資性主體以母公司為主,投資者為輔,公司向投資者提供相應的投資管理服務,并將一部分利潤反饋給投資者,通過類似于融資的方式進行商業活動,但投資者無法獲得許多額外利益,高投入高回報,但風險性相對較低,規定較為規范。
(二)結構化主體的特征和概念
CAS41第3條指出,資金控制方沒有表決權等決定權利的因素時,其投資主體方式稱為結構化主體。最常見的結構化主體即為證券工具和融資手段。公司通過協議或者合同的方式將業務轉換到其他組織者或主體上,從而決定公司的業務控制權。結構化主體通過借款或抵押的方式獲得母公司的貸款。這類主體需要合同或協議來對雙方信用度進行約束,同時母公司可以通過設立經營目標對主體進行經營限定,防止在其財政不支持的情況下對其他行業進行融資,有效對其進行財政監督。由于結構化主體構成形式較為多變,對結構化主體的的監督變得尤為重要。結構化主體在執行監控是難以完全注意到其經營方式中所存在的風險隱患,因此對其相關收益不能很好的把控,投資風險性較高,所以對于結構化主體的規定和條約還有待完善。
(三)兩大主體辨析
總體來看兩大主體概念對于主體的判斷差別較大。相比于結構化主體靈活多變的組織形式,投資性主體的目的和組織形式較為單一,通過向投資者募集資金,為投資者提供資金管理服務的同時從中盈利。而結構化主體雖然形態類似,但結構化主體在募集資金后可以通過經營的方式,在活動中加入銷售、借貸等方式進行盈利活動。兩種投資方式對于子公司來說,投資性主體盈利較為穩定,風險較小,規定較為明確,但對會計從業者要求偏高,需要對公允價值有很好的把控,需要注意的是,投資性主體的規定較為明確,所以在市場和投資方式變化時,要及時判斷其特點是否依舊符合投資性主體,如果已不符,需要對投資性質進行更改。而結構化主體風險較大,盈利較多,可以通過對市場的管理和營銷通過其他渠道進行盈利,由于對投資性主體的規定不夠嚴格,所以在使用投資性主體時,要在合同和協議中有明確的規范和規定,雙方需要在投資方式上達成共識,以保證雙方的利益,同時也保證雙方的資金安全。
二、兩大主體的會計處理方式
CAS41在對結構化主體進行規定的時候,要求子公司的財務信息并入結構化主體的財務范圍,通過這類方式可以使主體和子公司有較為透明的財政管理方式。但規定中對于財務信息的規定并不完全,結構化主體可以通過隱瞞部分事實對子公司實施經濟打壓,將不利因素并入財政信息,將有利因素排除在外,所以子公司在對財務進行監督時要格外注意,主要是在合同或協議上明確注明主體財政信息并入子公司財政管理的范圍,在財政方面相互約束和促進,以保證自身的利益。
CAS33對投資性主體的規定之一就是公司必須按照公允價值對投資的業績進行評估和預算。同時向投資者提供這類財政信息,報告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人員進行財政信息整理和計算時必須對所有投資都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同時經濟關鍵管理人員需要作出投資活動時,無論投資數額大小,都應該報告其金額和公允價值信息。
通過對兩種主體進行詳細的分析,不難看出,兩種主體進行會計處理時都存在較為復雜的過程,對會計實務從業者的職業素養要求較高。在規定中,對于結構化主體具體哪些項目應該納入合并財務沒有明確的規定,這類情況就需要企業在簽訂合同或協議時自行斟酌,同時對于結構化主體的定義較為不明確,導致會計從業者在操作中難以對主體類型進行判斷。而對于投資性主體需要對公允價值有著明確的把控和判斷,隨著市場的波動,公允價值也在不斷的變化,這就導致投資性主體的判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投資性主體的三要素如果發生改變,也需要會計從業者及時發現并判斷是否依舊滿足投資性主體的特征。
三、兩大主體的信息披露辨析
結構化主體的財政信息需要納入子公司財務報表范圍,但規定中并沒有寫明哪些財政信息需要納入子公司,只是規定了結構化主體未納入報表范圍內的財政信息需要對子公司解釋其商業目的。在雙方進行合同約定中,若寫明結構化主體需要對子公司進行所有財政情況的披露的條件下,結構化主體在進行任何有關財政的活動下都應并入子公司的財政信息,但若無合同約定或協議約定,結構化主體若對子公司需要財政方面的支持或幫助時,應對子公司披露其商業目的和意圖,并由子公司決定商業活動的進行與否。
投資化主體則需要將所有財政信息對子公司披露,投資化主體若存在未披露或合并的財政信息時,需要信息價值按照公允價值進行折合和計算,對子公司進行損失賠償,同時在財政報表中加以說明。若存在并未納入財政報表的子公司時,投資性主體則需要對其進行風險信息說明,而子公司需要對投資性主體報告公司名稱和注冊地以及經營模式,并將公司資金水平和財政情況提交投資性主體,由主體進行評估和計算后,對子公司的資金投資限制加以說明,披露限制的性質和程度。
對于兩種主體來說,對于財政信息都需要進行基本管理和披露,同時也注重了風險信息的披露。由于市場波動較大,市場環境較為復雜,必要的風險信息交換可以有效保證雙方投資利益,對雙方公司進行財政信息交換也可以使雙方在合作中互相信任。同時投資化主體在進行商業活動時能更好的受到投資者的監控,對于投資者來說,對主體財政狀況有良好的把控是對投資者資金安全的有效保證,但對于結構化主體的財政信息披露的規定還有所欠缺,對財政信息管理的透明度不高,某些公司可以通過規定中不完善處欺騙投資者,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方式時一定要對合同仔細閱讀,以保證自己的財產安全。而且在以后的文件修訂中需要對以往文件中不完善、不嚴謹的地方進行修繕,以保證投資者的利益。
四、總結
在對兩項新提出的主體概念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中不難看出,兩項經營主體模式在特征、經營模式、信息交換、會計信息披露方面有著較大的區別。這就需要會計實務人員對兩種主體模式有更為完善的了解,對主體的概念需要更加完善的把握,通過把握兩大主體在經營和投資上的情況,才能在企業投資和私募股權等方面做出有效抉擇,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從而使企業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廖萍.結構化主體及其合并問題研究[J].財會學習,2015(10):100,102.
[2]張竑天.關于結構化主體和投資性主體的辨析[J].商場現代化,2014(28):221-222.
[3]鄒德軍.結構化主體信息披露的探討[J].財會學習,2013(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