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高專體育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體育課程建設需要我們廣大體育工作者,不斷更新觀念、改變模式,用創新的思想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
1 以學生為本,深化常規體育課程管理的改革,建立人性化的考核模式
1.1 以學生發展的全面性為目標推進體育課程一體化進程
全面發展的目標一直是體育課程中要達到的一個重要任務,促進學生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各方面的知識、能力和有力措施。進行全方位的改革,積極推進課程一體化進程,將課堂教學、社團活動、課外活動、校內外競賽、運動訓練等作為體育課程的一個整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效整合:
1)充分開發校園自身資源和特色體育項目,滿足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將教學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初步建立以傳統項目(籃球、武術)帶動其他體育項目的開展,夯實群眾體育基礎,從而推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的發展模式。
2)創新體育課程考核模式,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掌握知識情況,改進學習策略和方法。考試內容根據評價內容進行量化評定,分布為:體能占30%,知識技能占30%,學習態度占20%,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占10%,運動中思維創新占10%,由平時成績與考核成績折算評定成績。
3)根據2004年教育部體衛藝司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全校學生進行體質測試和調研統計工作進行監控,并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學生參與態度等表現均納入考核評估體系。對于數據跟蹤也建立反饋機制,由任課教師編制運動處方指導學生鍛煉,不斷提高學生體質。
1.2 大力開展學校體育課程模式建設與改革
在總結高職高專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當前體育課改革的方向首先就是對學生教授哪個項目的確定。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體育的項目又多,有的學生想學這項而有些同學卻不想學,針對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的方法就是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讓學生自主進行項目選擇,而老師設定體育項目供學生進行選擇,并規定學習的時間,然后到時間再進行項目的調換,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熱情;其次采用的方法就是直接規定一個學期的體育項目(普修),第二個學期根據學生興趣愛好選擇上課內容(選修)。
1.3 以學生的職業教育發展特點為著重點改進體育課程的基礎性、職業性
根據制定的體育課程任務:讓學生掌握一到二項的體育技能,從而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實現“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并有目的性的與職業性結合在一起。開設的課程主要分以下幾類:
1)基礎性課程:一年級第一學期以田徑、籃球、羽毛球等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常見的耐力、速度、靈活等基本素質為主,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職業教育打下身體基礎。
2)興趣性課程與職業性有機結合課程: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開設興趣性課程,滿足學生興趣要求,也盡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職業性(學生今后就業方向)方面層次上的體育需求,比如從事會計工作的,重點選擇些運動強度不大,但時間比較長的運動項目,建筑方面的工作選擇些耐力性的運動項目等等。開設的興趣性課程有: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籃球、排球、足球等近十多個興趣性課程。
3)健康體育課程:對部分身體肥胖、偏瘦學生以及有其他異常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健康、合理膳食、制定運動處方等為主的體育健康課程,盡可能的提高學生整體健康水平。
1.4 以學生的發展的社會性為支點,不斷夯實大眾(群眾)體育的基礎性,強化體育課程中的人文教育
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培養體育習慣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休閑、娛樂等領域,提升體育教學的人文性、趣味性。
1)開設武術(簡式太極、初級長拳等)基礎課,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傳統項目,在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歷史教育。
2)與其他部門協調開展拓展項目課程,充分利用學院現有的拓展基地資源。分班級,分批次的進行授課,提高學生團隊作戰意識、領導協調等能力。
3)以協會、社團的形式引進校外教學資源,開設跆拳道、街舞、散打等課程。
2、大力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同時,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嚴格對體育《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進行修改和更新,注意“兩綱”的時效性。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校自身資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編寫《高職體育與健康教程》。
3 強化教師教學管理與教學水平的提高
3.1.教研室堅持集體備課,教師之間一學期至少相互聽四次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3.2.教學秩序管理:實施教學督導制,以課堂教學質量檢查、教案檢查為中心,對教師采取隨機聽課和期末對教案集體評定的方式,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判,將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及時向教師提出,幫助教師日后改進,對課堂教學質量實行全程監控。
4 課內外相結合
4.1 課外體育活動
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課外活動制度,豐富學生文體活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確保學生每天有1小時課外體育鍛煉時間,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氛圍。
1)堅持冬季晨跑制度
2)完善學生社團組織賽事
3)辦好大型運動賽事
4)主辦體育講座形式多樣,拓展學生體育素養
積極開展各種體育賽事的同時,體育教師舉辦體育健康專題講座、NBA專欄、籃球裁判培訓班等形式進行體育健康知識、運動處方制作等知識的宣傳,加強體育課程的內涵建設,提高學生體育素養。
5 鞏固特色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成果,建立高職高專體育特色
5.1實行了彈性教學課時、興趣與職業性結合課表制。
1)學生所學專業特點,“量身定做”可選擇不同的體育項目課程上課。
2)制定晴天、雨天兩套課表,保證教學時數與教學任務的完成。
5.2教學課程體系化: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內外競賽、運動訓練等作為體育課程的一個整體,以學生發展的全面性為目標推進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5.3建立一支符合新課程體系的教師隊伍,鼓勵教師提升職稱、學歷,加強教師培訓的工作力度,不斷完善體育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
6 結束語
體育課程改革與建設工作任重道遠。體育教師應該在高職高專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打破傳統的守舊的習慣和方法,將高職高專教育理念與現代體育教學結合起來,做到技能和健康完美的結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體驗體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為職業教育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汗云,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體育教學改革嘗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
[2]張細謙 ,中國職業教育體育課現狀及展望.廣東體育科技[J],2004,(3)
[3]陳智勇,現代大學體育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3:120?—131.
作者簡介
馬勛立(1983-)男,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師,武漢體育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