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昭
摘 要:水利水電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資源合理利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為了建設可持續性發展水利工程,近年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生態環境對人類的生存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這代人的發展絕不能建立在犧牲子孫后代生存環境的基礎上,所以本文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方案,以促進建設綠色生態型水利建筑。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解決方案
水電資源是我國的優勢資源,但由于歷史及政策的雙重原因,開發步伐相對緩慢,開發投資主體比較單一,資源優勢沒有形成產業優勢。改革開放30年以來,隨著三峽等一批世界級水電站的建立,我國已逐步進入世界水電建設的前列。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水電在建筑規模最大的國家,是水電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設計規劃、施工建設以及管理運營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對地質、氣候、水文、水體等方面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怎樣才能讓水利水電工程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達到雙贏,怎樣才能在不嚴重破壞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在新世紀時期,生態環境將是制約水利水電工程發展的重要因素。
1 建設水利水電工程的重要性
1、自大禹治水以來,我國人民對水的治理與開發利用就從未間斷過,古有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今有以三峽大壩為代表的世界級水工建筑物,這些都堪稱奇跡。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在對江河的綜合治理、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緩解資源對經濟的制約以及防治環境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兼具著防洪、灌溉、發電、城市供水、航運、漁業、旅游等綜合作用,極大的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所謂興利除害正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本質所在。
2、目前,世界各國在中長期規劃中,都把開發水利水電能源放置在能源安全戰略發展的重要地位。據統計,世界上大約2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的水電,而其他類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總和還不到1%。水能資源條件的發達國家,水電平均開發度已達到60%以上。其中美國水電資源已開發82%左右,日本約84%左右。我國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國,水電開發利用率僅為34%。因此,水電建設的任務仍十分繁重。
2 水利水電工程的三個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設計規劃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個水利工程的建立,它的規模等級應該服從整個流域的水資源開發目標,同時工程的規模等級又決定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因此,在規劃設計時期就必須嚴格確立該水利工程建筑的規模等級,過大或過小都不能很好的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小覷的影響。在設計規劃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表面上看是限于紙面上的,其實如果不加以重視將會在以后的施工建設階段產生重大危害。
2、施工建設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
2.1修建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2.1.1對水的影響
施工階段會開挖、填方、灌漿、沖洗等含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將會造成水體的嚴重污染。
2.1.2對土壤的影響
修建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渣,這些廢渣堆放會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時廢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處理不當會對自然土壤和植被造成很大破壞。
2.1.3對空氣的影響
工程施工過程中土石開方量大,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粉塵對周圍環境產生很大破壞,還有施工車輛會產生很多燃煤廢氣污染空氣。
2.2修建水利工程對人文環境的影響
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噪聲,會給周圍居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很大的不便,同時施工重地安全和衛生問題較為簡陋,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存在隱患。
3、運營管理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1對氣候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所控制,修建大型水庫后會使原先的陸地變成水體或濕地,使局部地區的地表空氣較濕潤,主要是對降雨、氣溫的影響。
3.2對地質的影響
大型水庫蓄水后水體壓力引起地殼應力的增加,水深入斷層會增加巖層中空隙水壓力,從而可能誘發地震和水庫崩塌災害。同時水庫滲漏問題也會使周圍的地質水文條件發生變化。
3.3對移民的影響
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后可能造成原先一部分人類居住的地段被淹沒或者存在安全隱患必須移民的問題,人口的大量遷移會造成原先地區嚴重的財產損失和矛盾糾紛,也會影響到遷入區的經濟發展。
3 解決方案
1、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國在前期已經出臺了大量的相關法律法規,但是還是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健全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改進具體水利水利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評定方法沒有與工程目標達成一致,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法律法規調整環境評定的范圍,從而能夠從整體上保護生態。
2、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能源的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上,應該著眼于未來。因此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3、在水工建筑的三個階段都要盡量減少其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在規劃設計時期就必須嚴格確立該水利工程建筑的規模等級,建立盡量合理達到最優化。在施工建設階段盡量減少廢渣廢氣的排放并減少其危害物的含量,及時運用技術處理,最大程度減少其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同時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減少對周圍居民的噪聲影響,加強施工地的衛生及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在運營管理階段及時對工程設施檢修,將安全隱患防范于未然。
4、完善移民政策。大量的移民工作必然會造成巨額的財產損失也會引發一些矛盾糾紛,所以移民政策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工程建設的收益性。我國目前移民政策是處于開發型階段,還有后期的扶持政策。也有不少人士表示可以將移民的補償費用作為工程建設的投資,讓移民區的地方政府和移民政府作為代表參與決策和管理,這一建議也值得考慮。
4 結束語
水利工程建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但是只要我們遵循“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對工程合理規劃,精心施工,科學管理,那么我們就有極大的可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生態環境是當前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保護生態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我們將會繼續努力,在水利事業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朱黨生.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李飛燕等.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分析.中國知網,2009
[3]唐小青.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中國知網,2014
[4]林中生.水利水電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初探.能源與環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