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惠任
摘 要:王弼是中國古代魏晉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所提出的“崇本息末”思想對老子學說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從哲學角度為社會治理提出了思想性的指導,為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理論學說。本文將首先闡述王弼老子注中“本”、“末”的概念,進而分析王弼老子注中“崇本息末”思想的內涵,最后分析“崇本息末”到“宗本舉末”對社會治理的理念。
關鍵詞:王弼;老子注;崇本息末;社會治理
王弼作為一名哲學家,在《老子注》中不僅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更加表達了他個人對于社會治理的一種看法,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崇本息末”思想。“本”、“末”的概念并不是由王弼所提出的,早在中國秦漢兩朝的典籍中就已經有記載,王弼在《老子注》中將其進行了演繹和提升,將其上升到一個新的哲學高度。本文將從王弼老子注中“本”、“末”的含義出發,探討王弼老子注中“崇本息末”、“崇本舉末”的思想內容。
1 王弼老子注中的“本”與“末”
在王弼之前已經有學者試圖通過“本”、“末”之間的討論來需找一條適合社會發展的治國道路,這一點在漢代古籍中已有記載。例如《潛夫論.務本》中王符提到的“凡為治之大體,莫善于抑末而務本,莫不善于離本而飾末”[1]。在《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中也都是將“本”定義為“自然不求”,將“末”定義為“有意為之”,認為要“務本”而“后末”。綜上所說可以看出,以上的觀點都是將“本”和“末”兩者區別來看的,但是王弼是將“本”、“末”結合來看,并提出“由本其末”的政治哲學觀點。在王弼的觀點中“本”是指宇宙自然的本體,是“以無為本”,這里的“無”并不是說什么都沒有,而是指本來就存在的宇宙萬物。在《老子注》第一章中就有“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2]。而“末”是指法律、教化等人為現象。在《老子注》第五十二章中,他還用母子關系來形容“本”和“末”的關系,“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3]也就說“本”是母親,而“末”是由“本”所孕育的,通過這種母子關系這種形象的比喻,很好的說明了“由本生末”的這種思想內涵,同時也說明了“本”的重要性。
2 王弼老子注中的崇本息末思想
在上文中我們明確了王弼老子注中有關“本”和“末”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從哲學角度來說,王弼認為“無”就是“本”,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夠存在,事情之所以能夠發生都是因為有“無”這個“本”存在,因此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本”認為是無形的宇宙。而“末”就是因為“本”的存在而所發生的一些世界萬象。而“崇本息末”中的“崇”是指重視、崇尚,因此“崇本”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是要人們重視和崇尚宇宙、自然,而“息”的意思不是說要去除“末”而是指在“崇本”的基本上讓“末”得以生息。按照王弼對“本”、“末”之間母子關系的比喻來看,“本”是“末”的原體,通過“本”可以統馭“末”。而在《老子注》的第三十八章王弼提到“守母以存子,崇本以舉其末”[4]。“母”與“子”,“本”與“末”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這角度看,王弼提出的“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之間并不矛盾,而是一個連貫的過程,通過“息末”來達到“崇本”,而達到“崇本”時候就可以起到“舉末”的效果。簡單來說,“崇本息末”是一種哲學思想,而“崇本舉末”是這種哲學思想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運用,通過“崇本息末”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來最終達到“崇本舉末”的社會治理效果。
3 從“崇本息末”到“崇本舉末”的政治哲學
在王弼《老子注》的第57章中提到“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道”來治國的話,是一種“崇本息末”的方法以刑法來治國的話,就是失去了“本”而專注與“末”了。王弼認為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該“以道治國”,而“以道治國”的具體方法是“崇本息末”,統治者自身要首先自己做到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這樣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引導萬物萬民,讓萬物萬民恢復本真,這樣就會天下無事。統治者要想讓社會穩定不能只是簡單的出臺一些法律政策來杜絕犯罪的發生,而是應該自己首先應該做到簡樸歸真,心懷善念,起到表率的作用。進而通過“舉末”來去除人們心中的邪念,從而最終讓社會達到一個高度文明、自治的境界。而在上文中提到在王弼的“崇本息末”中“末”是指由宇宙自然的“本”而產生的萬物現象。而他提出的“崇本舉末”中的“末”具體的是指社會統治秩序和倫理道德以及統治者采取的有益于社會的必要措施。[5]因此,在“崇本舉末”是指統治者自身應“崇本”要做到“簡樸”,然后遵循社會倫理道德,心存善念的去治理國家,是“以德治國”的一種的體現。而在《老子注》第三十章中提到“言用兵雖趣功濟難,然時故不得已后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6]由此可見,王弼同樣認為當面對一些暴行時,統治者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行為的。綜合以上觀點來看,本文認為“崇本息末”這種哲學思想是在國家治理中的具體應用,是要求統治者要“崇本”,自身要簡樸,要心存善念,成為萬民表率,是社會治理中“以德治國”的一種體現。而在其“崇本舉末”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王弼并不反對統治者的“有為”的治理國家,而這里“末”即包含了“德治”的內容,通過也包括了“法治”的內容,但是因為有“崇本”作為前提,因此這里的“法治”是在“德治”的基礎上成立的,它是要求統治者做好自身的“德”,心懷善意的去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統治秩序、倫理道德、采取有益于社會的相關措施。而不是監視百姓、不相信百姓,通過嚴峻的法律制度來約束百姓的行為。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弼所提出的“崇本息末”哲學在具體社會治理中要求統治者“以道治國”,因此“以道治國”是“崇本息末”哲學在社會理念中的一種運用,而王弼所認為的“道”即繼承了老子有關“道”的“無為”思想,同時有將其進行了升華,將“道”擴大到“德”的層面,而這種“德”是通過“崇本”來實現的,可以說王弼所提出的“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思想是中國社會治理中“以德治國”的一種體現,為中國社會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4 結論
關于王弼老子注中的“崇本息末”和“崇本舉末”思想,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對于兩者之間“本”、“末”的異同學者們也都有著自己的解釋。本文是基于前人對“崇本息末”中“本”、“末”的概念定義,來闡述“崇本息末”思想的哲學內涵,進而通過這一哲學內涵來分析王弼所提出的“崇本舉末”社會治理理念的真正的含義。在本文看來,“崇本舉末”其真實內涵所體現的是一種“以德治國”的理念,是中國古代在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理論中“德治”的一種體現。“崇本息末”思想中關于“本”、“末”的概念是從哲學角度來提出的,而“崇本舉末”思想是其哲學概念在現實社會中的具體體現,兩者之間不僅并不矛盾,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一種哲學思想指導,而后者是前者具體應用的實際體現。
注釋
[1]王符《潛夫論》電子書 公共版權 務本第二。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3]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4]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5]劉季冬《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的思想探微》,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6]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參考文獻
[1]王符《潛夫論》 電子書 公共版權。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
[3]劉季冬《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的思想探微》,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