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敏
摘 要:我國2006年以“特殊的普通合伙”為名將有限責任合伙制度引入《合伙企業法》,但對是否將違約債務納入到有限責任保護的范圍內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美國已將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到包括違約債務在內的一切債務,研究美國法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立法演化,結合目前我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事務所發展的現狀,探討將違約債務納入到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前提條件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特殊普通合伙;有限責任合伙;有限責任;違約債務
1 我國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立法現狀
相比美國法對有限責任合伙制度的規定,我國《合伙企業法》僅用了5個條文規定特殊的普通合伙,顯得極其單薄。而針對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問題規定在《合伙企業法》第57條。我國《合伙企業法》第57條規定 :“一個合伙人或者數個合伙人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伙企業債務的,應當承擔無限責任或者無限連帶責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業中的財產份額為限承擔責任。”可以說,立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合伙人承擔有限責任債務究竟是否包含違約債務。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輯的《合伙企業法釋義》中的相關解釋,稱“合伙人承擔有限責任的范圍限于故意或重大過失引起的侵權之債,不包括一般過失引起的侵權之債或合同之債。[1]”即將違約債務排除在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之外。
2 美國有限責任合伙中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立法演化
(一)美國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立法演化
研究美國有限責任合伙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演化主要是由于其立法模式經歷了一個由“片面保護”(Narrow Shield)到“全面保護”(Brood Shield)的過程。國內多數學者根據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的不同將美國這一立法演化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1.第一階段:以得克薩斯州為代表的早期立法
該階段得克薩斯州立法規定:“有限責任合伙中的合伙人對行為未受其監督或指導的其他合伙人或合伙代表人在合伙經營中的錯誤、遺漏、過失、不具備資格或瀆職行為引起的合伙債務不承擔個人責任,除非該合伙人直接參與其他合伙人或代表人發生的錯誤、遺漏、過失或瀆職行為,或明知其他合伙人有上述行為卻未加以阻止。[2]”所以,該制度僅在合伙人因過錯導致了侵權責任之時,才對無過錯合伙人提供有限責任的保護。
2.第二階段:1993年以后的立法
該階段的有限責任合伙擴大了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將對其他合伙人的監管責任限定于“直接的監管或控制”的情形,從而使合伙人免于承受那些他們所無法控制的疏忽和不當行為帶來的責任。另外,合伙人無須以分攤、補償等方式對其他合伙人的不當和過錯行為承擔直接或間接的責任。
3.第三階段:1995年以后的立法
該時期立法試圖為合伙人提供“全面”保護:合伙人對所有合伙債務,不管是基于合同還是基于侵權,均不承擔直接的或間接的個人責任,而僅對個人的不當執業行為承擔個人責任,從而確立了與公司幾乎沒有區別的有限責任制度。
(二)美國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立法演化的原因分析
自得克薩斯州開始確立有限責任合伙制度的發展初期,美國多數州將違約債務排除在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之外,這主要考慮到有限責任合伙存在對債權人保護不周以及合伙的財產能力達不到債權人的“合理期待”兩個“軟肋”,所以立法最終對合伙人的有限責任加以限制來解決合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矛盾。在得克薩斯州開創有限責任合伙制后,有限責任合伙制在美國各州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州不再區分兩種性質的債務,早期僅提供“部分保護”的州也紛紛修改之前的規定,對所有的債權實行全面保護,這主要考慮到區分違約債務與侵權債務的困難,同時也符合美國有限責任制度的立法初衷,即盡可能的將合伙人從無限連帶責任中解放出來,滿足專業事務所的發展要求。
3 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納入違約債務的考量
(一)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納入違約債務的前提條件
1.債權人權利保護制度的完善
我國《合伙企業法》第59條規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應當建立職業風險基金、辦理職業保險。”從而建立了我國的債權人利益保護制度,應當承認這兩種制度是在我國目前的制度供給下最具有可行性的保護措施,也是制度風險和立法難度最低的措施。但是,這兩種制度的實施也面臨著諸多障礙。就職業保險而言,我國保險行業至今未建立完善的職業保險體系,這種保險在保險市場上是否能夠獲得尚存疑問。另外,這種保障措施的效用高低取決于投保金額的高低,立法不對最低保險金額作出規定,而任由合伙人自行投保的做法,使合伙人基于成本的考慮選擇從低投保,從而使這一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2.專業事務所發展規范化
我國目前專業事務所的發展水平不均勻,服務人員的素質不是很高,專業技能也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加上管理方面的不規范,很可能造成權利的濫用。在特殊的普通合伙專業事務所中,必須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來促使執業合伙人之間相互監督,從而有利于控制特殊的普通合伙專業事務所的整體風險,這種互相監督機制在專業事務所合并、擴張、轉制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有限責任適用范圍納入違約債務的合理性分析
1.考慮我國特殊的普通合伙的立法初衷
我國的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脫胎于有限責任合伙制度,本質都是保護合伙中的無辜合伙人免受過錯合伙人無限責任的追究,將無辜合伙人與難以預見的風險隔離開來,不得不承認該制度已經將保護的天平傾向了合伙人。由于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的引入時間尚短,我國立法在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上采取了保守的態度,將適用范圍限縮在故意與重大過失的侵權債務,這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從制度本身考慮,隔離過錯合伙人合伙債務的無限連帶責任是重點,而不是債務的類型。區分債務類型不僅難度大,而且會出現訴訟中規避有限責任保護的情況,從目的解釋的角度看,我國引入該制度是為了給合伙人創造一個更有利的發展環境,如果將有限責任僅僅限定在侵權領域,一旦原告主張違約之訴,則該制度便會形同虛設。
2.“侵權”與“違約”區分難度大且爭議多
探究侵權與違約責任區分的理論來源會發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分離在早期羅馬法中就有體現,后為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所確定,兩大法系在法律上都接受了所謂的“蓋尤斯分類法”,我國的民法學說也持上述分類法。[3]此分類法的重要依據是,“在侵權中,義務主要由法律加以規定,而在契約中,義務則是由當事人自己加以確定。[4]”但該依據后來遭到了強烈的質疑,如有的學者認為,如若契約責任是因為原告講某種利益給予被告或因為信賴被告的行為而遭受損失的情況下產生的,則此種區分難以為人們接受,信賴因素存在契約和侵權兩種情形中,它使契約義務和侵權義務之間的分界線極為模糊。
3.考慮我國目前專業事務所的涉案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事務所的規模逐漸擴大,合伙人的數目也不斷增加,他們更多的是直接與第三人簽訂專業服務合同。自“北京嘉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失職案”以來,因合伙糾紛而追究專業事務所的案件不斷攀升,合伙人因一般過失引起的侵權之訴也越來越多被第三人提起,一般過失的侵權之債與合同之債已成為合伙人承擔責任的一種常態,但是我國《合伙企業法》將這兩種債務仍然排除在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之外,這對于無辜合伙人而言是很不公平的。另外,專業人士在執業過程中,他們的違法或者過失通常會引起他人純經濟損失也屬于合同中的期待利益,如果不把違約債務納入到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內,這部分損失在適用侵權責任也是得不到保護的。
參考文獻
1.李飛:《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頁。
2.宋永新:《美國非公司型企業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247頁。
3.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60頁。
4.張民安:《過錯侵權責任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