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共贏思想”,不僅體現在住在國和中國之間,也涉及中國與僑胞的相處模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時發表的主旨演講,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對于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而言,大家深深感受到習主席講話中體現的中國智慧,他們對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領導力和影響力深感自豪,同時也期待中國和世界經濟向好發展,并在此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僑聯改革方案》,強調僑聯是黨領導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和紐帶,是團結服務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群眾組織。
黨中央歷來重視發揮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獨特作用,高度重視做好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好新形勢下的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工作、推進中國僑聯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為中國僑聯改革指方向、定方針、提任務。
尤其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時,我們對遍布198個國家地區的海外僑胞,也需要重新定位。中國僑聯副主席喬衛創造性地將他們稱為:“連接中國夢和世界夢的橋梁和使者”。
剛剛過去的2016年,喬衛在北京中國大飯店為800多位海外僑胞作專場報告,談華人華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怎么發揮作用,引發了強烈共鳴,報告多次被掌聲打斷。會后,幾百名僑胞涌上來合影、交流。
為什么會引發這么大的反響?海外僑胞紛紛表示,喬衛的報告講實話、接地氣,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
“華僑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
“僑務工作的視角要調整。”這是喬衛見到《新民周刊》記者后的第一句話。以務實著稱的他,落座以后便直奔主題。
“過去一說起華僑的作用,比較多的是對中國的貢獻、是中國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獨特機遇。這是對的。但在當前形勢下,如果只看到這些就不夠了。我們需要更大的視野,將華僑作為推動創造中國與外國良好關系、為我們的和平發展營造一個良好國際環境的重要力量。對僑情分析,不能僅從僑胞分布情況和人口數量方面來考慮,更要從中國在世界發展格局中的位置去定位。”
這一改變,根源在于中國的崛起。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和空前的挑戰。
“伴隨中國的日益崛起,世界的目光逐漸向中國聚攏。一些國家希望我們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一些國家擔心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其不利,產生了疑慮;有些國家還在壓制我們。面對新形勢,我們再也不能夠只埋頭踏踏實實的搞經濟建設,還要平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平衡經濟、外交等幾個方面。”
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講求“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習近平主席也多次強調:“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想相通”。
喬衛指出:“僅僅通過官方媒介來傳播,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宣傳口號,而不是中國政府真正的發展理念。”
如何讓各國政府和民眾信服?喬衛認為需要走“民間方式”傳播,爭取華僑的認同。“爭取海外僑胞認同中國,比爭取外國人認同中國容易得多。海外僑胞在促進住在國與中國‘結緣方面,大有可為。他們既熟悉中國和住在國的情況,又有中國成長經歷、住在國生活體驗、國內外人脈資源和豐富的文化交流經驗;既能在更大范圍內傳遞中國的信息,也能運用自身獨特優勢在當地社會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美國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是一個華人精英組織,貝聿銘、吳健雄、李昌鈺、朱棣文、馬友友等都是其會員。25年來,百人會利用自身專長,積極開展有關中美民間關系的調查研究,通過推動教材改革加深美國人對中國和亞洲的了解,協助錄制紀錄片詳細闡述美國華裔歷史,為中國研究生提供獎學金,并組織了美國黑裔領袖訪華等活動。
除了百人會,喬衛還給記者講了世界最富有的華人、已故印尼老華僑林紹良的故事。
亞洲金融風暴時,印尼的一批年輕人沖到林紹良家,把他的家給抄了。本來那就是他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幾近破產。當時印尼所有的企業也都在裁員。然而被抄了家的老先生,卻對兒子林逢生說:“一個人不要裁,裁了以后這批人沒法生活。”林逢生堅決執行了父親的心愿,讓其公司的70多萬名印尼雇員平平安安度過了這次金融危機,“這是70多萬個印尼家庭啊!”從此當地一說起來,就講中國人好、中國好。
“這就是以德抱怨。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正是需要海外華僑,像這樣用自己的點滴去講。他們的住在國和民眾才能真正理解,習主席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真實的想法。”喬衛說。
作為中國僑聯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的“海外僑胞故鄉行活動”,正是僑聯基于新視角的一次探索,標志僑聯海外工作作風的轉變。
“傳統我們做活動,只邀請僑領、企業家,今年邀請了一大批各行各業優秀人士來北京,有教授、藝術人才、職業經理人等,還有不少普通的華人教師、警察、公司職員、工程師這樣的草根僑胞。雖然這個群體在海外過著普通生活,沒有不平凡的事跡。但他們是用日常的點點滴滴向身邊人講述中國故事的主體。他們傳遞出的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展現著中國人愛好和平、追求發展的良好形象,影響和改變著當地主流社會對中國的看法。”
下活“一帶一路”這局棋
除了視角,喬衛認為僑務工作的價值導向,也需要做出調整。
隨著經濟力量的強大,中國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我們‘走出去,人家會有擔心和顧慮,這也正常,因為歷史上,大國跟小國、弱國跟強國的合作,小國、弱國通常得不到多少便宜。那么和中國合作,是不是能夠得到希望的好處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后,喬衛就在思考這個問題。怎么才能在僑務工作實踐這個世界級的大戰略?只有換位思考,用共贏的方式。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外交場合表示:歡迎世界各國搭上中國快速發展的列車。合作共贏是中國倡導的新的國際關系價值觀。這不僅僅是一個眼光的調整,更是一個戰略的轉移。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上,海外僑胞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華人華僑熟悉兩方面的文化,對當地國的民眾喜好和需求,他們比中國企業更了解。因此,海外僑胞應該更多從住在國民眾的利益出發,考慮怎么利用自身優勢開展‘一帶一路建設,把握住中國發展機遇,實現中國、住在國和海外僑胞自身三方共贏。”
“共贏思想”,不僅體現在住在國和中國之間,也涉及中國與僑胞的相處模式。
“我們新倡導的價值觀,要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我們依然歡迎華僑回國投資,但角度是分享發展機會;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推動各國合作共贏,也為華人華僑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只有當華人華僑認識到這也是他自己的機會,才能更好地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和住在國人民夢想中,把自身事業的發展與中國和住在國的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也就更有可能找到自身發展的良機和利益交匯點,這是雙贏的局面。”
為住在國發展做出貢獻
采訪中,喬衛多次提到僑務工作的敏感性。“有些國家甚至擔心我們的僑胞是不是所謂的‘第五縱隊。”喬衛說,“周恩來總理曾經有一個比喻,華僑是我們嫁出去的女兒。這個比喻,實際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是人家的人了;二是,還是我的親人。女兒回娘家,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這是正常的。但你要指望著女兒把婆家的好東西都搬到娘家來,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工作只能越干越窄,越干越讓人警惕。”
在喬衛看來,僑務工作的主要任務,本應是傳遞習近平主席‘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大光明。
“這就是一個角度問題。比如我們常講,某個國家70%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華商手中,哪位總統都會緊張,都會防范;但如果講這個國家70%的經濟由華商貢獻,當地人就會鼓掌,誰當總統都會善待華商。
過去我們講海外僑胞對中國的重要作用。而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應該更多關注海外僑胞對住在國的貢獻,這是一個新的視角。海外僑胞不僅是我國的寶貴資源,也是住在國的寶貴資源。他們雖然對中國貢獻頗多,但無論在當地稅收、勞動力就業、經濟發展、甚至公益事業上,他們更主要、更直接、更現實的是對住在國發展作出了諸多貢獻;海外僑胞在住在國發展得越好,越有利于發揮他們對我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而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一位朋友告訴喬衛,東南亞國家沿海城市的開埠,全部是華人的先人做的。沒有華人,就沒有這些城市。日前他在昆明一家印尼企業演講,直言“你這家公司在中國是發展很好,但是你應該知道,這是印尼上市公司的子公司,錢是給印尼賺的。”聽完帶頭鼓掌的,竟然是印尼前駐華大使。
在一次節目里,喬衛提到:“海外僑胞在住在國的平安、健康發展才是故鄉對僑胞的最大惦念”。一位東南亞華僑聽到此話,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我的孩子也在國外學習。我希望她學習好,有一個好事業,再嫁個好人。但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千萬在外別出事。這才是家人最根本的心愿。從毛主席、周總理到現在習近平總書記,他們期望僑胞回饋當地社會,也是這樣一個脈絡發展起來的。我希望你為住在國和中國多做一些事情,但核心的問題,是你平安和健康發展。這一條從來沒有變過,是僑務最本質的東西。”
“普通僑胞”中國行
要想發揮好僑胞“橋梁”和“使者”的作用,就需要加強僑胞之間的凝聚力。
過去做僑務工作,路徑是:僑領-僑團-僑胞,僑領最關鍵。
“歷史上100多年的社團很多,200年的社團也有。因為那時候中國人社會地位低,出去的海外華人以苦力為主,大家需要抱團,免得受欺負,于是產生了僑團。有了僑團就需要一個老大,又產生了僑領。所以僑領-僑團-僑胞之間是非常緊密的聯系。像中國僑聯的第一任主席陳嘉庚先生,一呼百應。抗日戰爭時期,一喊要支持中國抗戰,1000萬海外華僑中,有400萬人捐款捐物,共同參與了中國人的抗日戰爭。”
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出現了兩個“脫節”。
一是,一些僑團與僑胞的聯系不緊密了。“現在海外僑胞的身份、地位、職業都與100年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有很多是教授、醫生,甚至是老板,僑團的凝聚力、影響力也在變化。過去僑胞是依靠僑團維護自身權益;而現在參加僑團,當然有共同理念,但更多是源自鄉愁。”
僑領們一開始聽喬衛這么說,有點不服氣。喬衛就問他們:“你們的孩子,有幾個參加僑團?”大家想了想,還真沒有。
第二個脫節,發生在僑團和僑領之間。“過去僑領是‘罩著僑胞的,現在依然有這樣的好僑領。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想著為僑服務,看中的是個人榮耀,想的是回到中國能夠得到的禮遇,甚至出現了一人會、夫妻會、兄弟會現象。在這些所謂僑社里,沒有幾個人,但都頂著一個非常大的名頭:世界、全美、全歐……我有一句話,‘沒有不和諧的僑社,只有不和諧的僑領。說完以后,好幾個使館的同志跟我反映,這話在僑胞中傳得很廣,說明這句話是符合實際的。這樣一來,傳統路徑雖然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覆蓋性已經弱化了。”
喬衛表示,中國僑聯開始更重視加強和普通僑胞之間的聯系,比如組織“普通僑胞”開展“故鄉行”活動。僑聯也將調整對海外僑團領導的評價標準,以便引導僑社更好地團結海外僑胞在中國夢連接世界夢中發揮獨特作用。
“只要僑團誠心實意為僑胞服務,就是一個好僑團,哪怕政治觀點與我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它下面有一批群眾,值得去爭取。而有的人,即使觀點口號與我們都一致,但下面無人,就為了大名氣、大帽子而存在,我們與之依然可以作為海外僑胞進行交流,但不應該再將其視為僑領。”
微平臺上的“群友喬衛”
如今中國的華僑人數已近6000多萬,定居國外的原因也越來越多元化。喬衛說,改革開放初期,絕大部分華僑是以投親靠友,家人團聚的方式走出國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留學生出國深造,許多發達國家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向中國吸收技術移民。到了21世紀初,投資移民和教育移民成為主流。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從發展中國家遷入發達國家的國際移民規模日趨龐大。聯合國有一個研究表明,二戰后移民峰的起點和終點一般處于人均收入1500到8000美元之間。按聯合國開發署公布的以實際購買力平價計算,2040年中國人均收入也不過4580美元。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大量海外移民還是個趨勢。我們要做的,是怎么引導他們發揮好作用和力量。”
新僑與老僑有許多不同的特點。“30歲以下的僑界青年,他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互聯網,互聯網是他們的母語。”喬衛曾經跟3位20多歲的年輕人溝通。聊著聊著,一個極其尷尬的事情出現了。“我說你們應該借助媒體做這個活動,列舉了幾個我覺得好的電視媒體。三個孩子呆呆看著我說:‘喬主席,我們從來不看電視。我當時也愣住了,回家就問我女兒。果然她房間里雖然裝著電視,但已經找不到遙控器。他們全部依靠手機,手機是帶著體溫的媒體,可以離開身體的器官。他們唯一能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晚上給手機充電。充電寶是他們的標配。當傳統的僑務工作所用的報紙、廣播、電視,他們都不接觸了,你用什么方式去做他們的工作?”
如今喬衛每天都會抽空關注一個名為“僑聯之友”的微信群。這個凝聚和傳遞正能量的微信群,是一個由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僑聯的海外委員、顧問和做過10年以上僑團工作的海外僑胞為主體構成的移動新媒體社交平臺,從周一至周五推出不同主題討論:周一《歡聚一堂》是以非遺傳承為主題的文化節目,周二《不二法門》是專家開講,周三《三十六計》是軍事、教育、經濟等;周四《四海風情》是周游列國,請各國僑領介紹住在國風土人情;周五《五洲論壇》主要是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除了會剔除極端言論,這個群兼容并蓄,對不同觀點都能很好的接納。曾經有一位省級僑聯主席對喬衛說:“我做了30年僑務工作,不如進群半年。”
一開始喬衛打算‘潛水,多了解一些僑胞們的真實想法,沒想到第一天就“暴露”了。
“當時在討論國際政治問題,我覺得有些說法欠妥,就沒忍住跳了出來。”暴露了身份的喬衛,換了真名。有些群友會單獨私信喬衛反映問題。討論的時候,還有的華僑會問:“喬主席在不在?”喬衛覺得可能他在的話,對群友們是一個鼓勵。從此只要條件允許,有活動都會堅持報個到。
群的能量頗大。習近平總書記去英國訪問,群友們自發搜集了英國所有的小報。結果發現,英國不僅大報,包括小報,這都是頭條,充分說明了英國民眾對這個事情的關心。
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塞爾維亞,相當多的海外僑胞,正是通過“僑聯之友”了解到總書記在走這條路。
新華社記者采訪僑胞對某一個事件的反應,在“僑聯之友”討論的時候,直接就能拿到第一手信息。
喬衛在微信群的《五洲論壇》主講了三期特別節目,主題分別是“從中國夢連通世界夢的大視野對海外僑胞的再認識”、“‘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合作共贏,也為華僑華人提供發展新機遇”、“合作共贏理念是中國倡導的新的國際關系價值觀”。他告訴記者,微信和“臉書”加在一起,這三期節目的訪問量已經達到數千萬。
“我不是非主流了”
*對華僑的視角要調整到“連接中國夢和世界夢的橋梁和使者”上來;
*價值導向要調整到合作共贏,強調華僑對住在國的貢獻;
*工作路徑要調整為走群眾路線;
*對年輕僑胞的工作要加強。
這就是喬衛在僑務工作上的“四個新主張”。
但他這些想法,畢竟是對傳統理念的挑戰,推行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2014年6月7日第七屆世界社團聯誼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海外僑胞要運用自身優勢和條件,積極為住在國同中國各領域交流合作牽線搭橋,更好融入和回饋當地社會,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
喬衛說:“‘融入當地社會這個理念大家都熟悉,但‘回饋當地社會這個理念是第一次聽到,特別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強調的。兩年里,我見了成千上萬僑胞,做了近100場演講、授課,每次都講這個問題。海外的朋友,一聽這話,就紛紛拍掌叫好。而國內反響是:哦,還可以這么想嗎?”
這不是喬衛第一次面臨挑戰自我的壓力。
14年前,北京市政府將籌款10億元建一個奧運場館的重擔交給了喬衛,完全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幸虧當時市委主要領導給了我支撐,讓我去東南亞走一圈看看,摸摸情況再說。”摸了半年下來,喬衛心里有了譜。為了實現廣泛性,讓每一個愿意為奧運做貢獻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都能順利捐款,7年中,他奔波世界各地,做了近200場的演講,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如今58歲的他,為了推行“僑務新主張”,又開始奔波在路上。
面對困難,喬衛說,他小時候參加過幾次很艱苦的“拉練”(就是學校組織學生長途行軍鍛煉),這培養了他一個堅定的自信:困難沒什么大不了,別人可以,我也行!世界上有條很長很美的路叫做夢想,還有堵很高很硬的墻叫現實。翻越那堵墻,叫做堅持;推倒那堵墻,叫做突破。“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只要我認為符合時代主題的路,我就會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