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明++陳敏++傅伯文



【摘 要】 限制性股票激勵和股票期權激勵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實施激勵計劃的首要選擇,但上市公司如何有效選擇適合的激勵方案,是當前企業面臨的現實難題。文章以創業板為對象分析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的有效期、行業分布、授予股票數量占比及其實施效果,以為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激勵方案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限制性股票; 股票期權; 現狀對比; 激勵效果
【中圖分類號】 F27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6-0020-03
社會分工的不同,使企業股東和經營者的經濟目標不同,股東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經營者追求個人報酬最大化。股權激勵使經理人獲得一定數量的股份,成為公司的股東,在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建立了經濟聯系,有效地解決了股東和經營者之間經濟目標不一致的問題。本文以描述性統計分析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之間的差異及其激勵效果,為上市公司選擇股權激勵方式提供參考。
一、限制性股票激勵與股票期權激勵的區別
(一)激勵成本不同
上市公司采取限制性股票定向發行時,其激勵成本是定向發行所需支付的一些必要手續費;當采取回購方式實施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時,其激勵成本是上市公司支付的回購資金。而股票期權激勵是一種權利賦予,除了需要上市公司支付一定的期權費用外,從實施開始到結束幾乎都不涉及現金流出。從費用角度看,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采用定向發行時激勵成本和股票期權不相上下,但當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采用回購方式時,顯然其激勵成本比股票期權高。
(二)授予股份數量多少不同
以舉例方式說明。若某上市公司為了能讓實用人才至少為該公司服務3年而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承諾3年后所持股票在二級市場流通價值能達到90萬元,假設在授予日每股股價是10元,3年后升至15元。按以下兩種激勵方式,方式一:通過定向發行授予激勵對象限制性股票,被激勵者獲贈的股票份額應為6萬股(90÷15=6);方式二:定向授予被激勵者股票期權,被激勵者應當獲得18萬股(90÷(15-10)=18)[ 1 ]。可見,定向發行贈與股票期權需要的股份數量比限制性股票多。
(三)對股權稀釋程度不同
定向發行是指向特定對象發行新股,定向發行的股票在鎖定期結束后會增加流通在外的股票數量,使公司總股本數增加,但股東股數沒有增加,所以股東占總股本比例會下降,從而導致股權稀釋。因而當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采用定向發行股票時,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股權稀釋。上文已舉例說明了采用定向發行時股票期權激勵方式需授予的股票數量比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需授予的股票數量多,因此在兩種激勵方式都滿足行權條件后,股票期權激勵方式導致流通在資本市場的股票數量比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導致流通在資本市場的股票數量多,所以股票期權激勵方式對股權稀釋的影響比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對股權稀釋的影響大。
二、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的對比分析
(一)樣本
樣本選擇時間區間是2012—2014年,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按年份分三層,各層按簡單隨機法各選出40個樣本。為了數據的可比性,剔除ST類公司、被停止上市公司、數據不全的公司和兩種激勵方式混合采用的公司,最終得到來自深交所創業板的91家樣本公司。其中2012年選取33家,2013年選取30家,2014年選取28家。樣本激勵方式統計如表1。
(二)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激勵有效期對比
兩種激勵方式的激勵有效期見表2。通過對比表2可以看出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的激勵有效期平均值均為4年且最低年限均為3年,限制性股票激勵有效期最高年限是6年,股票期權激勵有效期最高年限是7年,可見二者的激勵有效期無明顯差異,這說明不同激勵方式的上市公司在激勵年限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因為若激勵年限過低則不能發揮長期激勵效果,這與證監會規定股權激勵有效期最低年限為3年相符合;若激勵有效期過長又會影響激勵對象的積極性,消耗被激勵者等待的耐心,所以激勵方式的有效期為4年有其合理性。
(三)限制性股票與股票期權激勵方式的行業分布對比
本文選取的91家樣本公司共涉及13個行業(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行業標準分類),限制性股票與股票期權激勵方式的行業分布如圖1、圖2。
通過圖1得知選擇股票期權激勵方式公司有62家,其中制造業企業35家,信息技術業企業14家,其他行業共13家;通過圖2得知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公司有29家,其中制造業企業17家,信息技術業企業7家,其他行業5家。
根據對圖1、圖2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到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的兩大特點:一是該兩種激勵方式行業分布廣泛,二是該兩種激勵方式行業分布不均衡。兩種激勵方式制造業分布最多占57.14%,信息技術業占23.08%,其他11個行業占19.78%,行業分布極其不均衡。究其原因,首先與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本身的特點有關,這兩個行業都是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它們的發展主要依賴科學技術人才的支撐,因此留住人才是這些行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兩項激勵方式在這兩個行業顯得較多;其次是基數大,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所包含的公司基數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分布的不均衡。
(四)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授予股票數量占比對比分析
本部分從激勵方式角度對兩種股權激勵授予數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根據樣本資料整理數據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限制性股票激勵授予數量占比的四個值都分別小于股票期權激勵授予數量占比四個值,且限制性股票激勵數量占比最大值僅為5%,可看出限制性股票授予股票數量占比低于股票期權授予股票數量占比。這主要是因為被激勵者在被授予限制性股票時需支付一定自有資金,授予股份越多,則付出的資金越多,增加了被激勵者的經濟成本,而股票期權在執行過程中被激勵者不需要付出現金[ 2 ]。上市公司從降低被激勵者經濟成本考慮,并為了更好地“誘惑”被激勵者,往往選擇股票期權激勵方式。
(五)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實施效果對比分析
1.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實施效果分析
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授予的股票數量具有穩定性特點。據圖3可知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授予股票數量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小于股票期權授予股票數量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表明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授予股票數量更均衡穩定,說明了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更適合成熟穩定的企業。限制性股票有嚴格的禁售期和解鎖期,被激勵者在解鎖期后的收益高低與公司內在價值掛鉤,公司內在價值高低通過股價表現,因而被激勵者在職期間為了以后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報酬最優,會為公司長遠發展謀劃,努力提高公司內在價值。以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為例,該行業在2004年至2010年依靠政策支持得到了快速發展。樣本數據中有7家醫藥公司,其中有6家選擇限制性股票激勵,僅有一家選擇股票期權激勵。醫藥公司具有穩定性、高技術特點,決定了采用限制性股票方式激勵高管更有效[ 3 ]。如香雪制藥,該公司歷經40多年的發展,于2012年制定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行權條件見表3。
通過表3可看出該公司業績到達了解鎖條件,證明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發揮了激勵作用,促進了該公司業績的提高。再對比香雪制藥2011至2013年年報不難發現:2012年較上一年凈利潤增長率達29.35%;2013年較上一年凈利潤增長率達40.97%(數據源自香雪制藥股權激勵計劃公告與2011年和2013年公司年報)。2011—2013年香雪制藥凈利潤增長率穩步上升,這說明限制性股票模式發揮了有效激勵作用,為企業留住了人才,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為企業創造了更多財富。
2.股票期權激勵方式實施效果分析
從樣本數據來看,91家公司中有62家上市公司選擇股票期權激勵,說明股票期權激勵在我國比較受歡迎。因為我國中小企業較多,為激勵員工可能無法支付大量貨幣性報酬,而股票期權激勵方式具有低成本、高回報的優勢,適合科技類風險較高且發展潛力大的成長型中小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方式成本低的特性很好地解決了中小企業為留住人才而出現的資金短缺問題。比如漢鼎股份,該公司是中國領軍的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商,在2014年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其中2014年的行權條件如表4所示。
實際中漢鼎股份2014年較上一年凈利潤增長率為31.89%,2014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2.61%;授權日前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平均凈利潤為54 992 358.35元及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平均凈利潤為49 230 513.73元;而股票期權等待期內2014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85 311 942.10元和70 891 917.21元(數據摘自漢鼎股權首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第一個行權期可行權的公告),均高于授權日前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平均水平且不為負,滿足了行權條件。從凈利潤和凈利潤增長率來看,漢鼎股份在2014年業績有大幅提高,并且該公司在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后,被激勵的5位高管僅有一人離職,其余都留在了公司,表明該激勵計劃為該公司留住了人才。
同時股票期權激勵方式也存在一定瑕疵。若股票期權激勵方式業績考核指標單一,則給經理人提供了財務指標的操控空間。例如綠盟科技2014年實施了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該公司2014年凈利潤增長率為22.34%,看似滿足了當年凈利潤增長率需達20%的行權條件,但是該公司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末凈利潤增長率分別是-186.28%、-143.78%,卻在第四季度末凈利潤增長率瞬間轉負為正,達到了23.59%(數據源自綠盟科技2014年公司年報),財務數據的這種異常變化,使人們對該公司業績產生質疑。股票期權契約多數以財務指標作為設計行權或授予條件的基礎變量,這可能導致有能力的利益相關者對這些財務指標進行盈余管理[ 4 ]。所以上市公司在采用股票期權激勵方式時,需要防止公司高管的惡意盈余管理。
三、結論
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研究公司股權激勵方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為上市公司制定激勵計劃提供一些參考價值。筆者就此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對比分析得出限制性股票激勵在股份授予數量和股權稀釋程度方面低于股票期權激勵,限制性股票在采用回購方式時激勵成本高于股票期權成本。兩種激勵方式還存在相似之處:(1)兩種激勵方式的激勵平均有效期均約為4年;(2)兩種激勵方式的主要行業沒有差異,制造業采用股權激勵方式占比最高,其次是信息技術業。
二是發展處于成熟階段且整體增速放緩的大中型上市公司更適合選擇限制性股票激勵方案。限制性股票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使激勵對象為公司的長遠發展謀劃,而且能促使企業長期穩定地發展。
三是處于成長階段且規模不大的上市公司更適合采用股票期權激勵方式。股票期權具有低成本、高回報的優勢,解決了小企業為保留人才帶來的資金壓力問題。但是該激勵方式可能誘導激勵對象為短期利益而制造虛假業績,股東需加以防范。我國證券市場正在進一步成熟,企業融資渠道將拓寬,資金不再是其主要壓力,為防止虛報業績情況的發生,上市公司更應該傾向于選擇限制性股票激勵方式。
四是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完成我國產業結構轉型,保持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應鼓勵我國其他行業中屬于十三五時期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加大實施股權激勵的力度。
【參考文獻】
[1] 楊成炎,劉薇,劉珍.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激勵機制的比較與選擇[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4(4):55-57.
[2] 郭景先,楊化峰.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的激勵差異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論視角[J].會計之友,2014(3):61-63.
[3] 黃虹,張鳴,柳琳.“回購+動態考核”限制性股票激勵契約模式研究[J].會計研究,2014(2):27-33.
[4] 袁振興.股票期權激勵的源條件、代理問題及其激勵效果:雛鷹農牧股份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案例分析[J].會計之友,2016(2):2-10.
【作者簡介】 歐陽小明(1965— ),男,江西九江人,九江學院會計學院教授,財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公司治理;陳敏(1994— ),女,江西豐城人,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傅伯文(1991— ),女,江西吉安人,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