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2008—2014年自愿參與CDP項目的中國企業為研究對象,對這些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后企業的財務透明度以及審計收費進行實證研究。通過研究發現:(1)我國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后,由于披露企業所面臨的環境相關訴訟風險以及審計師在審計工作中審計風險的增加,審計收費顯著提高;(2)企業自愿性的碳信息披露有助于緩解財務不透明帶來的后果,具體表現為在財務信息透明度低的企業中,披露碳信息的企業相對于沒有披露的企業而言,其審計收費明顯下降。研究結果表明審計師在為客戶定價時會考慮企業自愿披露信息所帶來的風險而提高審計收費。與此同時,將自愿性的信息披露可以增加信息透明度的價值體現在審計定價中。
【關鍵詞】 碳信息; 自愿披露; 財務信息透明度; 審計收費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6-0101-06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及投資者對環境關注度的逐漸提升,我國部分上市公司增加了在環境方面的投入,不僅從生產方面投入環保型生產設備,而且在環境相關信息披露方面也有很大進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從2008年開始,我國部分上市公司自愿參與了國際民間非盈利組織發起的碳排放披露項目(Carbon Disclosure Program,以下簡稱CDP),并且參與度逐年上升。由于參與CDP項目所披露的碳信息屬于自愿披露的增量信息,不僅會增加財務核算成本,而且有可能產生訴訟風險。根據Simunic的審計定價理論,審計收費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各審計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第二部分是針對客戶存在審計風險(財務錯報等風險)而對應的預期損失各項費用等成本;第三部分是審計師事務所的正常利潤[ 1 ]。Houston提出審計定價應由與重大錯報相關的訴訟風險和與重大錯報沒有關系的非審計風險共同決定[ 2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問題是CDP碳信息披露項目上市公司的審計費用決定是否需要考慮相應的法律訴訟風險等因素。
(二)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
Simunic提出審計收費是由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行業、財務杠桿、往年收益情況、審計意見等因素決定的。Johnson et al.在文章中表明事務所的規模大小對審計收費有著顯著影響[ 3 ]。Taylor and Baker發現上市公司的業務復雜程度、公司規模大小都對審計收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4 ]。Venkatarman et al.發現首次IPO公司的審計收費顯著高于上市之后公司的審計收費,并且當客戶的訴訟風險越高時,審計收費也越高[ 5 ]。Doogar et al.在文章中表明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有助于審計師提高審計效率,表現為更低的審計收費與更有針對性的審計定價[ 6 ]。
我國學者李補喜和王平心通過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規模、ROA、應收賬款占總資產比例、財務杠桿等因素可以直接影響審計收費[ 7 ]。張繼勛與徐奕的研究表明以下因素與審計收費相關性強:公司規模、業務復雜程度、公司注冊地[ 8 ]。韓厚軍和周生春發現客戶的總資產、集團公司的情況、財務杠桿、當年審計意見與審計收費呈顯著相關關系[ 9 ]。潘克勤指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指數與審計定價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10 ]。
(三)公司信息透明度與審計收費
相對來講,以審計收費與信息透明度為研究問題的文獻相對于審計收費與公司治理、公司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國外學者Danielsen et al.通過對審計定價與客戶公司透明度相關的兩個假設進行檢驗,發現審計師將客戶的信息透明度風險視為風險溢價體現在審計收費中[ 11 ]。我國學者陳小林和胡淑娟使用799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采用擔保及大股東占款和信息披露透明度等變量研究審計師如何應對審計風險,研究發現信息披露透明度高的公司與審計相關的風險越低,審計師的收費越低[ 12 ]。臺灣學者薛敏正等將臺灣地區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使用Heckman兩階段分析法,通過經驗研究得到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高,審計師的審計收費越高,他們認為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審計師將需要增加相對更多的審計投入[ 13 ],從這個角度分析,公司信息透明度與審計收費呈正相關關系。
二、研究假設
陳小林以2002年、2003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經過檢驗研究分析后,提出擔保、信息披露透明度高與審計收費有顯著正(負)相關關系;薛敏正等發現審計收費與信息透明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上述文獻表明在審計定價時,潛在的審計相關風險將依據風險大小的情況考慮到審計定價中。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可以降低企業與投資者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為投資者作出相關投資決策提供有效支持。另外,隨著環境問題成為全球范圍的熱點話題后,與沒有披露碳信息的企業相比,自愿披露碳信息可能會增加相關問題的潛在訴訟風險,而審計師在為客戶定價時,其主要的依據便是客戶所面臨的潛在審計風險,因此自愿披露碳信息就意味著審計風險的增加。據此提出第一個假設:
H1a:披露碳信息的企業,伴隨著更高的審計收費。
由于國際四大對審計相關風險的要求更高,對風險更加敏感,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b:披露碳信息的企業中,國際四大審計的客戶其碳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的相關關系更加顯著。
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高,伴隨著更低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以及更好的公司治理情況,公司獲得資本的成本越低,從而增加企業的價值。對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客戶,由于其治理情況較好,相應的審計師面臨重大財務錯報風險和其他與財務錯報無關的風險相對更低,因此審計師的審計投入可以相對減少,所以審計收費更低。另外Welker發現信息透明度可以緩解公司內部人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14 ]。審計師在面對信息透明度高的客戶時,客戶的財務報表信息透明度及可信度越高,從這個角度看客戶付出更低的審計收費。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企業的財務信息透明度。經過以上分析,提出第二個假設:
H2:自愿碳信息披露,緩解了由于財務信息透明度低導致審計收費更高的情況。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
本文選取2008—2014年中國受邀填寫CDP問卷的公司為樣本,樣本公司均為每年我國市值最大的100家公司,共計700家,剔除B股、H股、財務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樣本量為616家(進行信息透明度分析時,樣本量為237家)。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為WIND以及CSMAR數據庫;另一部分為手工提取CDP報告中碳信息回復情況。本文使用stata12.0統計軟件。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審計收費(AUDFEE)為客戶支付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
2.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CDPR)為碳信息披露項目報告的參與情況。當年企業參與CDP項目,回復或提供信息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本文使用盈余激進度(Earnings Aggressiveness Measure)來衡量公司財務透明度。盈余激進度(EA)指企業提前確認收入而滯后確認損失的可能性。Bhattacharya將應計總額作為EA的代理變量[ 15 ],但是由于應計總額由正常應計項目與異常應計(盈余管理)組成,此處如果使用應計總額作為代理變量有失妥當,因此本文借鑒王艷和陳漢文的方法,采用應計總額中的異常應計(DA)衡量盈余激進度(EA),進一步去衡量公司的財務透明度。
Jeter和Shivakumar的研究發現在Jones模型中加入經營現金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變量之后,所估計的可操控應計利潤更為準確[ 16 ]。Kothari et al.在模型中引入衡量經營業績的變量,以控制公司經營業績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影響[ 17 ]。Kang和Sivaramakrishnan提出收入、費用以及固定資產是決定公司應計利潤的主要因素[ 18 ]。王生年和白俊考慮到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公司的經營業績(ROA)與相關費用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影響,提出在Jones模型中加入上述三個影響因素[ 19 ]。另外,考慮到上市公司既可能正向操控應計利潤也可能負向操控應計利潤,本文使用異常應計項目的絕對值代理盈余激進度(EA)。
首先,本文采用2008—2015年公司的截面數據回歸模型如下:
由EA的計算過程可知,EA度量的是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其值的大小與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呈反向關系。即EA越大,企業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就越大,則會計信息透明度就越低。
3.控制變量
模型中將公司規模SIZE、貝塔系數BETA、經營風險OOERUSJ、財務風險LEV、賬面市值比B/M、盈利水平ROA、行業IND以及審計師是否為四大、審計意見作為控制變量。
(三)模型
通過構建以下兩個模型來檢驗本文假設H1a和H1b:
在模型中,筆者將審計收費作為被解釋變量,將CDP項目的碳信息披露作為主要的解釋變量。同時本文參考Simunic提出的審計收費是由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行業、財務杠桿、往年收益情況、審計意見等因素決定的。在設置控制變量時,考慮到了公司所在行業的市場風險也會影響審計收費,公司的財務風險與審計收費正相關,財務風險越大,審計收費越高。依據以往的研究,公司規模越大,公司治理機制相對更加完善,同時社會以及投資者對公司的監督也越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因此審計收費可能相對越低。本文還控制了行業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通過構建模型(5)、(6)來檢驗假設2:
在上述兩個模型中,被解釋變量與模型(3)、(4)一致,解釋變量中增加了關于公司財務透明度的代理變量EA_D。主要考察公司財務透明度對審計收費與碳信息披露之間關系的影響,本文預期財務透明度對二者關系有顯著的影響,表現為財務透明度高的公司,其碳信息披露與審計之間的負相關關系更加顯著。
四、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
1.對CDP項目碳信息披露的描述性統計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碳信息的披露數量是逐年上升的,需要說明的是2012年的情況特殊,因為CDP項目信息發布合作者的更換,導致了信息披露的變化。2008—2011年間,前任合作者將中國市值100家企業中填寫問卷與信息提供的公司都進行披露。在2012—2014年間,新任合作者在CDP報告中只披露了100家公司中填寫問卷的公司,所以造成了2012年的趨勢變化。但總體來看,碳信息披露的企業是增加的。從2008年共有8家公司填寫問卷與提供信息,到2014年有45家公司填寫問卷,還有數家提供意見,所以足見很多公司開始關注CDP項目,并且自愿參與到其中,自愿披露公司碳相關的信息。
2.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通過表2可以看出,本文樣本公司的審計收費自然對數最大值為18.097,最小值為12.130,平均值為14.569;而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指標最大值為0.346,均值為0.047,表明樣本公司信息透明的程度相對較好(均值為0.047,值越低,信息度透明度越高)。從BIG4指標可以看出本文樣本公司中平均33.5%的公司是由國際四大審計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為CDPR(自愿披露碳信息)即是否可以通過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形式而對審計收費有影響。
(二)檢驗結果分析
1.模型(3)檢驗了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由本文假設H1a使用模型(3)以及樣本公司的面板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從表3中(1)—(2)欄的結果分析,碳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呈顯著正相關關系(0.281,2.62***),說明根據信號傳遞理論以及審計定價理論,審計師關注了企業在CDP項目報告中的自愿碳信息披露,并將碳信息披露所帶來的潛在法律訴訟以及其他風險轉化為相應的審計風險溢價,因此針對這部分審計風險溢價,提高了相應的審計收費。經驗研究結果與本文預期一致,說明審計師在為客戶進行審計定價時,參與碳信息披露項目的企業確實由于相應審計風險的增加而得到更高的審計收費。與未披露碳信息的上市公司相比,披露碳信息的公司其審計收費顯著增加了28.1%。同時控制變量中的國際四大(BIG4)、公司規模(SIZE)與審計收費顯著正相關(0.531,5.08***;0.499,14.60***),國際四大以及資產規模大的企業,其審計收費越高。公司的財務杠桿與審計收費顯著負相關(-0.946,-3.11***),杠桿越高的企業,其審計收費越低。這可能是由于公司的債權比例越大,債權人越關注公司的經營狀況,債權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督上市公司的作用,因此審計師可以相對降低該客戶的重大財務錯報風險,從而降低部分審計收費。以上結果分析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設H1a,自愿披露碳信息將會增加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并且審計師也考慮了該風險體現為更高的審計收費。
2.模型(4)檢驗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對四大與非四大審計師審計收費的影響
通過表3中(3)—(4)欄的結果,本文發現在模型3中的碳信息披露(CDPR)與審計收費顯著正相關關系不再顯著了(0.060,0.41)。而碳信息披露與國際四大的交互項(CDPR*BIG4)同審計收費在5%的水平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0.452,2.41**)。這一結果說明審計師會將客戶的自愿碳信息披露折算為對應的審計風險溢價,增加審計收費;但是這一結果在國際四大與非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中有些區別——自愿披露碳信息的公司中,只有聘用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的公司相對于聘用非國際四大事務所的公司,其審計收費才會顯著增加48.4%。這與本文的假設H1b預期是一致的。說明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在面對客戶的潛在訴訟風險方面更加謹慎。
3.財務透明度、碳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
通過對模型(5)、(6)的回歸分析,表4中(1)—(2)欄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出支持假設H2的結論。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與審計收費在10%的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表明信息透明度越高的公司,其審計收費越低。表4中(3)—(4)欄的數據顯示,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碳信息后,信息透明度高的企業,其碳信息披露(CDPR)與審計收費呈顯著正相關關系(0.558,2.11**),這與前面研究結果一致。另外碳信息披露與信息透明度的交互項(CDPR*EA_D)與審計收費呈顯著負相關關系(-0.821,-1.86*),表明財務信息透明度越差的企業,其碳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呈負相關關系并且顯著,說明在財務信息不透明的企業中,披露碳信息的公司與沒有自愿披露碳信息的公司相比,其在一定程度上被審計師認為披露碳信息是緩解信息不對稱的一種情況,從而降低因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審計風險,表現為相對較低的審計收費。而財務透明度(EA_D)與審計收費呈負相關關系但不再顯著(-0.190,-1.03)。總之,統計證據顯示,碳信息披露(CDP報告)通過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緩解了因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而增加的審計收費,這里表現為降低了碳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五、結束語
本文以2008—2013年參與CDP項目的中國企業為樣本,運用審計定價理論,檢驗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得到如下結論:首先,根據審計定價理論,審計師確實會關注企業在CDP項目報告中的自愿碳信息披露,并將信息所帶來的潛在訴訟風險考慮到審計風險中,從而增加了審計風險溢價,表現為更高的審計收費。其次,研究發現信息透明度越高的企業,碳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顯著正相關,而對于信息透明度低的企業,其碳信息披露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披露碳信息與審計收費顯著負相關。
本文的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審計定價理論,并且發現審計師會關注企業自愿披露碳信息的情況。對于信息透明度差、信息不對稱程度高的企業如果自愿披露碳信息,給予相對低的審計收費。這就表明,自愿披露碳信息確實有一定的信號傳遞功能,企業努力降低自身的信息不對稱程度也會因此為企業帶來相關利益,如更低的資本成本、更低的審計收費等,廣大企業公民應肩負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而相應的監管機構應當重視這樣的自愿披露信息,從而建立完善的披露體制,將碳信息的披露轉換為強制性披露信息,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碳信息披露的行列中。
【參考文獻】
[1] SIMUNIC D 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190.
[2] HOUSTON R W. The effects of fee pressure and client risk on audit seniors' time budget decision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9,18(2):70-86.
[3] JOHNSON E N, WALKER K B, WESTERGAARD E. Supplie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in New Zealand[J].Auditing,1995,14(2):74-89.
[4] TAYLOR M E, BAKER R L. 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audit fee[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1,12(45):55-60.
[5] VENKATARMAN R, WEBER J P, WILLENBORG M. Litigation risk,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5):1315-1345.
[6] DOOGAR R, SIVADASAN P, SOLOMON I. The regulation of public company auditing:evi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 to AS5[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0,48(4):795-814.
[7] 李補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審計費用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8(2):91-95.
[8] 張繼勛,徐奕.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評論,2006,3(1):99-116.
[9] 韓厚軍,周生春.中國證券市場會計師報酬研究:上市公司實證數據分析[J].管理世界,2003(2):15-22.
[10] 潘克勤.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定價:基于 CCGINK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8(1): 106-112.
[11] DANIELSEN B R, VAN NESS R A, WARR R S. Auditor fees,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firm transparency[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7,34(1/2):202-221.
[12] 陳小林,胡淑娟.審計委員會、盈余管理與信息透明度[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6):40-46.
[13] 薛敏正,郭振雄,劉沂佩.信息透明度對審計收費之影響[J].中國會計評論,2009(2):207-224.
[14] WELKER M. Disclosure polic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liquidity in equity market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 801-827.
[15] BHATTACHARYA U, DAOUK H, WELKER M. 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3):641-678.
[16] JETER D C, SHIVAKUMAR L. Cross-sectional estimation of abnormal accruals using quarterly and annual data:effectiveness in detecting event-specific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9,29(4):299-319.
[17] KOTHARI S P, LEONE A J, WASLEY C E.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1):163-197.
[18] KANG S H, SIVARAMAKRISHNAN K. Issues in tes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353-367.
[19] 王生年,白俊.應計的盈余管理計量模型比較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24(6):64-71.
【基金項目】 內蒙古科技大學創新基金項目(2014QDW018)
【作者簡介】 張娟(1984— ),女,內蒙古包頭人,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研究生,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公司治理、碳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