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良瓊
[摘要]禪宗是佛教重要的宗派,而禪宗公案又是禪宗最有特色也是最重要的符號文本。解析禪宗公案的意義生成機制是十分必要的,而空符號則成為這一過程重要的工具。通過空符號的相關符號學理論,剖析公案中三種主要的符號表意形式,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公案中存在的復雜的意義生成過程。三種空符號對應三種公案的表意形式,一種是再現體為空無的但解釋項充盈的空符號表意,還有兩種分別是再現體為原符號系統的“格格不入”與“正話反說”,是一種原本符號系統的斷裂,最終結果也是解釋潛力的釋放。通過這三種空符號表意與禪宗公案的一一解析,了解到了公案表意的全過程。
[關鍵詞]空符號;禪宗公案;意義生成
一、禪宗公案與參公案
禪的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廣義地說 ,禪宗祖師“上堂”所發表的看法( “話頭”)是公案,師資間 、弟子間的“機鋒”( 機鋒語句)、現存的全部禪師語錄,也都是公案 。1機鋒是指公案中敏捷而深刻的思辨性語句,主要表現為一些不合邏輯的反常語。禪師在與學僧的交流中,在正常語言及思維邏輯之內突然出現一句不合邏輯的反常語,就應該視作機鋒。2公案既是探討祖師思想的資料, 又是判斷當前禪僧是非的準則。3
禪宗將這些公案( 古則),用簡潔而精當的偈頌來加以吟詠, 稱為頌古。頌古的本意在于使讀者于諷詠吟頌之間體會古則的旨意 ,是禪文學的一種形式。4 “公案 ” 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 ,禪宗借用它指祖師名宿的言行范例, 以供學人從中領會禪的意旨 ,實際上是禪師為指點學人 ,在言語或動作上作出的一種指示 。5
公案” 是參禪的一種材料, “ 參公案” 是禪宗修行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6參公案的過程,實質是一個禪師作為意義的發送者,而參禪者在一個“不和諧”的符號文本中尋找屬于自己解釋項的過程,也就是羅蘭·巴爾特“錨點”的過程。李建春在《禪宗公案中的符號自我與美學意味》一文中提出,公案可以作為工具幫助參禪者明心見性,現代哲學和心理學對參公案的理解如下:“禪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則公案上 ,公案的荒謬性能誘發深層的意識,即三摩地 ?!?
禪宗哲學, 以解構為主 ,用的是“減法 ”,無意于用 “加法”去建構“體系”。他們認為系統化的文字敘述 ,非但不能傳達“悟 ”的體驗 ,而且極易流于理論化和知性化 , 但是語言文字又是傳遞禪的智慧所不能沒有的媒介 。8學人在三摩地之中,需要跳脫出語言符號的元語言束縛,在悟道亦獲得自我符號意指的過程中得道。此時身 、心與外部世界漸漸融為一體 、自我感逐漸消退。如果持續在這個 “無我 ”卻又和宇宙渾然一體的感覺里,最終將會直覺地瞥見佛教里常說的 “本來面目”。多年持續不斷地參公案,最終將使人跳脫“物、我 ”二元式的思維方式及線性時間感 。跳脫重重枷鎖,突破語言的符號理據性,使得禪宗表意過程中符號三分法中的對象消失,實現再現體直接意指解釋項的過程,讓學人從語言的抽象概念中抽脫出來,實現符號的意向性解釋,為實現這一目的,禪宗發展出一套特殊的語言——禪的象征式語言 。“他們不用邏輯而用象征 ,不用觀念而用隱喻 , 用體驗而不用思考 , 用直觀而不用分析 ,用統整的把握而不用疏離的思。這就是公案的象征式語言?!?
禪宗講究 “以心傳心 ”, 也就是在尋求一種心靈上的契合 ,就如莊子的 “相視而笑 ,莫逆于心 ”。所謂 “頓悟 ”就是心靈達到一種境界 ,得到一種體驗 。這種僅屬于個體的獨 有的直覺體驗 , 是難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 ,這也就是禪宗所說的 “說似一物即不中 ”。關鍵不是用什么語言 ,而是能否得到共同的心靈體驗 。10其實焦毓梅,于鵬提出的這種象征式語言并不是向學人做全面的描繪或系統的解說 ,而是描述自己的一點體驗與感悟 ,引領學人入門 ,由學人自己去尋求 “悟 ”的境界 ??梢哉f象征式語言是整個語言符號系統中的“刺點”。刺點經常是個細節,是一個獨特的局部,或一篇獨特的文本。 “我能夠說出來名字的東西不可能真正刺激得了我,不能說出名字,才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慌亂的征兆”。11
公案的語言具有極大的任意性 ,使得公案象征性語言在具有理據性的語言符號系統中顯得格格不入,出現“文化“正常性”的斷裂,就是日常狀態的破壞,讓藝術文本即公案語言刺激“讀者式”解讀,要求讀者即學人介入以求得狂歡的段落”。12學人在自我解讀中獲得悟到,以心會心的狂歡與愉悅。公案內雖看起來是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 ,但是在許多案例里公案卻很成功的作為一種表達、傳述、引發、證驗開悟的工具的原因。在很多公案的記述中 , 似乎學人理解起來也不困難 ,只是先要具備一個條件:有高的修養,或者說是 “通了禪 ”:13
禪宗為佛教重要的宗派,其強調的“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體現了參禪者即學人在這一意義生成過程中重要作用,象征性禪宗語言已經打破一般語言的規則,認識主體的主觀性和語言自身的模糊性特點,必然會使語言同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產生不可避免的“斷裂”和“空白”。那么參禪者獲得意義解讀的關鍵就在于一些輔助工具,英國文學批評家恰瑞茲指出,意義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總是在一定的具體情境中來認識事物??陀^事物從來不會孤立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它總是與特定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讓自身處于一定的關系之中(如因果、時空聯系等)。14不能納入系統的東西,無法存儲,無法傳送,也無解釋,而符號恰恰需要這些功能,一旦承認索緒爾的“任意性”原則,符號與意義就無自然聯系,符號就不得不依靠系統才能表意。15這也是參禪者在三摩地時,可以獲得重要線索。
二、空符號的界定
空符號在國外被稱為“零符號”(zero sign) ,在西方,零符號在自然科學中的研究和使用要早于符號學的研究。零符號(zero sign)與數學的“0”有很深的淵源,表示“空空如也”或“空洞無物”。符號學家諾特曼認為,數字0是典型的零符號,并詳細討論了數字0對數學物理、焦點對藝術、紙幣對經濟的關鍵性影響,指出現代性完全依賴于零符號??ㄆ仗m認為,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古巴比倫人發明了表示“這一列什么也沒有”的符號形式:兩個傾斜的楔形文字,表示位置上的“零”。零符號一詞最早出現在語言學中,主要研究語言詞格的零標記現象,最早源于索緒爾對詞尾的無標記即零標記成分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指出:“物質的符號對表達觀念來說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可以滿足于有無的對立。” 之后,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也用零符號來表示詞格形式中的零詞尾現象。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在《符號學原理》中把能指欠缺但本身起能指作用的符號稱為零記號,但他沒有對零記號的意義和作用展開系統討論。同時,他把無標記的詞項稱為“零度”,“準確地說,零度并不是虛無(這點常被誤解),而是有意義的缺席。 ‘零符號說的是外顯能指的缺席本身也是一種能指的情況”。 由于語言學中的零符號研究主要是詞尾的標記現象,如單復數、屬格,過去式與現在式等,因此零符號又被稱作“零成分”(zero-element)或“無標記”。由于“零符號”主要運用于語言的詞尾研究,從屬于整個詞語,因此從詞語的角度來說,它在能指上并不是空無的。 所以羅蘭?巴爾特在《符號學原理》中指出,能指是一中介體,物質于它是必須的。但國外有學者認為空符號是整個能指空無的一種表征,艾柯所舉的例子:汽車不打燈,表示“我將直行”;旗艦上不升司令旗,表示“司令不在艦上”。16
國內學者對空符號的關注與探討始于著名學者王希杰發表于《語文月刊》1989 年第 2 期的《語言中的空符號》一文。而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研究的則是學者韋世林。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空符號論》,并發表了有關空符號的相關論文。國內學者的零符號研究者與韋世林所說的空符號所指對象并不一樣,王東、李兵《羅蘭·巴爾特的零符號思想與“越界”倫理》,聶麗君、李兵《零符號理論:少數民族研究中的新維度》,李兵《零符號在<李爾王>中的意義及作用》等論文對零符號的闡釋,但是這里的零符號與西方的零符號,以及后來演化成空符號是有一定差異的。國內學者對空符號的研究較為系統全面的是韋世林,曾慶香在韋世林提出的觀點進行了新的延展與發現。同時,國內符號學趙毅衡學者在《符號原理與推演》中也提出了有關空符號的相關見解。
無論是根據索緒爾的二元論還是皮爾斯的三元論來定義空符號,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符號的可感知部分,“符號依托于一定的物質載體才能被感知,但是感知本身需要傳送,傳送的物質稱為媒介,媒介即是儲存與傳送符號的工具”。17艾柯認為符號表意必然是“異物質的(heteromaterial)”,18但是趙毅衡指出:“載體與媒介兩者的區分,要在有時空距離時才會出現,一旦符號時空距離消失,媒介也消失?!?19這里的空符號重點突出了可感知部分或者說是其載體部分的特殊性,而這個特殊性體現在與“實符號”的對舉上,這里有一個疑問的提出:存在特殊的可感知部分是空符號成立的前提與存在的關鍵嗎?還是特定的符號系統中特殊意義的解讀才是空符號定義的核心?提出這個疑問的緣起基于趙毅衡對符號的定義——“符號是攜帶意義的感知”。這個定義的關鍵詞筆者理解為兩個:意義、感知。符號是將感知與意義連接在一起的一種方式。疑問是這兩個關鍵詞誰具有第一性,兩者必然是缺一不可。但是認為覺得意義優先于感知,這里所謂的優于,并非兩者可以舍棄其一,而是說在兩者都存在的情況下,意義的解讀方式決定了這個感知符號的某一種意義,因為筆者認為符號存在多種被解讀的潛在性與可能性,一旦被解讀這種潛在的多種可能性在某次的意義解讀過程中消失,最終可能留在這個符號系統中的某一種意義,不然存在某一個符號系統中多種意義解釋會產生“闡釋漩渦”,所以從意義解釋的角度去定義空符號是否更完整。符號其實就是意義,在符號的發送者到接受者的傳播過程中,同時都在進行各自對符號從再現體到解釋的意義生成過程,換言之,意義的產生一刻都不曾停息,如果停止了符號也就消失了,這充分說明了意義在符號中首要地位。
在定義空符號時,如何從意義著手,定義的關鍵點在于找準符號世界中自己的位置,這個位置又必須是與身旁的位置相比較下產生,這就是韋世林提出的空符號與實符號的對舉的依附性,所以為了論證空符號,而生實符號,同時這也是曾慶香所說的排他性。這些第一時間是通過符號的再現體來實現的,但是再現體在完成這個區別性的任務之后,就結束了它在空符號上的使命,索緒爾說符號就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關系就要求這兩者是一個整體,就像是一個人,能指只是人的軀體,而所指則是人的大腦或說是思維,人區別于動物一定不是通過人的身體與一般動物軀體的不同,關鍵點一定是人有著區別與動物的大腦,同樣空符號在完成再現體的感知后,馬上進入的是解釋項的意義生產,之所以會出現空符號的分類,即再現體表現為“不說,亂說,反說”,就是因為再現體對于空符號的定義而言不是那么的準確,但是這三種空符號在解釋項上都是一致的,是相比較實符號,解釋項擁有更加豐富的解釋可能性。這是必須說明的是,在定義空符號時,空符號既然是符號,必然也要符合符號的底線定義要求,就是趙毅衡提出的“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彼骶w爾提出的“符號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既是社會習俗所規定的,又無需理據的”。20在定義空符號時,并不能完全將來感知與意義,或說能指與所指分割開來,只能討論誰更具有優先性。兩者都必不可少。
三、從空符號探析禪宗公案中意義生成機制
第一種是最為顯著的空符號,就是符號的可感知部分即再現體為“空位”“空白”“間隔”“停頓”“距離”等物質性的“空無”。但是其符號的解釋項并不空無,相反具有無限解釋的可能性,使得符號的解釋潛力擴大。
禪宗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師尊昔在靈鷲山會上, 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師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付囑摩訶迦葉。”21實際上,一個人可以停止說話,停止做表情,但不可能停止表達意思,因為不說話無表情也表達意義。22所以往往默然不語,所給出的符號的再現體越少,所受桎梏的對象也越少,最終獲得解釋項的開放性。這是禪宗公案中師默然不語亦的符號表征特點,在形式上正好符合
第二種空符號是可感知部分并不是物質性的空無,而是出現與符號系統中完全格格不入的再現體。所謂的格格不入就是出現一個與對象毫無關聯的再現體,無法找到其所指對象解讀的意義。這里的對象是所在符號系統規定的對象,這里出現了“對象差”的問題,符號系統要求的對象,與此時再現體所指稱對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象,所以可以說是符號系統對象的缺失。
索緒爾提出符號的普遍的任意性原則,任意性不僅支配語言,而且支配所有符號系統,甚至是符號之所以為符號的原因。只要是符號系統,必然以任意性為前提,使符號變得“不透明”,自身不能導向意義,必須依靠社會文化的約定俗成來確定意義。所以出現再現體與對象之間關系的任意性的消失。正因對象缺失解釋項因此獲得了更大解釋的潛力。例如:長沙景岑禪師 ——問 :“向上一路 ,請師道 。”師曰 :“一口針 ,三尺線 ?!痹?:“如何領會?”師曰 :“益州布 , 揚州絹 ?!?3這種答非所問,卻又蘊含無限的解釋可能性。靈云志勤禪師——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驢事未去 ,馬事到來 ?!痹?:“學人不會 ?!睅熢?:“彩氣夜常動 , 精靈日少逢 ?!?4看似所答非所說,但這恰是再現體在符號文本系統的缺失,避開了所在符號系統的限制,獲得新的符號文本的解釋潛在可能,這也是符號“無限衍義”的魅力之所在。又例如:趙州從諗禪師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敲床腳 。25華林善覺禪師僧參 , 方展坐具 , 師曰 :“緩 , 緩 ?!痹?:“和尚見甚么 ”師曰 :“可惜許 , 磕破 鐘樓 ?!逼渖纱宋蛉?。26祥符云豁禪師晚見清涼 (智明 ),問 :“佛未出世時如何 ?”涼曰 :“云遮海門樹 ?!痹?:“出世后如何 ”涼曰 :“擘破鐵圍山 ?!睅熡谘韵麓笪?。27在以上整個禪宗公案的符號文中,無論是出現的語言符號的“胡言亂語”,“不知所云”,還是在行為動作上的“莫名奇妙”。從符號文本的表征上來看,都試圖打破固定的語言亦或文化元語言的規約性解讀,讓參禪者從不符合元語言語境中的再現體感知出發,通過透明的“對象”,直接指向解釋項。這便是空符號的第二種表意形式。最終目的是達到了解釋項的充盈,學人悟道成功。
第三種空符號,韋世林學者說的:“所指表示‘空無,能指在物質上并非空無的‘0、‘代溝、‘零××、‘不××等也是空符號。指出“空符號是以‘空白、‘停頓、‘間隔、“空位”或其代碼‘0、‘?、‘零××、‘不××等方式來分隔、提示、襯托實符號的特殊指索符號?!?8趙毅衡對符號的定義“符號是攜帶的意的感知”,其中最低要求是:可感知并能被解釋,所以解釋性不可能缺失但是可以為“空無”。簡言之,解釋性可以是“沒有”,“無”等帶有否定性的意義解讀。這里第三種空符號可能與反諷手法的“正話反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同時存在差異性。
《五燈會元》卷15 記:“僧問云門 :如何是佛 ?門云 :‘干屎橛 ”。以極污穢的物品比極尊貴的佛祖 ,讀來確實是困惑難解 。又如 , 有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一寸龜毛重七斤?!本透欠艘乃剂?。在佛是什么的回答中,表面意義解讀出的是一種對佛祖的大不敬,是對佛祖的尊貴與神圣的侮辱,有學者解讀為:“干屎橛”的公案, 即體現了禪宗“即心即佛”的主張,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是被一些世俗的東西(不凈物)遮蔽了, 所以不能成佛?!案墒洪印笔怯脕聿潦貌粌糁锏?, 這一比喻不僅說明了佛“驅除邪見,明心見性”的功用,同時也把世俗中的一些見解比作極骯臟的東西,強調清凈自己內心“污穢”的必要。29
以上禪宗公案中,“符號意義表達時都需要解釋者的“矯正解釋”,矯正的主要工具是情景語境和伴隨文本語境。”30那么上述公案的正話反說,需要參公案的學人去借助一些工具去參悟,說明了這種反諷式的公案表意,是一種曲折表達,有歧解的危險。這就要求學人在三摩地時,擁有的輔助工具越多,領悟能力越強,這些工具可以是此時此地的語境,亦可是曾經的經驗與閱歷。暫且不去談論解讀時的工具是什么,首先說明的禪宗公案中的機鋒語的一種表意方式就是所言非所物。這其實即是第三種空符號的表意形式,在符號表意過程中,符號的再現體與對對象的意義呈現相反的非直接涵指關系,是相對于原來直接意義指向關系的破壞,是符號系統的斷裂,于是空符號表意產生。這樣解釋項獲得更大空間,解釋者獲得更大的解釋權利,但同時對文化元語言的破壞,要求解釋者的自攜元語言更強大。
四、結語
作為禪的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參公案的過程,實質是一個禪師作為意義的發送者,而參禪者在一個“不和諧”的符號文本中尋找屬于自己解釋項的過程。禪宗哲學善用的是“減法 ”。他們認為系統化的文字敘述,非但不能傳達“悟”的體驗,而且極易流于理論化和知性化, 但是語言文字又是傳遞禪的智慧所不能沒有的媒介。學人在三摩地之中,需要跳脫出語言符號的元語言束縛,在悟道亦獲得自我符號意指的過程中得道。學人進行三摩地的過程,就是領悟禪師所傳之道的符號表意過程。禪師作為符號的發送者,禪宗公案為符號文本,學人則作為符號的接受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符號表意過程。其中的表意十分復雜,與空符號的表意方式十分相似,用空符號的表意去解讀禪宗公案,會發現其中許多相似處,并為人們了解禪宗公案中學人參禪的奧秘提供了一種方法論上的指導與啟發。
[注釋]
14吳言生:《禪宗公案頌古的象征體系》,《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2張昌紅:《禪宗公案、頌古隱喻系統初探》,《佛教研究》,2014年第6期。
3吳言生:《禪門公案》,臺灣圓神出版社 1993 年版。
589101329 焦毓梅、于鵬:《禪宗公案話語的修辭分析》,《求索》, 2006年第12期。
6陳堅:《“乾屎橛”、“柏樹子”──禪宗“公案”》,《與“參公案”探賾》,《宗教學研究》, 2002年第1期。
721李建春:《宗公案中的符號自我與美學意味. 符號與傳媒》,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11(Val Larsen,"The Timply and the Timeless: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Sign Relation in Advertisement Montage" , Adve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32, 2005, pp.162-163.)
1215161719202230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5頁、第68頁、第26頁、第120頁、第120頁、第64頁、第26頁、第209頁。
14孫瑋志:《禪宗“不立文字”的因緣探析》,《法音》,2015年第2期。
18 Umberto Eco,A Theory of Semiotic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p.217.
2324252627[宋]普 濟 :《五 燈 會 元 》,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07頁、第239頁、第198頁、第173頁、第948頁。
28韋世林:《空符號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