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東升
[摘要]隨著消費者文化品位的提升,博物館如何通過增強自身文創開發能力,打造與之匹配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是當前博物館謀求自身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博物館文創開發的社會效益與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基本原則入手,結合南通博物苑的文創實際,對當前博物館文創開發的基本思路進行梳理,認為突出現代技術應用、推動館際互助合作以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將是博物館文創發展的主要趨勢。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開發;文化消費
作為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集聚著南通作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祥地的驕傲與榮光。然而,在新形勢下,博物館的傳統優勢逐漸式微,如何在固本守元的基礎上,增強博物館的文創能力,是當前諸多博物館謀求自身發展和搶占文化建設高地過程中亟需思考的問題。
一、博物館文創開發的基本原則
博物館的公益性與社會性決定了其文創開發的社會效益第一性,而文創的發展又有賴于產品和服務對社會消費需求的滿足。這兩點都是博物館文創開發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以社會效益為前提,強調文化價值的嵌入性
2015年3月20日正式實施的《博物館條例》指出:“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博物館長期以來文創產品開發經營“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處境,也為博物館發展文創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而《條例》對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從事商業經營活動的明確,也進一步強調了博物館文創發展要以社會效益為前提。
一方面,博物館文創發展的社會效益第一性,決定了文創產品和服務中所嵌入文化元素不僅要能最大限度承載、延伸和普及博物館的文化與理念,始終以“把博物館帶回家”和“推廣地方文化”為根本宗旨,而且要充分嵌入當前的社會文化語境,符合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維護國家安全與民族團結、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優秀文化、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要求。另一方面,博物館文創發展的社會效益第一性,也決定了文創作為博物館發展的新契機,不僅應是進一步拓寬博物館教育傳播渠道的有效方式,而且是進一步以經營性收入反哺博物館事業的重要手段,通過推進博物館傳統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有效轉化,強化其文化經濟造血功能,能夠為博物館的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提供持續有效的動力支持。
(二)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強化產品服務的創意性
在符號經濟時代,隨著消費者文化素養和審美品位的不斷提高,各種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日益增多,消費者對于選擇與消費文化產品的標準更為嚴苛,①更加注重產品所傳達文化符號及意義對個人文化價值的契合與認同。因此,博物館的文創發展要以消費需求為導向,認真分析人們文化消費的途徑與方式,針對性地對獨特文化元素進行挖掘、提煉以及從內容、工藝、包裝等方面強化創意的融入,打造暗合消費者文化訴求和價值認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博物館文創產品中那些單純只注重歷史性、知識性的產品或簡單滿足消費者吃、穿、戴、用功能性需求的產品越來越缺乏吸引力,文創產品與服務的創意性越來越為受眾所看重。而這種創意性不僅表現在對所嵌入文化元素現代表達方式的探索,還表現在產品價值的多元呈現,這就要求文創產品既要融合文化元素、現代設計和生活需求,還要兼具歷史性、藝術性、趣味性等。
二、博物館文創開發的基本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博物館提供了文創開發的基本思路。
(一)以藏品為根基,挖掘文化內涵
藏品是博物館的根基,博物館文創開發首先應立足館藏優勢,挖掘具有獨特文化藝術價值和審美教化功能的文化元素,通過設計、加工與再造,生產具有特定文化內涵、實用性強的特色文化產品,不斷拓展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品類,以滿足受眾層次、角度不同的文化需求。
當前南通博物苑以藏品為基礎的文創開發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根據館藏文物的尺寸、造型、色彩制作高仿復制品,主要側重于書畫作品、刺繡作品以及文物器型的復制,如《華嵒設色千手觀音像》《羅聘設色觀音像》等為代表的觀音像系列復制品;二是保持文物原有造型及外觀特質,采用不同材質或規格制作的工藝紀念品,如以葫蘆式印香爐外觀為創意元素,設計鑰匙扣、書簽、U盤、便簽夾、吊墜等十余款方圓物語文具套裝,以“圓又不圓,方又不方,個中造型,規矩兩忘”傳遞出對青年學生群體“不為圓滑、方正、規矩所累,活出自我”的美好祝福;三是提煉文物的部分藝術表現特征進行創意再造,如以張秀繡《奉天牧羊圖》的圖案為元素,通過圖案的概念化,設計平板電腦包、麻布單肩包、鼠標墊、團扇等多款生活日用品,以“羊肥水美”表達對生活祥和、無憂的美好祝愿。
(二)以非遺為載體,傳承傳統文化
南通江海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豐富多樣的內容式樣,為博物館文創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材料來源,而藍印花布、木板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獨特多變的表現形態,更是成為文創產品的有效載體,拓寬了文創的表現形式。
從地方傳統文化中采擷菁華,開發具有明顯地域特征和江海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和文化體驗服務,讓受眾充分感受南通江海文化的獨特魅力。如選取博物苑南館建筑造型、張謇《家誡》與《營博物苑》詩的書法等元素,融入藍印花布藝術特點,設計花型布料、桌布等地方特色濃厚、實用性強的藍印花布文創產品。
(三)以史料為基礎,突出發展脈絡
一個多世紀前,為實現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理想,張謇在家鄉南通創辦了實業、教育、慈善等一系列事業,并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實物資料。如張謇為創辦各項事業起草的文稿和信函手跡,由張謇創辦的學校為學生頒發的畢業證書,張謇創辦的企業、學校、慈善機構的內外景歷史照片,這些史料也見證了早期南通城市的發展脈絡。
根據這些史料以及對其書法作品的征集與收藏,南通博物苑開發《張謇》《張謇創業基地探源》《筆正文心》等系列圖書,并圍繞張謇清末狀元身份,開發羊毫、狼毫等不同材質的狀元筆,以及酸枝木鎮紙等狀元文房系列產品近十種。同時,結合張謇創辦大生紗廠的經歷與南通中國紡織之鄉的稱號,與南府輕工合作開發系列紡織產品。
此外,與臨時展覽、社會教育活動相結合,突顯文化服務,也是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方向之一,特別是社會教育活動有充實的活動內容、生動的表現形式以及愉悅的參與體驗,為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博物館進行文創開發需要重點考慮的方向。
三、博物館文創發展的趨勢
(一)突出現代技術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營銷渠道和手段已經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習慣也隨之發生極大改變。這就要求博物館一方面要順應技術改變生活、改變文化的潮流,充分借助物聯網、3D打印等新技術和APP等各種渠道,使得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生產、營銷方式更符合受眾對于文化產品內容和文化消費方式的多層次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借助技術催生形式多樣的新的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培育出新的消費人群及文化需求,引導和強化消費者對新的文化形式和內容的精神文化訴求。
(二)推進館際互助合作
文創的發展,單靠不同博物館自身的單打獨斗是行不通的,特別是對于中小館而言,要將眾多小舢板打造成文化產業的航空母艦,推進館際互助合作非常重要。館際互助合作更多強調資源的整合,包括文化、人才、資本等諸多方面資源的整合,明確各館優勢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并根據博物館的不同定位,確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創思路。對于具有通識性、普遍性的地方文化資源,則可以通過屬地不同博物館間的合作廣集創意,以量產來縮減產品成本,獲得價格競爭優勢,也有利于推動地方博物館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
(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于2007年公布的《博物館知識產權管理指南》,提出博物館的知識產權包括版權、商標權、專利與商業秘密等五個類型。博物館文創產業作為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有賴于創意的保護和文化的積累,透過知識產權的創造與運用,完成其所欲傳達的文化特色和所欲達成的社會教育宗旨。②因此,隨著博物館文創產業的遍地開花,對博物館文創的知識產權保護與風險規避顯得愈發重要。這就要求文創工作人員首先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意識,在文創產品的創作設計階段,要有意識地保留產品設計底稿、圖紙等權屬的相關證據,在作品完成后要對相關文創產品進行版權登記確認;對于計劃長期發展的產品形象、品牌標志等內容申請注冊商標和外觀專利,增大保護力度;對于委托作品、職務作品,應及時與設計人簽訂協議,明確權利歸屬,以減少權利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在圖像授權、合作開發和出版物授權等合作中,要規范博物館的知識產權授權與運營,對商品設計、審查、營銷等環節,要注重訂立嚴謹的合同條款和規范合同的審批流程,保護和監管博物館文創的授權使用。
[注釋]
①陳東、楊澤林、昝勝鋒:《文化暗合的原理及啟示》,《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108頁。
②張惠瑤、賀鳴:《博物館文創衍生品開發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法制與經濟》,2016年第4期,第29頁。
[參考文獻]
[1]莫逆.文創開發的核心思路與設計要點[J].中國博物館文化產業研究,2015,(00).
[2]陳東.城市中的文化產業新業態思考[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1).
[3]吳優.博物館文創開發與知識產權保護[J].浙江經濟,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