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仍是上海發展的主要“短板”,本市治污和源頭預防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今年兩會上“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專題審議會上,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介紹,2016年,上海市完成了各項環保目標任務。
上海2016年的PM2.5平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1%,與2013年相比下降27.4%,提前一年實現了下降20%的階段性目標;主要河流斷面水環境目標達標率較2015年上升26.6個百分點,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比較明顯。
盡管去年環保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張全表示,環境質量仍是上海發展的主要“短板”,本市治污和源頭預防的任務將更加艱巨。當前環保工作仍處在“負重前行、須更加努力”的階段,與國家標準、上海發展定位和群眾不斷提升的環境訴求還有相當差距,當前的環境質量改善不夠穩固。2016年大氣、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較大,這是全市上下“人努力”的結果,但也有氣象條件相對有利、上游水量充沛等“天幫忙”的因素。
2017年,上海將繼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以更高標準和更嚴要求大力推進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和依法治理,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代表委員怎么說
莊木弟
奉賢區區委書記
韓正書記來奉賢調研時明確要求,郊區要為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做貢獻。
奉賢一直有著優異的自然生態資源,理應做出更大貢獻,這就要求我們把消除河道黑臭、覓得春江清如許作為最基本的生態標志,把打造生態強區、爭創一流生態環境作為最根本的奮斗目標,努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一是要積極對標全球卓越城市標準,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著力解決資源錯配問題,努力打通土地減量化過程中104、195、198區塊的區域界限和政策邊界,聯動推進“農、田、水、林”建設,真正實現農村與城市“一樣的品質、不一樣的感覺。”二是要牢固樹立“千錯萬錯、種樹不錯”理念,進一步加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優先實施一批重要生態廊道建設,全力推進中小河道環境治理,在“退漁還水、退耕還林”中,夯實生態綠色發展之基。三是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以市場化手段,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加大生態建設資金投入,著力打通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通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走一條符合奉賢實際的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發展之路,讓群眾留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
胡衛國
金山區區長
金山的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金山推動新一輪發展的根本保障。為此,我們提出要把金山打造成城市生態滋養地。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生態資源顯得尤為珍貴,把金山打造成城市生態滋養地,正是服務上海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金山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農業和林地資源優勢,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城市生態資源,金山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理應為上海未來發展、為上海市民的宜居生活守護好這一方“青山綠水”。
近年來金山的花開海上、楓葉島、郊野公園、水果公園、鸚鵡洲濕地等生態項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休閑游玩度假,讓外界感受到了一個豐富、多元、綠色、友善的新金山。
我們必須順應百姓期待,回應百姓關切,按照上海環保最先進,治污最嚴厲的標準和要求,采取最嚴格的控源措施、最嚴格的執法,層層壓實責任,保持定力、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用環境治理的實際成效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朱愛琴
普陀區曹楊社區杏梅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大家都知道,我們曹楊新村是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如果依托曹楊環浜,在生態方面多做工作,在綠化環境,包括人文環境上更上一層樓,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完全可以打造宜居曹楊。
我一直覺得,宜居不僅僅在于綠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的提高。這方面,要從娃娃抓起。最近,上海公布了“新七不”規范,我覺得要讓更廣大的市民知曉,并參與進去。
我們曹楊新村,當年有許多勞動模范。我覺得要傳承勞模精神,打造宜居曹楊的品牌。讓這個有著六十多年歷史的老社區,能夠打造出新品牌。我們曹楊新村有一個“讓外國人做一天曹楊人”的項目,我覺得要讓世界了解曹楊。
從社區的角度看,未來的曹楊新村,一定要做智慧城市、互聯網+的模板。
代表委員怎么說
汪泓
寶山區區委書記
寶山區一直堅持生態發展優先戰略,推動傳統工業基地向更可持續的生態宜居城市轉型。2016年區域AQI優良率、PM2.5濃度、平均降塵量分別比上年同期改善5.9個百分點、11.1%、8.9%。先后獲得“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區”“國家衛生城區”“全國綠化模范城區”稱號。
依托三江匯聚優勢,寶山堅持依托借勢、功能轉型,讓市民盡享12公里珍貴的濱江岸線資源。推動軍地共建,將老鋼渣堆場改建成1.1平方公里的吳淞炮臺灣濕地森林公園和全國獨樹一幟的長江河口科技館,榮獲“中國最佳人居環境范例獎”。加速功能開發,將老碼頭港區改建成國際一流的吳淞國際郵輪碼頭和78公頃的“上海長灘”項目,2016年接靠郵輪471艘次,服務游客284.7萬人次,開啟了中國乃至亞洲郵輪停靠的“大船時代”,躍居亞太第一、全球第四郵輪母港。
聚焦生態廊道建設,寶山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建成“一環、五園、六脈、多點”的綠地框架。年均新建綠地150公頃以上、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1個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達11.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5.7平方公里南大生態區整體開發,打通外環生態走廊,建成綠地150公頃;8.3平方公里新顧城建設全面啟動,區域50%面積為水和綠化覆蓋,打造產城融合新標桿。
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寶山堅持以退為進,堅守底線,區域功能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邁出新步伐。抓住354公頃引用水源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契機,全面打響63公里黑臭河道整治殲滅戰,工業區外的重污染企業實現整體退出。在北部生態腹地,精心打造羅涇美麗生態小鎮、羅店歷史文化名鎮。在南部區域,吳淞工業區等重點轉型地塊和6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整體推進,“村村冒煙”的黑重歷史將被綠色步道、景觀綠化、生態河道等生態宜居元素所取代。
范少軍
寶山區區長
我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直接關系到城市面貌,也關系到招商引資環境,某種程度上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寶山區始終堅持綠色發展,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有力的措施,努力呈現最美的、管住最臟的、消納最頭疼的,切實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一是呈現最美的,就是要加快“五違四必”整治。今年我們重點圍繞“3+4+55+188+X”的整治任務,倒排時間節點,從嚴提速推進。任務雖然很重,但我們有信心,堅決達成整治目標。同時,我們也統籌考慮整治地塊的后續發展,加強整治土地的規劃、收儲、建綠、開發等后續工作。二是管住最臟的,就是要加快水環境治理。今年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33+33+X”條河道整治任務,嚴格責任落實,全面推行“河長制”,制定“一河一策”方案,扎實做好截污納管、規模奶牛場退養等工作,確保年內消除黑臭河道和完成“1+6”考核斷面達標,2020年基本消除劣五類水體。三是消納最頭疼的,就是要妥善處置好建筑垃圾。2017年是渣土處置高峰年,拆違工作將新增300萬噸的建筑垃圾,為此,我們將堅持源頭防控和末端治理兩手抓,在源頭上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切實減少建筑垃圾產生量;在末端上深化建筑垃圾處理機制,促進廢棄物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有效提高建筑垃圾消納和處置能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雖然寶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任重道遠,但寶山的發展絕不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我們會堅持走好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之路,深入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努力使寶山更干凈、有序、安全。
代表委員怎么說
吉玉萍
閔行區水務局局長
群眾對水務工作抱有極大的期望;但水環境面貌的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一日之功。
我們閔行正根據市水務局的統一部署,開展新一輪的普查工作,普查的重點包括黑臭河道471+X中的X、名錄外水體基本情況、市政管道雨污分流情況等,在數據掌握全覆蓋的基礎上,按照“量力而行和盡力而為”的原則,明確階段性重點任務。
閔行的群眾對近年來的水環境整治工作總體上是肯定的,但最擔心、或者說反響比較強烈的就是“違建回潮、黑臭反復”的問題。對此,我們將以落實“河長制”工作為抓手,將各級河長的工作職責慢慢從這兩年的“清除違建、協助整治”向“重在監督、參與管理”轉化;同時,將群眾滿意度作為考核河長履職成效的重要標準,真正發揮各級河長的職責,也由此帶動社會各界一起從水環境整治工作的“旁觀者”轉化為“參與者”。
楊新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過去一年上海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獲得的成績,當然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的這個數據中包含的偶然因素。例如2016年我國南方降水偏多,而降水對清潔空氣有明顯幫助;工業下行造成的能源消耗下降,隨之會帶來污染物排放的下降;區域環境的影響,如G20在杭州舉辦前后,周邊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改善。這些都是空氣污染物的被動減少,而不是主動減少。
扣除這些因素的影響,才能清楚地了解上海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的成效究竟是多少。厘清各個因素在空氣質量改善中的貢獻,才能客觀認識取得的成績,有助于進一步治理空氣污染的科學決策。我希望環保部門能盡快公布這方面的詳細數據,這樣才是把該做的“作業”做完。
俞立中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作為環境科學領域的學者,我很關注上海的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生態宜居城市。近年來,我參加了市人大代表相關視察活動。去年我們到了嘉定、閔行區的黑臭河道治理現場,感到治理后的環境確實有很大改觀,市、區兩級政府實實在在地下了功夫。上世紀90年代上海啟動了蘇州河綜合整治工程,先后投入了100多個億。蘇州河、黃浦江主干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部分支流河道的黑臭問題,特別在城鄉接合部,越來越突出。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斷頭河道也是水體污染的原因之一。雖然這些都不是城市的主要河流,但也給居民帶來許多困擾。這些河流的自凈很差,流域的環境管理也差,一些河道成了垃圾桶,水體嚴重黑臭。
黑臭河道治理,包括污水合流、兩岸護堤、淤泥清除等各項工程,并全面實行了河長制。市、區各部門的責任更明確了。
除了黑臭河道治理,我還很關注土壤污染問題。不僅是老工業用地轉性需要實施土壤去污治理,還包括大棚農田長期使用農藥、化肥,累積下來的土壤污染。總之,上海在未來發展中,環境治理仍是嚴峻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