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以政府主導、通過銀行貸款擴張、擴大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調結構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新常態要求,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股票、債券、風險投資基金等直接投融資方式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文章指出稅收政策的著力點應當是對小微企業投資和直接融資扶持,減輕新建企業稅收負擔,助力完善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體系。
【關鍵詞】 新常態; 小微企業; 稅收政策; 融資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6-0059-04
小微企業在就業、創新以及激發經濟活力方面體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各國經濟發展中都對其高度重視,但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的脆弱性又導致其抗拒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因而,各國都對小微企業發展采取了政府干預手段,以期提升小微企業存活率和成長率,政府在減少市場扭曲程度的條件下采取了各種政策工具培育、扶持小微企業發展。融資難既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政府扶持小微企業見效甚微的領域。為了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干預對市場的扭曲程度,同時又能有效幫扶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題,稅收政策成為了各國選擇使用的政策工具。借鑒國際成熟、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又具有針對性的稅收政策,對緩解當前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和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稅收政策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國際經驗借鑒
由于小微企業特殊的市場地位,主要市場經濟國家都實施了“小企業優先原則”,對小微企業實行有別于一般企業且相對優惠的稅收政策和征管措施[ 1 ]。目前看,各國對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目標、工具類型、實施環節豐富多樣,沒有形成統一的模式。總體而言,小微企業稅收政策常與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結合,通過稅收優惠鼓勵小微企業投資、研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增加就業。各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稅收政策零星見于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中,鮮見稅收優惠與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政策緊密結合形成系統的稅收政策體系。
從支持小微企業融資角度看,各國對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對新創辦的小微企業給予稅收優惠
從企業生命周期角度來看,新辦小企業的投資額大,所需資金較多,創辦期也正是小微企業生存艱難期,許多國家對新創辦的小企業實施了特殊的稅收政策,通過減少稅收支出降低小企業資金壓力。在美國,小企業創業初期新購設備的價款按一定比例在一定年限內可以享受投資抵稅①,日本也有類似的政策。在韓國,處于創業期的小企業減免一定的財產稅、綜合土地稅。在法國,小企業自創辦之日起的23個月內全面免除企業所得稅。在阿根廷,創業初期的小企業通過政府審核的技術性投資后,將獲得投資額80%并且限額13萬比索的稅收減免。
(二)對小企業投資、直接融資給予稅收優惠
例如:英國對小企業投資者的投資額給予限額稅收抵免;美國對投資中小企業獲得的投資收益給予稅收減免;加拿大對持有投資于小企業的公司股票投資人給予稅收優惠;英國對小企業投資資本的利得給予免稅;在韓國,中小企業投資機構符合規定的投資損失準備金,可計入年度經營虧損;等等[ 2-3 ]。
(三)其他政策
韓國對因為債務過重而導致運營困難的小微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美國對作為法人公司的S公司在所得稅層面,課征類似合伙制企業的單一的、股東層面的所得稅;俄羅斯允許小企業選擇按照簡化稅制或普通稅制納稅[ 2 ]。
二、經濟新常態下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思路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依靠高儲蓄率支持。由于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不完善,在政府主導下主要通過銀行體系以貸款的方式將高儲蓄轉化為投資,隨之形成了我國經濟增長以信貸擴張、投資拉動為主要特征的模式。此增長模式的內在邏輯是:經濟下滑,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擴大投資,銀行擴大信貸為投資提供資金支持,政府主導下項目投資經濟效益不高或者失敗,導致銀行系統形成大量的呆賬、壞賬,最后財政為銀行系統壞賬買單。在此模式下,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同時由于政府主導,形成了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實踐已證明,依靠政府主導、通過銀行貸款擴張、擴大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不適合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調結構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新常態的需要。
而在直接投融資市場上,投資者的風險和收益均由自己承擔,投資者會自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自主決策、自主選擇投資項目,資金會更好地配置于成長性強、經濟效益高、前景好的項目,投資效率會顯著提升,經濟結構將更為優化。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經濟新常態下應更多依靠直接融資方式獲得投資資金。
在經濟新常態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直接融資方式將逐漸成長為企業獲取資金的主要渠道,而小微企業由于自身經營特征也必然面臨銀行惜貸的境遇。小微企業融資方式既包括間接融資也包括直接融資,小微企業資金來源既包括外源性融資也包括內在性融資[ 4 ]。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復雜性和困難性決定了小微企業的各種融資方式和資金來源都將長期存在,但從趨勢看外源性的直接融資將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不應當將銀行貸款當作主要甚至唯一資金來源,而更應轉向股票、債券、風險投資基金等直接投融資方式。這也成為稅收政策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體系構成和重點突破方向。
(一)稅收支持小微企業內在性融資
小微企業內在性融資是通過小微企業經營盈余也即利潤留存擴大資金(股份制的小微公司則是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稅收政策對該種資金來源支持的方式就是減輕稅收負擔。
理論層面講,降低小微企業所得稅負擔是對該融資方式的有效支持。但在實際中,由于小微企業自身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盈利能力較低,普遍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難發揮實效,應當更具針對性地對特定企業采用更為徹底、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從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看新辦企業更需要資金、對稅收負擔更敏感,可以選擇對新辦企業在一定年限內給予企業所得稅免除或全部稅收免除;而從小微企業扶持的目的看,更應支持成長性和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企業,對產業政策中鼓勵類小微企業給予類似的稅收優惠。
在現實中,除了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外,流轉稅優惠也是許多國家意圖降低企業稅負而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政策選擇。事實上,流轉稅的納稅人和負稅人分離,流轉稅負對企業而言只是資金占用而非形成真實稅負,降低流轉稅負并不會直接提升小微企業自身融資能力和增加其內生性資金來源。但降低流轉稅負是提升小微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其產品較同類產品具有更低的銷售價格;同時降低流轉稅負將減少對小微企業經營性資金的占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二)稅收支持小微企業外源性融資
1.稅收繼續支持小微企業貸款融資
小微企業面臨的銀行惜貸狀況,是經濟規律和市場理性行為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采用行政手段或者其他強制手段強迫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效果只會事與愿違。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惜貸在本質上是因為向小微企業貸款的收益與風險不匹配,同時也包含了在市場條件下收益與成本比選結果的理性選擇。
改變小微企業貸款的收益與風險,才能真正解決商業銀行惜貸問題。在風險收益完全不匹配的條件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只會導致虧損,對商業銀行和社會金融體系都會形成傷害。改變向小微企業貸款的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關鍵是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風險,政策性貸款和擔保等措施是不二選擇。因此,稅收應當對實施政策性貸款和擔保等業務或其主體給予扶持[ 5 ]。
在風險與收益基本匹配的條件下,比選結果則是在獲利性大小之間選擇,而非虧損與盈利的選擇。通過合適的政策設計,改變收益與成本比選結果或者使這種選擇結果的差異性縮小,在次優選擇過程中將有利于小微企業獲取商業銀行貸款。因此,對可能向小微企業貸款的潛在商業銀行(常常是缺乏優質客戶資源的銀行)給予其或者給予其向小微企業的貸款業務稅收優惠,也是稅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選擇之一。
2.稅收政策應重點支持小微企業直接融資
目前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中僅有少量的政策是對小微企業直接融資給予扶持,而這正是當前小微企業稅收政策需要調整的重點。順應經濟新常態,稅收政策應重點支持小微企業直接融資[ 6 ]。
以直接融資為切入點,從直接融資的方式和業務流程展開,可以很清晰地找到稅收支持政策設計的路線和方法。對小微企業直接融資的方式包括股票、債券等,對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業務的主體主要是風險投資基金及其出資人,對小微企業直接投資獲取的收益包括持有期獲取的分紅、利息和處置時取得的利得。
三、經濟新常態下稅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建議
結合目前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不足,按照新思路,進一步完善稅收政策,以適應經濟新常態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助力小微企業發展。
(一)統一小微企業界定范圍,提升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層次
一是及時統一小微企業政策口徑,提升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合力。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政策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政策口徑不一致,不利于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形成政策合力,根本上制約了政策效果。對小微企業常見的政策口徑有四種:(1)2011年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了小型、微型企業確定標準;(3)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界定了小規模納稅人標準;(4)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等通稱小微企業。上述四種口徑不統一,導致針對小微企業的各類政策著力點不一致,也使小微企業政策缺乏系統性。應盡快統一小微企業的政策口徑,形成政策合力,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有效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二是提升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層次,提升政策的穩定性和剛性。目前我國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多是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出臺的紅頭文件,法律層級不高,實施剛性不足,而且穩定性較差,多是短期政策。支持和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是經濟中的常態,將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列入法律,有利于穩定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為小微企業構建穩定的政策環境和預期,也有利于確保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增強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的剛性和穩定性,便于小微企業獲得稅收優惠政策,使得小微企業不因繁雜易變的稅收政策和復雜的申報要求而被迫主動放棄稅收優惠政策。在目前我國稅收立法層級普遍不高的情況下,鑒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已經出臺,可將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實現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穩定性和剛性。
(二)直接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提升企業內源性融資能力和減輕小微企業營運資金壓力
一是提升小微企業流轉稅起征點,實現優惠政策和法律界定的小微企業一致,并改革起征點為免征額。盡管經過多次調整,現有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優惠面依然顯著窄于稅法界定的小微企業范圍。應進一步提升增值稅起征點,按照小規模納稅人劃分的營業額標準作為起征點,將該項政策普及至所有小規模納稅人。完善此項政策,將增值稅起征點改為免征額,切實減輕小微企業稅收負擔,也避免在臨界點出現稅負不公,避免扭曲稅務機關和納稅人的行為。同時減免相應的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文化建設基金等行政性收費。
二是將小微企業在企業所得稅方面享受的應納稅所得額減按50%確定的政策擴展至核定征收的小微企業。目前由于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財務會計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對小微企業稅收征管存在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兩種方式,核定征收企業常常無法享受現行稅法規定的各種優惠政策。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應注意將在查賬征收下實施的應納稅所得額減按50%確定的政策擴展至核定征收的小微企業。
三是對創業期的小微企業自開業之日起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實施“三免兩減半”。初創和新建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資金壓力尤其突出,稅收扶持能有效促進這類企業生存、發展、壯大,應對投資于小微企業的投資額給予稅收抵免,對開辦企業自設立之日起一定時期內所得稅給予免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實施開業前三年免征和第四至五年減半征收的政策。
四是探索實施小微企業有限的單一稅制。借鑒國際經驗,允許對小微企業征收綜合統一稅,按照一定的綜合稅率和應納稅額,征收一種稅,替代需要正常繳納的多種稅,建立小微企業有限的單一稅制。同時給予小微企業有限單一稅制的選擇權,允許其按照現行稅制繳稅,也可以選擇按照簡化的單一稅制繳稅。
(三)通過多種間接稅收優惠政策,減輕小微企業營運資金壓力
一是加大小微企業教育經費和研發支出的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比例。小微企業員工隊伍不穩定,教育培訓經費是其重要支出,也是提升小微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應在現行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基礎上,對小微企業教育經費支出給予更高的扣除比例。研發支出是確保小微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活動,而小微企業是最具市場活力和創新能力的群體,應在現有的企業所得稅研發支出加計扣除的基礎上進一步給予小微企業特殊的研發支出扣除,提升其扣除比例。
二是允許小微企業設立投資準備金并稅前扣除,對小微企業新購固定資產支出給予特別折舊或稅收抵免,允許凈資產損失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允許小微企業設立投資準備金,并按照年銷售收入的6%計提;允許投資準備金在企業所得稅前列支,在投資準備金達到注冊資本的50%以后可以停止計提。新購固定資產是小微企業開業和持續經營的重大支出,也是其資金占用的主要方面,主流市場經濟國家多數對此都給予了特別政策。應對小微企業新購固定資產給予特別折舊,可以允許其在經營的第一年將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0%一次性折舊,或者對其投資額的30%給予稅額抵免。同時,對小微企業發生的凈資產損失,應允許其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三是將現行的部分行業小微企業資產費用化的政策擴展至所有的小微企業。我國對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六行業的小微企業,單價不超過5 000元的固定資產和不超過100萬元的新購研發和生產經營共用的儀器、設備,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可以一次性扣除,超過100萬元的上述設備可縮短折舊年限或加速折舊。以上政策有效減輕了上述六行業小微企業的營運資金壓力,但在稅收征管實際工作中明確劃分企業行業歸屬比較困難,容易導致執法風險。無論是降低稅收執法風險,還是借鑒各國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經驗,將資產費用化扣除作為重要手段,應當將上述政策擴展至覆蓋全部小微企業,這是全面減輕中小微企業運營資金壓力的有效措施。
(四)對小微企業直接投融資給予稅收優惠
對小微企業直接投融資的稅收優惠包括風險投資等直接投資小微企業和對小微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行為給予稅收優惠。
一是對風險投資基金給予稅收優惠。對風險投資基金及其出資人在所得稅層面給予優惠,允許風險投資基金按實際投資額以一定比例抵稅,借鑒國際經驗可以暫定為70%;對出資人從風險投資基金獲取的收入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
二是對個人向小微企業轉讓技術或者以技術入股等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個人技術入股是投資中小企業的重要方式,同時從個人獲取專利或者非專利技術是小微企業獲取技術的重要渠道,為了鼓勵個人向小微企業轉讓技術和技術入股,應允許技術轉讓方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享受更大的扣除標準,對因技術入股取得的股息紅利應給予免征個人所得稅。
三是對小微企業用稅后利潤再投資于生產經營的,允許其以再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抵稅。應鼓勵小微企業稅收利潤再投資于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尤其是投資于創新項目,鼓勵企業發展壯大和升級改造,應允許其按再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抵減應納稅額。
四是對小微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產品給予稅收優惠。對購買小微企業股票、債券獲得的股息、紅利和利息收入,按照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50%繳納個人所得稅;對持有小微企業發行的股票、債券滿5年的投資人,其獲取的股票分紅、債券利息和轉讓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
(五)對小微企業間接融資主體和服務業務給予稅收優惠
目前小微企業融資主要是依靠商業銀行提供的貸款,但小微企業融資的特殊性決定了應以政策性融資體系作為其間接融資的主要來源。在盡量避免稅制碎片化與有效提升針對性和實際效果的前提下,稅收既要支持現有的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更要致力于推進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體系建設。
一是對服務小微企業融資的特定主體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免征相關收入增值稅。對主要為小微企業融資業務服務的城市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小微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小微企業融資中介服務公司、產業扶持資金等主體,企業所得稅減按15%的優惠稅率征收,并對上述主體獲得的貸款利息收入、保費收入、咨詢費收入、投資分紅等免征增值稅。
二是對服務小微企業融資的業務給予稅收優惠。第一,因給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等獲得的各級政府或相關部門注入或者補助的財政資金,作為免稅收入。第二,對向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等服務的資金賬簿、賬冊等免征印花稅。第三,小微企業獲得的貼息收入免稅。第四,對面向小微企業服務的貸款準備金、貸款損失準備等允許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第五,對因向小微企業融資發生的不良貸款,稅務機關應與金融主管部門一同建立不良貸款快速核銷機制,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層面給予快速核銷。第六,商業銀行和社會資本參與上述業務的,享受同等的稅收優惠政策[ 7 ]。
(六)給予政策選擇權并完善稅收征管,確保小微企業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一是豐富小微企業融資稅收優惠的政策類型,給予小微企業一定的稅收政策選擇權,實施更具彈性的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確保小微企業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小企業實施比一般稅率更低的企業所得稅率或更優惠的累積稅率,也可以允許企業選擇定期減免稅;對研發費用支出,既允許加計扣除,也可以選擇現金返還或者稅收限額抵免;對固定資產投資,既可以加速折舊,也可以選擇在正常折舊之外對小企業給予特殊折舊,或者直接限額稅收抵免,或者費用化扣除;對小微企業的投資,既可以實施投資額稅收限額抵免,又可以選擇免除持有期投資收益稅,還可以選擇減免資本處置收益稅等。但小微企業一旦選定適用的稅收政策,在36個月內不得變更。
二是完善稅收征管和納稅服務,促進小微企業更好地享受稅收政策紅利。第一,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經營時限,讓小微企業確實享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帶來的稅收紅利。第二,取消對新發生業務的出口企業經營滿12個月方可退稅的政策,對于新辦企業按照政策規定及時準確計算退稅額并退稅。第三,取消小微企業增值稅預繳稅款制度,通過加強小微企業增值稅發票管理防范可能發生的風險。第四,加強對小微企業的納稅輔導,在稅收征管中提升納稅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廣小微企業稅務代理、稅務援助等服務。第五,探索實施小微企業綜合申報制度,目前分稅種納稅情況下我國企業年均納稅次數為9次,一定程度上對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形成了負擔,可對選擇有效單一稅制的小微企業實施一次性稅收綜合申報,減輕企業負擔。
【參考文獻】
[1] 溫彩霞,岳倩.稅收東風助小微企業破浪前行[J].中國稅務,2015(6):18-20.
[2] 解學智,張志勇.世界稅制現狀與趨勢(2014)[M].第一版.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4:120-156.
[3] 劉文波,董登新,仵霜.中小企業融資國際經驗淺介[J].中國中小企業,2010(3):35-37.
[4] 姬艷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1(11):103-104.
[5] 賈康.財稅如何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和融資[J].金融市場研究,2012(6):71-77.
[6] 歐陽明.找準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政策著力點[N].上海證券報,2015-04-08(A02).
[7] 王偉,魏含.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政策性融資行為的調查與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4):16-19.
【作者簡介】 汪笛晚(1983— ),女,湖北武漢人,江漢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經濟學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① 設備使用年限為5年的,按設備購入價款的10%抵扣當年應納稅款;設備使用年限為3年的,按設備購入價款的6%抵扣當年應納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