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琴++王梅


【摘 要】 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智慧養老戰略的實施,使強化我國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成為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重要內容。基于“互聯網+”行動實施,發展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成為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主要趨勢,如何實現物聯網養老運營的低成本化是發展物聯網養老模式的關鍵,也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于物聯網視角,通過分析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發展的概念及優勢,闡述在經濟新常態下物聯網養老運營成本低的原因,并且根據影響物聯網養老運營成本的因素,進一步提出了實現物聯網運營低成本的創新對策和物聯網視角下構建養老低成本運營模式的優勢,以此促進我國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物聯網技術; 養老機構; 成本; 運營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 F8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6-0134-04
一、引言
當前,中國正迎來老齡化浪潮,養老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約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以上老年人1.43億,約占總人口的10.5%。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近3億。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快、規模大、持續時間長,使得中國養老問題日益嚴重,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養老工作會議上提出:構建智能養老產業發展,將智能養老上升到國家戰略。如何建立物聯網視角下養老低成本運營模式,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需要智能硬件與大數據、云計算相結合的“互聯網+養老”的應用。
二、物聯網下養老運營模式的概念及優勢
物聯網就是通過射頻識別技術以及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以及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將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信息的互換,以此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自動化信息交互和處理的智能網絡。物聯網的網絡構建如表1。物聯網關鍵技術包括:一是RFID技術,該技術的工作原理就是由讀寫器發射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當射頻標簽進入感應磁場后,接受讀寫器發出的射頻信號,進而產生信息;二是傳感技術,傳感器是實現信息互換的關鍵因素,也是信息采集的樞紐。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高齡老人對社會福利和照料需求的要求,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及“智慧型養老產業”發展的環境下,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養老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物聯網養老模式改變了以往的養老模式,實現了對養老服務的智能化管理,符合我國“智慧型養老產業”發展戰略的要求。物聯網養老一方面通過物聯網信息采集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風險處理服務,隨時關注老年人的身體狀況[ 1 ];另一方面物聯網養老模式延伸了人工養老的能力,拓展了養老服務途徑,提高了智能化養老產業的發展。結合實踐,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相比傳統養老運營模式具有以下優勢:
(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養老服務理念
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往往著眼于養老設施建設、養老隊伍的培育與管理等“硬性”環節的投入。隨著物聯網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養老服務又新增了一項“抓手”,那就是依靠信息技術與養老服務相融合,在“軟”環節上做文章,為老年人提供“觸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務,強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首先,傳統的養老模式往往依靠子女的贍養,但是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四二一”家庭結構給養老服務帶來了巨大挑戰,子女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沒有足夠時間陪伴父母。物聯網養老模式通過物聯網技術打造的親情視頻通話、遠程醫療監控等服務,讓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兒女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其次,物聯網養老模式為老年人提供了多樣化的養老模式,避免了傳統的單一養老方式,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依托物聯網技術構建的網絡平臺,老年人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圖書閱讀、醫療健身等活動。最后,物聯網技術強化了對老年人信息的及時監測,有效降低了老年人意外的發生率。
(二)改變了養老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長期以來基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因素,我國養老資源一直存在分配不均的現象。以公立養老機構床位為例,由于缺乏對床位信息的網絡化管理,導致養老資源不能及時反饋,進而影響床位的使用效益,而通過構建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養老機構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床位數量、人員分布以及收費標準進行統一的數據管理,借助網絡平臺可以實現對床位的統一管理,提高了公立養老機構資源的利用率。長期以來公立養老機構由于收費便宜、服務質量高受到社區老年人的歡迎,由此帶來了入住難的問題,而實際入住公立養老機構的人員存在只占床卻不住的現象,因此養老機構可以通過構建物聯網養老管理平臺,將床位信息納入到信息管理中,將某時段閑置的床位轉移給其他老年人,以此提高公立養老資源的市場價值,彌補養老資源短缺的問題。
(三)養老服務手段更加豐富與完善
傳統的養老服務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深入到養老場所開展實地服務,養老服務的手段主要是照顧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等,而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則是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網絡化、智能化以及空間化的養老管理。長期以來我國老年人有“落葉歸根”的戀家思想,他們不愿意到養老機構養老,同時基于我國特殊的養老國情,使得子女沒有富裕時間去全身心照料父母,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的實施實現了居家養老模式的創新,通過構建物聯網監測平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全天24小時的服務。例如老年人通過物聯網呼叫平臺可以定制自己需要的服務,實現了護理人員上門護理服務[ 2 ]。另外,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大大提高了機械智能技術的應用,促進了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老齡化進程加速發展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具體的影響,據有關資料顯示,未來20年我國20到40歲的青年人口數量將減少400萬,“無人養老”將更加嚴峻,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克服人力資源不足的缺陷。在2016年杭州烏鎮召開的“第三次世界互聯網峰會”關于智能機器人的應用為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實例支撐。
三、物聯網下養老運營模式成本分析
雖然從短期看發展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的成本高于傳統養老運營模式,但是從我國養老產業的長期發展規模看,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成本低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一)物聯網養老促進了養老機構的工作效益,降低了成本支出
工作效率是影響企業效益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受護理人員專業能力差以及硬件設施不完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養老機構的工作效益低下,例如養老機構每位護理人員需要護理4到6位老年人,巨大的工作任務使得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消極態度,尤其是需要護理人員做許多重復性的工作,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整合物聯網技術、云技術、GPS定位技術等先進技術,以“建設信息化”“建立老年人信息數據庫”為核心,以“提供緊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關懷、增值服務”為基本服務內容[ 3 ],有效“整合社會服務資源”為服務主體,建立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體,這樣對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積極意義。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帶動企業成本支出的降低,以護理人工費為例,長期以來人工護理費一直是養老機構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通過實施物聯網管理平臺,減少了人工勞動需求量,從而養老機構可以不再使用過多的人力資源,進而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費用。
(二)物聯網養老運營規避運營風險,降低了違規費用支出
眾所周知養老機構的費用支出不僅包括常規的管理費用,而且還包括養老機構的運營違規費用。老年人基于身體和心理變化隨時可能出現身體不適等安全事故,養老機構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就會給機構帶來具體的負面影響(資金賠償、社會聲譽以及客戶流失等)。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依托物聯網管理平臺實現了對老年人的實時監測,這樣可以在第一時間針對老年人作出正確判斷,避免發生安全事故。例如養老機構可以通過傳感設備實時監控身體狀況,并記錄位置信息,形成物聯網,一旦發現健康數據波動或突然摔倒等情況,可在第一時間定位其位置,并由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或社區服務人員第一時間前往提供幫助,這樣大大降低了養老機構的經營風險費用支出。
(三)物聯網養老運營提高了資源價值,促進養老行業的發展
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低成本運營的基礎與前提就是提高養老行業的社會勞動生產力。具體到養老企業而言,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低的關鍵因素在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了資源的市場價值。由于我國養老資源供應不足問題突出,同時資源自身市場價值不高,根據對錦州市某社區日間照料養老中心的調研,該社區的養老中心存在床位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許多老年人長期占據床位,卻不使用床位,或者只在某個時間段使用該床位,嚴重影響了資源效率的發揮,因此通過建立物聯網管理平臺實現了對資源的重新分配,及時有效地實現了資源效益最大化。另外,通過公關服務平臺使養老信息能夠互聯互通,使養老機構、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在統一的平臺上呈現,從而統籌人力、設施等有限的養老資源來提供高效的養老服務[ 4 ]
四、實現物聯網養老低成本運營創新的對策
物聯網下養老成本比傳統養老成本低主要體現在對物聯網技術的合理應用上,結合國外經驗和我國國情設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養老運營模式(見圖1)。
圖1的養老運營模式實現了線上與線下養老內容的融合,物聯網養老機構以市場化為視角,通過“產學研”結合,根據養老市場的發展需求,制定符合市場消費主體的產品,以此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該養老機構依托物聯網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養老服務:首先,基本生活保障由于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依靠傳統的子女養老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養老市場的發展,因此專業養老機構通過與當地家政服務公司合作,為老年人提供24小時家政服務,以此分擔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其次,為滿足社區空巢、獨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通過網上下單,專業機構可以為社區獨居、空巢、困難和失能老人等有需要人群代購日常用品、蔬菜、食品、藥品等。再次,醫療保健機構根據每位老年人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詳細服務方案,老人無需出門,只需要在家使用智能養老服務器或者在小區使用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一體機,護理員便會根據需求實時上門,為老人提供各項護理服務。最后,與物聯網結合的日常生活安全保障服務,如老人在家或外出因遺忘造成煤氣點著撲滅漏氣、水管漏了造成淹水等諸多生活隱患得以及早排除,使得晚年生活維持有序進行[ 5 ]。
通過對物聯網養老運營內容及流程的分析,物聯網技術實現了養老運營的低成本,低成本運營創新的舉措如下:
(一)資產非產權化運作整合
面對中國客觀養老嚴峻的現實,即使是國家層面也沒有足夠資金支撐起全社會的養老,對于產權化運作模式下的資金很難達到大而全的效果,而如果利用專業養老公司的自有養老網站,通過代理、加盟和聯合的方式應用科技公司智慧養老的系統,充實物聯網下最新的老人日常生活安全監測系統,就形成了在區域模式下養老資源的合理化整合,從而極大提高了資產的效用,降低了運營成本,也為社區、街道、區政府、市政府決策提供有用的參考依據。例如江蘇慧明公司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優勢、可穿戴的生命體征數據收集系統、利用企業的人機交互智能應用技術優勢等來滿足老人對健康的需求,幫助老年朋友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數據庫,企業運用公司已經架構完成好的健康數據分析平臺,可幫助老人實現健康預警、遠程體檢、遠程醫療等多項健康保障服務,為我國全民實現遠程醫療或保健奠定基礎,緩解全國各地醫院、養老院掛號難、床位緊張等壓力。企業通過“居家候鳥式養老”的運行管理平臺,可隨時上門對各地居家失能老人或患者進行康復期的護理,在對他們進行康復護理的同時,輕松收集他們的身體檢測數據,為他們的健康安全作出有力保障。通過已經建立的健康數據庫平臺,將收集到的全國老人的體征數據用來分析全國老人不同疾病的高發區,可對全國范圍內的醫院就診提供一手資料。這種大健康數據庫的建立,將為國家醫療管理部門提供一個科學真實的理論依據,為大數據營銷奠定基礎。
實踐證明通過構建基于物聯網養老運營模式無論是對我國的養老機構盈利水平還是對養老服務水平都比傳統的養老模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智慧養老區域化的有效運行機制
實踐證明當前智慧養老機構的運營模式多通過全國或者地方代理的方式推行服務,企業盈利更是通過產品營銷的方式獲得。但是通過利益相關者三方在智慧養老中的權益和利益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它們三者之間存在相互矛盾的博弈,尤其是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與地方政府的聯合性較差,智慧養老健康數據與地方政府數據之間的連接不暢造成資源的浪費。
通過上述分析,提出有效保障智慧養老區域化運行機制的對策:政府鼓勵企業開展“互聯網+養老”金融創新試點,支持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創新孵化器,建設養老服務產業集聚區和示范基地;專業健康養老公司構建一個制度框架,讓價格、利潤、數據、企業家、用戶成為智慧養老市場運行的主體,實現養老數據與醫療數據的實時共享,智慧養老才能在醫養結合上釋放出巨大優勢。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康復護理,一系列的智慧養老服務項目都與醫療密切相關。
(三)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三位一體結合在養老中的應用
智慧養老平臺的構建是我國“互聯網+養老”的具體體現,而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則是實現智慧養老管理平臺的基本要素。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區域性管理,例如慧明養老服務平臺在全國編織成立一個龐大的自助異地居家旅游服務網絡,對諸多剛退休的老人提供異地居住生活或旅游服務,幫助老年人口實現“全國都有自己一個家”的美好愿望;如果能實現物聯網專用WLAN,物聯網則成為監測老年人身體素質以及開展線上服務低成本運營的重要技術,進一步完善了智慧養老日常安全功能體系。養老需要做到“輕資產,重服務”的低成本運營,計算機作為載體的具體操作讓養老智能化成為必須而現實的可能[ 6 ]。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興起,加強物聯網技術的養老服務模式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養老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形式,實現物聯網智慧養老大大降低了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提高了養老服務工作水平,所以在“健康中國”戰略下我國要大力發展物聯網養老服務模式,以此促進我國智慧養老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席恒,任行,翟紹果.智慧養老:以信息化技術創新養老服務[J].老齡科學研究,2014(7):12-14.
[2] 蔣鴻.基于數據融合的智慧養老醫療健康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南京郵電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5:35-30.
[3] 楊靜,張曉,許春秀.物聯網在智慧養老建設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60-62.
[4] 李曉文.需求視角下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策略探究[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5(8):43-46.
[5] 張新生,王劍鋒.中國養老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考:物聯網應用于養老服務[J].經濟研究導刊,2014(8):60-62.
[6] 陳莉,盧芹,喬菁菁.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人口學刊,2016(5):37-40.
【作者簡介】 吳雅琴(1968— ),女,遼寧營口人,渤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王梅(1993— ),女,江蘇鹽城人,渤海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