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娟+張楊瓊


[摘要]目的 探討41例大體積腦轉移瘤行SBRT治療的護理。方法 選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大體積腦轉移瘤行SBRT治療患者4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1例,觀察組2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SBRT治療,觀察組患者在SBRT治療過程當中給予綜合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100.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1.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2.9%;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0%,高于對照組的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大體積腦轉移瘤患者行SBRT治療的過程當中,予以綜合護理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臨床上應當推廣應用。
[關鍵詞]大體積腦轉移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心理護理;皮膚護理;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739.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b)-0195-03
大體積腦轉移瘤是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之一,惡性腫瘤患者當中約有20%出現腦轉移。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死亡患者的轉移率>50%[1]。傳統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激素治療以及化療等,不過治療效果不夠理想。隨著X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SBRT)的應用,大體積腦轉移瘤患者生存時間得到顯著的延長,腫瘤控制效果顯著優于手術治療以及常規放射治療,不過該技術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2]。為確保大體積腦轉移瘤行SBRT的效果,我院在治療過程當中為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大體積腦轉移瘤行SBRT治療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22~58歲,平均(35.1±1.2)歲;其中乳腺癌患者14例,直腸癌患者13例,食道癌患者11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3例。將41例患者分為對照組21例,觀察組20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22~58歲,平均(35.1±1.2)歲;其中乳腺癌患者7例,直腸癌患者6例,食道癌患者6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2例。觀察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2~58歲,平均(35.1±1.2)歲,其中乳腺癌患者7例,直腸癌患者7例,食道癌患者5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腫瘤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SBST治療方法
患者治療前進行KPS評分,放療前防誤吸,放療后脫水,放療中密切檢測患者。兩組患者均予以SBST治療。之前患者需要必須進行碘過敏試驗,模擬定位機并且做好體位標記以及面膜固定[3]。CT定位術后使用3 mm薄層增強掃描并勾畫靶區,確定腫瘤的位置以及集中數目,選擇限光簡后優化治療方案[4]。全腦照射選擇6 mV X線,照射的劑量是15~25 Gy,全腦照射常規進行頭顱左右的放射治療,1.5~2.5 Gy/次,4次/周[5]。
1.2.2護理方法
1.2.2.1對照組 護理人員應當在治療前進行健康宣教,囑患者及其家屬確保放射野皮膚的干燥清潔,禁用堿性洗發液,同時禁止用手搔抓或者使用含金屬的藥物,并需要避免放射野皮膚的暴曬,外出的時候需要打傘或者是戴帽子[6]。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的放射皮膚使用保護劑,從而減輕皮膚反應。如果患者出現皮膚瘙癢,可以使用冰片滑石粉控制癥狀,發生脫發的時候需要保持病床整潔,讓患者以及家屬意識到這屬于放射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治療結束之后頭發能夠重新生長[7]。
1.2.2.2觀察組 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并發癥護理。顱內壓上升護理:護理人員應當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煩躁不安、血壓升高、肢體抽搐、行為異常以及嗜睡等方面的癥狀,密切觀察患者的雙側瞳孔是否等圓以及是否存在對光反射,從而了解患者顱內壓改變狀況[8],一旦發現異常需要及時通知醫生實施針對性的處理,避免患者出現腦疝[9]。護理人員要遵醫囑在每次放射治療前后為患者使用甘露醇以及激素,從而減輕患者的腦水腫癥狀,并且用藥過程當中需要注意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例如消化道出血、水電解質紊亂以及肝功能損害[10]。顱內壓上升的患者需要抬高床頭30°左右,從而加速顱內血液回流,減輕腦水腫癥狀[11]。癲癇護理:如果患者存在癲癇病史,在治療后應留陪侍人,遵醫囑為患者使用抗癲癇的藥物,預防癲癇的發作[12]。床邊需要準備急救藥品,患者癲癇發作之后護理人員要迅速反應,立即讓患者就地平躺后解開衣領,避免強按抽搐肢體,并遵醫囑進行脫水、鎮靜以及吸氧處理[13]。②功能鍛煉:為保持患者的患肢功能狀態良好,需要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如果患者單側肢體無力或者是偏癱、截癱,需要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并指導患者在床上活動健側的肢體[14]。其中上肢需要進行肘關節伸屈3次/d,時間為每次時間為10 min左右,每分鐘10次左右,下肢膝關節需要進行伸屈運動3次/d,每次10 min左右,每分鐘5次左右[15]。護理人員要教會患者的家屬幫助患者按摩肢體,刺激血液循環,防止發生關節攣縮以及肌肉萎縮[16]。根據患者的治療進展,患側的肢體肌張力會慢慢恢復,護理人員就應當指導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康復鍛煉,不過需要循序漸進,以患者不感覺疲勞作為標準[17]。③心理護理:大體積腦轉移瘤患者往往經過多次治療,容易喪失治療信心,同時伴有一定程度的視力下降、頭痛、失語以及偏癱等癥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18]。該病患者容易出現焦慮以及恐懼心理。護理人員應當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減少對患者的刺激。同時要鼓勵患者的家屬多陪伴,給其以更多的社會支持。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當主動同患者溝通交流,鼓勵其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并耐心傾聽其訴說,指導其調整心態,正確面對疾病并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工作。護理人員還應當幫助經濟困難的患者申請醫院的貧困救助基金,從而讓患者得到安慰。
1.3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WHO腫瘤變化標準制定,患者于末次治療后第4周CT復查,其中CR為完全緩解,PR為部分緩解以及縮小>50%,SD是病變縮小<50%或者增大<25%,PD為病變增大>25%或者出現新病灶[19],治療有效率=(CR+PR+SD)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3討論
大體積腦轉移瘤可以說是癌癥晚期以及病情嚴重的一個典型標志,患者因為生理痛苦和精神重負,導致生活質量比較差,甚至喪失生活信心,即使進行積極的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然比較短。SRST是近年來臨床上新型的放療技術,放射物理療法優勢在于局限性高劑量精確照射,其中射線劑量在患者的非靶體組織當中陡降,有著高精確度重復性的頭顱固定。該技術的放射生物學優勢體現在分次照射能夠減少對患者顱神經以及腦組織的放射性損傷,能夠治療大體積病變,安全治療關鍵位置例如腦干、視神經、視交叉以及視網膜位置的的病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應用該技術治療的患者,一方面需要在治療過程當中做好護理干預工作,另一方面在出院之后也需要做好心理護理,這樣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并且改善他們的生存質量。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的家屬密切觀察病情改變狀況,繼續保護患者的照射野皮膚,觀察局部病情以及全身反應的消退狀況,熟悉照射之后患者全身以及局部皮膚可能發生的放射反應。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定期進行電話隨訪,提醒患者定期復查。
綜上所述,大體積腦轉移瘤患者行SBRT治療的過程當中,予以綜合護理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臨床上應當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青蘭,齊樹倫,唐飛.惡性顱內腫瘤病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18(2):5-6.
[2]付尚志,李萬平,吳雷.腦轉移瘤68例放射治療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5,39(1):114-116.
[3]胡婷婷,陳嘉莉,許章英.護理干預對癌性疲乏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6):509-510.
[4]謝立民.腦轉移瘤6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62-64.
[5]王景華,海寶琴.食管癌患者三維適形放療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5,20(5):359.
[6]魏來,胡德勝,宋啟斌,等.23例腦惡性膠質細胞瘤術后殘留病灶三維適形放射治療[J].中國腫瘤,2006,15(12):867-869.
[7]梁建博,龔海英,張遠遠.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腦瘤的護理干預[J].臨床護理雜志,2010,9(3):37-38.
[8]王希龍.同步放化療治療多發腦轉移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5):80-81.
[9]何沽.羥基喜樹堿聯合放療治療老年頜面鱗癌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9,24(14):47-48.
[10]王珩.50例腦轉移瘤病人放射治療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15-16.
[11]李樹玲,馬守翠,催維英,等.Ⅲ度放射性皮膚損傷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6):16-l7.
[12]杜英,馬燕,初鐵軼.腦膠質瘤術后局部化療的護理11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9):38.
[13]周啟臻,徐振梅.肺癌腦轉移16例手術治療與臨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21(9):1438-1439.
[14]黃傳平,劉小紅,鄭耕宇,等.50例腦轉移瘤全腦照射加內放射治療[J].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2001,24(1):58-59.
[15]吳冠青,徐嘉彰.我國癌癥病人的疼痛和生活質量的初步調查[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1995,1(2):66-75.
[16]鄭玉玲,陳美琳,楊滿紅.3例腦轉移瘤患者放療期間癲癇發作的搶救及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3):97-98.
[17]張少群,范淑群.顱內生殖細胞瘤全中樞放療病人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8):39-40.
[18]郭冬秀.做好疼痛患者的護理,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質量[J].井岡山醫藥學校,2014,9(2):69-70.
[19]田素霞.癌癥疼痛的評估探制和護理進展[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2,14(1):89.
(收稿日期:2016-11-29 本文編輯:顧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