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軻 高秀娟 曹章婷
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心血管危重患者出入量記錄中對準確率的影響效果。方法 擇取2014年12月8日~2015年1月4日在我院干部綜合一區住院需要記錄24 h 出入量的98例心血管危重患者為觀察組,累計記錄頻次610例次,在本組患者臨床治療中實施品管圈活動,明確管理主體,建立相關組織體系,編制管理及活動規劃,跟蹤收集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資料,評估品管圈活動應用效果;選擇2014年8月25日~2014年9月21日我院干部綜合一區住院需要記錄 24 h 出入量的98例心血管高危患者為對照組,評價兩組患者出入量記錄的準確性。結果 觀察組患者24 h出入量記錄的準確率為84.10%(513/61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89%(408/6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4,P<0.01)。結論 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心血管危重患者24h 出入量記錄中,可明顯提高記錄的準確性,為臨床醫生救治方案提供準確的客觀依據,促進患者及早康復。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心血管疾病;出入量
液體排出量、出入量記錄與計算是基礎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1],具有較強科學性。但是,因出入量包括的項目具有多樣性,并且護理人員監測心血管危重病患者出入量時常出現過少或過多的現象,而液體排出量、出入量記錄一旦出現偏差或失真將直接影響藥物用量和臨床治療方案,造成治療措施有誤,對患者臨床治療極為不利,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等嚴重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現針對2014年8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需記錄24 h 出入量的196例心血管危重患者,對比分析品管圈活動開展前、后對出入量記錄準確性的影響,以其為臨床醫生救治方案提供準確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96例住院患者均為心血管疾病需記錄24 h出入量的危重患者,2014年12月8日~2015年1月4日98例為觀察組,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齡52~88歲,平均年齡(67.45±5.98)歲;2014年8月25日~2014年9月21日98例心血管危重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齡范圍50~89歲,平均年齡(68.37±7.0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小組成員6名,平均年齡25歲。文化程度:本科3人,大專3人。職稱結構:副主任護師1人,護師2人,護士3人。設護士長擔任輔導員,所有成員掌握品管圈活動原則與方法。
1.2.2選題 通過頭腦風暴法提出多個可行性主題,再進行圈能力、可行性、迫切性、重要性等評分對比、討論分析,選定“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24 h出入量記錄的準確率”為活動主題。液體量過少或過多,均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進行心臟手術治療患者的圍手術期中,出入液量準確記錄是醫生評估患者病情,處理病情的重要參考。
1.2.3具體步驟
1.2.3.1現況調查 對照組遵醫囑需要記錄24 h 出入量的心血管危重患者,責任護士應每天記錄每例患者4次,監測時間依次為7AM、11:30AM、5:30PM、0AM,責任護士累計610例次,記錄準確率為66.89%(408/610)。觀察組開展品管圈活動后,責任護士每天記錄4次,記錄時間與對照組相一致。責任護士記錄頻次累計610例次,記錄準確率為84.1%(513/610)。
1.2.3.2要因分析 運用柏拉圖排列獲得主次項目,結果發現主要原因是定量不準、宣教不到位。參考帕累托 80/20 法則,一般重要因素只占小部分,不重要因素則占大部分。所以只要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小部分因素,便可控制全局,認為這兩種情況可作為品管圈活動的改善重點。
1.2.3.3目標值設定 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在選擇主體過程中,對圈能力評分為3.72,圈能力占68%(總分為5分),所以50.5%-(50.5%×81.68%×68%)=22.5(次),品管圈活動目標:出入量記錄不準確率減少到22.5(次)。
1.2.3.4解析 按照魚骨圖進行要因論證,然后確定下面三個主要因素:①患者自身不夠重視,不測量;包括未掌握測量方法、記不清測量結果、遺忘、更換陪護而未交接班、個人文化程度差異、疾病原因而不能測量。②護理人員估算標準不一致;出入量記錄流程不完善、記錄方法不一致。③測量工具:測量工具不準確、量杯不清潔、光線不足影響觀察測量結果。
1.2.3.5對策制定與實施 對上述導致出入量計算偏差明顯的原因,品管圈活動小組迅速制定對策,并推進實施。
①加強教育: 明確出入量重要作用,采用組內討論方式,與醫生溝通制定個體化健康教育方案,在常規健康教育活動上進行針對性出入量相關健康教育活動。責任護士編制好宣傳資料,將出入量記錄單作成示意圖,明確標出各個指標、項目填寫要求,在健康教育活動中向患者展示。活動中,由責任護士就本院出入量記錄單講解,為患者或家屬準備紙板、紙張和筆,便于記錄,責任護士每天對每例患者出入量記錄時,均記錄于此單上,同時標注準確時間點,如存在輸液的量需及時記錄,責任護士應仔細檢查記錄情況,做好標注和說明,避免漏檢、漏記,對于出現異常表現的患者,應用醒目顏色標注在具體時間點位置,提醒醫護人員注意,對實習護生或輪轉護理人員也起到一定指導作用。患者自身無法完成記錄者,應培訓1~2名家屬代為記錄,禁止過多家屬記錄,防止重復記錄。同時,對不識字或者因身體原因不能自行記錄出入量的患者,且陪護人員也不能完成時,可由責任護士代勞。②專業化規劃護理措施: 為保證每日食物中含水量計算準確,應要求責任護士按照食物含水量標準表格,逐一計算每項食物含量,并計算總和,并準備好稱量工具等。為方便患者及家屬查看,應在病房內張貼食物中含水量標準記錄表,教患者和家屬換算方法。對部分愛出汗的患者,或是由于天氣原因使機體新陳代謝旺盛,責任護士記錄出入量時,均應該考慮在內[2]。要求每位責任護士仔細學習,并了解食物含水量,掌握患者病情、病種,對插管治療的患者,應分別于每個管道上標注名稱,以便準確記錄出入量,為臨床提供準確科學的信息。③檢查測量工具: 檢查出入量統計用品是否正常,及時更換或維修各類用品。例如,發現病房內燈光昏暗,影響出入量液面讀數,就需更換燈泡,保證病房光線符合護理工作需求[3]。為患者準備帶刻度餐具,直接明確攝入量,統一使用。衛生間內放置量杯,方便患者測量尿量,用后做好消毒清理工作。
1.3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6.0軟件包處理數據,計數數據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24 h 出入量記錄的準確率為84.10%(513/610)明顯高于對照組66.89%(408/6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4,P<0.01),見表1。
3 討論
心血管危重患者記錄出入量非常重要,但大部分患者對其重視程度不夠,而護理人員本身工作繁忙對患者不嚴謹態度,故導致出入量記錄存在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而數據失真也是重要的護理風險因素[4]。在繁忙醫療活動中,患者及家屬需接受各種信息,并配合治療,因而較容易忘記某些要求,漏記出入量;同時,出入量記錄受患者認知能力影響較大,如認知能力較好、具備一定學歷的患者可以規范、嚴格配合記錄出入量,而認知能力較差,學歷水平較低者可能難以完成記錄配合。液體出入量是危重患者治療的參考資料,只有真實數據才能客觀體現患者病情,醫護人員才能做出正確判斷,而一旦記錄有誤,將可能導致誤診等嚴重后果。例如,若心衰、肺心病患者需控制飲水量,以減輕心臟負荷,而出入量記錄不正確導致護理人員下達錯誤飲水要求,將可能導致原本就患有疾病的心臟承受更大負擔。
對于心血管危重患者,出入量記錄是評估病情、開展治療活動的基礎數據,只有準確的數據才能正確調整治療方案,促進患者康復,同時也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5]。總結計算不正確、未估算隱性失水、護理人員未記錄輸入液體量、漏記、入量估算不準以及其他等因素是造成出入量記錄不準確的重要原因[6]。品管圈活動屬于高效質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具有科學性,通過指導護理人員應用各種改善技術、結合專業知識培訓,可指導臨床醫療活動趨于規范化,在有效管理中執行,根源上避免各類風險因素。事實上,品管圈活動使醫療活動更精確、嚴格,尤其是處理精細化工作時,其實用性更好,而圈員的品質管理、團隊凝聚力、溝通協調、自信心、責任心、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積極性等均有明顯提高。本次研究結果也表明上述觀點,觀察組患者24 h 出入量記錄的準確率為84.10%明顯高于對照組66.89%。由此說明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心血管危重患者24 h 出入量記錄中,可明顯提高記錄準確性,為救治方案提供準確的客觀依據,促進患者康復,臨床中具有重要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光娣,陳軍軍,田永明.品管圈管理在提高 ICU 護士抬高床頭依從性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1):3814-3815.
[2]顏菲,趙靜燕.品管圈活動在提高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的應用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14(23):472-473.
[3]周愛霞,楊春玲,侯巖芳,等.心內科開展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責任制護理落實率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22(33):133-134.
[4]葉晶,方晉,郁莉芬.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心內科住院患者護理標識錯誤率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21(32):347-348.
[5]陳莉萍,張朝霞,王丹丹.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23(12):375-376.
[6]楊荊遠,朱高峰,楊維梅,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內瘺閉塞發生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5,13(3):735-736.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