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堯堯
摘 要: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音樂的歷程己走進當代。縱觀中國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建國初期的17年與20世紀前50年相比,我國的聲樂教育事業,在時間與空間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解放前聲樂教育事業十分落后的狀況到解放后聲樂事業大規模、整體性的迅速發展,中國的聲樂教育事業正以更專業化、規范化、體系化的趨勢向前邁進。
關鍵詞: 建國后;八十年代;聲樂教育;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5-0233-01
建國之初,發展高等教育,培養高級知識人才,是新中國建設初期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專業音樂教育領域中,更是陷入發展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的困境,成為新中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興辦新型院校,建設師資隊伍,選用教學方法,編訂教材,設置課程,都是在當時新中國聲樂教育者致力解決的問題。另外,當時教學以外的政治運動比較繁雜,致使教學秩序不夠穩定。為了擺脫了外界因素的干擾,開始考慮如何在專業聲樂的教育上,怎樣建立只適合聲樂本身的一種純粹專業化的音樂院校,建立一種服務社會大眾的音樂機構。
一、教育內容及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開始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人民政府采取“維持現狀,逐步改造”的辦法,首先接辦了國民黨遺留下來的所有各級公立學校。1951年10月政務院公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1952年開始,政府逐步將全國私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改為公立。政務院公布的新學制規定:高等教育—大學、專門學院修業年限為3至5年。??茖W校修業年限為2至3年。大學和專門學院附設的研究部,修業年限為2年以上;除高等教育外,新學制還規定了幼兒教育、初等、中等教育。這一學制是建國以來正式頒布施行的學制。它是在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政策基礎上,特別是老解放區教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的。
1952年7月,教育部、文化部制定頒發《關于整頓和改革全國藝術教育的決定(草案)》草案規定,中央及上海院的任務主要是培養作曲、演唱、演奏的專門人才;設作曲、聲樂、管弦、鍵盤四個系,以作曲、聲樂系為重點,中央院應負責培養藝術專科學校的教師。將一部分藝術學校及大學中的藝術系加以調整、合并、改建成7所藝術專科學校。其任務是培養音樂、美術創作人才及中等學校為音樂、美術師資。分布如下:東北設沈陽,西北設西安,華東設上海,中南設武漢,廣州,西南設重慶,成都。各地師范院校及教育學院中的藝術系科仍予保留并應加強。
1962年7月,教育部又頒發試行《關于高等師范學校的規定(草案)》對全國高等師范學校辦學的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作了統一規定。師范教育得到了重視,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毫無疑問,由于教育部、文化部對各類音樂院校的重視,帶動了國家范圍內各類音樂院校整體性的發展與建設,繼而帶動了聲樂教育事業的整體性攀升,這在建國前是無法達到的。當然在這時期,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在聲樂事業方面依然十分落后,但這些音樂院校的建設,確實為后來聲樂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機構及師資隊伍
從建國初至文革前,或重組或新建了大批的音樂院校,為這時期特別是文革后聲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們是河北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上海音樂學院、湖北省教育學院藝術科、中央音樂學院、山東師范學院藝術體育系、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東北音樂??茖W校、西北藝術??茖W校、西南音樂??茖W校、河北音樂學院、廣州音樂??茖W校、解放軍藝術學院。眾所周知,我們的聲樂師資隊伍在解放前雖然由三部分組成,但是其中的“主力軍”還是海外學成歸來的留學生和外籍聲樂教師,并且外籍聲樂教師對剛剛起步的聲樂教育事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聲樂教師在當時的力量還較薄弱。
建國后,這一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師資隊伍的構成仍是三部分,但他們所起的作用卻完全不同了。這時,“主力軍”的重任己經落到了由我們自己培養的聲樂教師隊伍的身上,我們己經擁有了一支較強大的、自己的聲樂師資隊伍,這無疑是聲樂事業蓬勃發展的另一顯著標志。另外,由于五十年代中期國內外的政治形勢發生各種變化,使我國建設長期處于復雜的局面,尤其和蘇聯的關系日益惡化。這是和一起不同的局面。我國和蘇聯國家是具有悠久文化的大國。兩國的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今天的東北地區都還有一些俄羅斯移民。他們主要定居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區域。從清朝開始滿漢兩族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交流,在此期間,兩國音樂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一直不斷,兩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在幾百年的漫長時期里,相互碰撞、相互纏繞、相互吸收,目前這種融合已經成為了一種穩定的現象。正呈現出不斷向前深化的態勢。在研究這種交流現象的特點中,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這兩種音樂文化交流的更為長久的意義。自從五十年代,兩國關系惡化后,情形自然不同,但是聘請的蘇聯專家從來到撤走,對我國音樂教育工作影響很大。因為最初音樂教育師資力量的建立,是以蘇聯專家為主要力量的,以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論,聘請專家到學院任教是提高師資力量的最快途徑。
參考文獻:
[1]張亞麗.清末民初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之得失[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4).
[2]馬達.20 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