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沒有根本改變,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且這種差距還在不斷加大。鑒于此,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機制不僅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是全中國亟待思索和解決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少數民族;產業;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 凱里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等教育與民族地區經濟互動發展的策略研究。
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在的問題
1.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數民族地區人均GDP、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儲蓄、人均消費、人均收入等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交通和通訊上。通訊線路少,質量低,整體通訊能力嚴重不足,通訊基礎設施亟需改善。
3.產業層次低,比較效益差。少數民族地區是全國主要的農業經濟區域,而農業是效益偏低的產業。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少數民族地區采掘工業和原料工業等資源型重工業所占比重較高,投資效益較差。
4.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市場化意識比較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非國有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這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之所以難以實現高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
胡錦濤總書記在闡述提高我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問題時指出:“我們正面臨著并將長期面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貧困問題,特別是不少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正是這種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沒有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和諧,不盡快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溫飽,就談不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通過扶貧開發,緩解和消除貧困,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無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一)要狠抓經濟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物質保證
一是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是確保工作持續性的重要保證,是經濟發展能否有效推進的重要基礎。要以扶貧開發和經濟發展為中心,項目落實為重點,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實現脫貧和促進社會發展為目標,擬定“突破一類村,帶動二類村,拉動三類村”的工作思路,為總體工作提供指導性綱要,為快速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促進群眾增收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推進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建立經濟發展資金運作長效機制,推動各項產業發展。一方面積極探索死錢變活錢的使用機制,采取借種還種(還錢)、借物還物、借畜還畜或借母還犢的方式,將收回的種、物、畜繼續用于有償發放給其他貧困戶,將死錢用活,滾動發展,擴大扶持面。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小錢融大的機制,將財政扶貧資金與信貸資金融通使用,用扶貧資金幫助有飼養能力的農村貸款養殖戶貼息貼保,使小錢變大錢,擴大畜牧養殖業規模。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過程中,必須把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放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水、電、路、房和基本農田建設,為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脫貧致富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要轉變執政理念,充分發揚民主,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證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解決執政理念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在提高執政能力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提高執政能力,首要問題是抓發展,只要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盡快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就可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干。二是突出黨建,發揚民主,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帶頭效能。要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充分調動班子成員的積極性,并選派能力強的鄉干部下村掛任支部書記,確保村級班子的活力與穩定,使扶貧開發工作得到有力支撐。
(三)要狠抓教育、環境,提高人口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人員和環境保證
一是加強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整體素質。通過派遣和邀請技術人員深入貧困村組現場指導生產、召開培訓會等多種形式,提高群眾科學種養殖水平,轉變生產觀念。加強扶志,扶志與治愚相結合,針對貧困群眾信心不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安于現狀,胸無遠慮,精神消沉,缺乏拼搏爭先意識等思想狀況,大力推進“文化科技下鄉”活動,廣泛宣傳科學文化知識、經濟信息,用健康文明、積極進取的文化活動,引導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振奮精神、增強自我爭先發展的緊迫感,開拓進取、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二是治理人居環境,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要按照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的要求,大力推進生態家園建設,開展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努力實現生態文明村經濟結構好、人居環境好、道德風尚好、生活方式健康的目標,大力建設富裕、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村寨綠化、道路硬化、庭院凈化”為切入點,在少數民族各自然村寨開展文明村寨建設,引導村民向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發展。三是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觀念落后,長久以來,形成多生多養的情況。所以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力度,是解決貧困地區盡快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要把提高計劃生育率、降低多孩率、控制人口增長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加大計劃生育政策宣傳力度,轉變貧困群眾生育觀念,同時強化“三結合”幫扶和“村為主”工作,大力開展育齡婦女婦科病普查防治和出生缺陷干預等計生優質服務,促進優生優育。從而徹底改變“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落后觀念,扭轉人口增長快于經濟增長的局面,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總之,在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能否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搞好扶貧開發和經濟發展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隨著此項工作的深入推進,各種新問題、新情況必然出現,因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及時發現和研究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不斷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少數民族地區逐步脫貧奔小康,從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烏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經濟及其變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伍琪凱夢 催亞虹: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李紅梅;非正式制度約束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J];湖北社會科學;2008.02.
[4]奐平清;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J];甘肅社會科學;2007.06.
[5]林桂英;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原因與對策[J];北方經貿;2007.11.
作者簡介:陸榮清( 1962 ) , 男 (苗族) , 貴州 凱里市人, 凱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