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3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穩定年應有助于投資者今年被視為中國的穩定年,尤其是中共十九大將召開。這與去年中國在這段時間引發的躁動評論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兜售末日論者前所未有地上躥下跳,稱中國經濟和貨幣將分崩離析。
其實,去年所謂中國經濟需求疲軟的觀點大都源自大宗商品疲軟,價格下跌被視為需求不振。但那主要是供給過剩所致,隨后的調整令價格迅速上揚。實際上,中國目前經濟增速和通脹數據與去年并無實質性區別,但去年大家都在說通縮,今年都在大談通貨再膨脹。
鑒于去年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中國收緊供給端有關,如今人們在密切關注中國對鋼鐵和煤炭等關鍵行業的進一步改革。畢竟,盡管中國經濟平均增速或許是6.5%,但一半經濟是以12%的速度增長的,另一半壓根兒沒增長。
此外,雖然有關部門談論進一步穩定人民幣的自由化,但現實是中國在繼續推進緩慢但穩健的改革進程。隨著中國呈現出穩定運行跡象,如今全球經濟大環境亦被視為相對良好:經濟協調增長、輕微通脹且經濟信心普遍回升。
盡管市場(分析師)在去年的這個時候誤讀中國經濟和大宗商品,但他們還忽視了有關政治而非經濟的真正變化,因此他們目前正緊盯政治。美國務卿正在亞洲訪問,美方已邀請習近平主席下月訪美。對中國來說,這是與美新政府發展關系的開始,亞洲投資者正拭目以待。▲
(作者馬克·汀克,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