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
摘要:經過長時期的建設,上海市松江地區農田排澇設施體系相對完善,但建管并舉的平衡點總是難以掌握,導致農田排澇設施的使用效率不高。論文在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松江地區圩內排澇泵閘管理和養護經驗提出相關建議,為農田排澇設施管理提供一定科學依據。
關鍵詞:圩區泵閘,農田排澇;運行管理
1 前言:松江區位于上海市西部,約有39.9萬畝處于地勢低洼地帶,在汛期極其容易受到洪澇災害威脅。近年來松江地區大力發展農田水利項目,通過泵閘設施建設[2]和西部地區防洪配套工程等,全區共建圩區94個,控制面積79.87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88.06%,農村圩區排澇模數達到到1.87m 3 / ( s · km 2 )[1]。據統計,共有排澇泵站591座,水閘647座,大部分圩區除澇能力已接近“20年一遇”標準。為進一步改進圩區泵閘設施整體風貌,提升泵閘運行管理水平,通過過硬的管理手段使全區泵閘能夠達到硬件達標、管理規范、環境優美的要求,本文在實地調研基礎上,簡單介紹松江區現有泵閘運行管理模式,并就其現狀提出泵閘養護管理建議。
2 泵閘運行現狀調查及存在問題
2.1 農田排澇設施建設情況。上海松江區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建設圩區,進入七十年代后,青浦、金山和松江三個地勢較低的地區有了重點建設的排澇泵站,之后隨著上海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市政府不斷地擴大對排澇泵站的建設,陸續地建設了一批,排澇泵站和水閘相結合的水利項目,進入到十二五規劃之后,本市的農田排澇設施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建設過程,許多泵閘設施得到翻建。但隨著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從2015年起松江區開始創建標準化泵閘,具體目標為:2015年,創建重點為各街鎮的集鎮區及周邊區域泵閘,數量不低于本轄區泵閘總數的1/3;2016年,創建重點為各街鎮除澇重點區域及重點道路沿線區域泵閘,累計數量不低于本轄區泵閘總數的2/3;2017年,創建重點為剩余泵閘,最終實現全區農村圩區泵閘的標準化創建工作。
2.2 泵站設施的管理模式。早期,松江區按照圩區管理組的模式進行管理。圩區管理組是由各街鎮政府組建,配合水務部門負責開展圩區泵閘排澇設施管理,設備維修、養護等方面工作的鎮級管理單位,最早成立于80年代初,于新浜鎮最先試點,隨后各鄉鎮陸續建立。近年,結合“萬人就業”等再就業項目,與河道保潔管理進行人員重新整合,使圩區管理組的泵閘管理模式在我區達到了全覆蓋、全推廣。
目前,大部分的街鎮開展了市場化與圩區組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由圩區管理組人員負責機泵搶修,而泵閘主體建筑、日常維修保養、綠化養護等工作專業性較強,現主要以市場化養護為主,由街鎮人民政府通過招投標,確定具有養護管理經驗、具備養護經營執照的單位進行養護管理。
2.3 泵型與閘門型。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整理與現場調查,上海市松江區圩區內排澇泵站主要的泵型有以下:軸流泵、潛水泵以及其他類型的泵型,其中軸流泵占了所有泵型的89%左右;閘門按照啟閉的方式也可以分為液壓人字門、直升門、橫拉門等,其中直升門占了96%左右。
2.4 存在主要問題。由于各個鎮、圩區的條件不同,管理方式及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松江區圩區內水利設施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街鎮經濟條件存在差距,開展標準化管理,需要對原有泵閘設施進行完善和改造,經濟壓力較大(2)員工素質和技術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新標準要求比較高,管理與養護的標準難以完全統一;(3)圩區覆蓋面廣,排澇設施地理位置分散,不利于管理;(4)少部分建設年代久遠的一批泵閘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抗洪標準的需求,隨著時間推移,損壞嚴重,需要重新建設或翻新改造。
3 泵閘養護管理的建議
3.1制度建設的意見。(1)從資金使用、日常養護、綠化養護、大修項目、應急維修等幾方面入手,建立統一臺賬。(2)制定管理工作考核制度、考核實施細則等文件,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實現到每一個個體的責任落實,獎勵與懲罰并重。(3)組織街鎮技術人員參加關于泵閘設施運行管理的學習培訓,邀請專家講解圩區泵閘設施管理與養護方法和經驗,減少技術層面的差距。 (4)建立圩區泵閘管理制度、圩區泵閘操作規程、圩區泵閘管護標準、泵閘人員崗位責任制度,與設施基本情況、圩區概況(平面位置圖)等標牌統一懸掛于管理房內。
3.2 設施養護和維修工作的側重點。農田排澇泵閘養護工作是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養護可以減少維修次數,確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延長設施使用壽命,因此在圩區泵閘管理中應該體現“養重于修”的管理理念。為了體現“養重于修”的理念,應該重點做到以下:(1)圩區泵閘閘站外觀相對統一,泵閘設施房屋內外整潔,門窗完好,工作橋欄桿無變形、損壞,房屋內外無雜物堆積。(2)水泵機組定期維修保養,表面清潔。用電區張貼安全警示標志。水閘閘門定期油漆,閘門表面無銹蝕、破損。(3)泵閘閘區內及上下游水域無垃圾、雜物,管理區內及進閘區的道路整潔、完好,排水通暢,閘區內綠化布置合理,無缺綠、倒伏、病蟲害。(4)動力柜、啟閉機操作箱、檢修電源箱等應定期清潔,保持箱內整潔,各儀表盤顯示清晰、讀數準確。電路內外線布置合理,無安全隱患,架空線路與樹木之間的凈空距離應符合規定要求。
3.3 設施管理做法。(1)泵閘閘站劃定管理區域,區域邊界安裝綠籬或柵欄。閘站內設備區、管理區及生活區兼顧安全與方便,管理區與生活區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與生活設施。(2)泵閘管理房外墻統一安裝標識銘牌,包括設施名稱及建成年份等內容。在圍墻或圍欄外醒目位置公示設施管理單位、責任人及聯系方式。制作格式統一的安全標識牌,并在醒目位置進行警示。(3)建立健全設施管理人員信息聯系網絡,將管理人員納入防汛信息發布系統,實現防汛信息及時共享。設施管理房安裝防盜門窗,做好防盜安全技防措施。
結論:隨著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田排澇設施養護管理工作將更加完善,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養護管理模式和機制,運用規范化的管理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是促進農田排澇設施標準化管理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瑜, 劉驊, 曹衛峰. 松江區圩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管養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水利, 2008(3):44-45.
[2] 李念斌, 黃蒙. 上海市農田排澇設施維修養護規程的研究與編制[J].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15(12):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