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在于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特大城市仍處于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市屬高校整體辦學水平有待提升,亟待進一步融入國家各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離國際一流、國內一流均有相當距離。武漢市屬高校要實現轉型發展,一是要對轉型發展的合理內涵進行廣義闡釋,以“親產業、親行業、親企業”為本質內涵,以創業型大學建設為導向,彰顯辦學的地方性;二是要對轉型發展的政策扶持實現政府引導,市政府應落實“出資人”與舉辦者角色,引導市屬高校明確定位,推進分類規劃與管理,繼續支持、扶持市屬高校轉型發展;三是要對轉型發展的基本路徑實施制度設計,市屬高校要以“親產業”為服務方向,著力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創新與所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對接所在城市產業創新。
[關鍵詞] 武漢市;創新驅動;區域高等教育;轉型發展;創新創業;“雙一流”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2-0101-11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重大戰略,有力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分類發展與差異發展。市屬高校是由城市政府舉辦、管轄并提供辦學經費的高等學校[1] 136。市屬高校與其他類型公辦高校的區別在于其舉辦者是“三級辦學、兩級管理”中的市級人民政府,體現在各類教育統計數據與“高等學校名單”中就是“主管部門”為“市人民政府”。市屬高校作為我國地方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但在國家實施各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進程中,市屬高校改革與發展明顯滯后,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本文擬結合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聯席會議機制聯系的16所市屬本科院校及武漢市屬高校進行分析。
一、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
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在于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特大城市的武漢仍然處于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種戰略機遇期表現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就是“武漢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承擔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創新型城市試點任務,必須也完全能夠更好認識、適應新常態,率先實現轉型發展、中高端發展”;表現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就是“武漢市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在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促進中部崛起、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承擔國家重要使命,必須也完全能夠加快高端要素聚集、提升輻射帶動功能,在推動形成區域協同發展增長極中發揮更大作用”。[2]同時,武漢市面臨著經濟發展要加快從投資和要素驅動向創新型驅動轉型,亟待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一系列緊迫任務。為此,武漢市明確提出“大力提升市屬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任務[2]。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之一,就是武漢市一直承擔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試點任務。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把創新驅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以此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3] 153。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武漢等8個區域成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實驗區,擔負起先行先試的重任。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的戰略部署,武漢市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就是建成以“高新技術創造中心、新興產業生成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創新文化培育中心”為主要特征的國家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產業創新中心[4]。在此過程中,武漢市屬高校如何實現大學的教學創新與產業對接,開展卓有成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是市屬高校面臨的突出問題。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之二,就是在高等教育領域進一步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下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目前湖北省與武漢市均已啟動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工作進程。這一重大戰略落實到武漢地區高等教育領域,就具體體現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加快推進大學之城建設。就一流學科建設而言,根據相關文件精神[5],湖北省的一流學科建設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次:一是世界一流學科,即以ESI前100位、前1%為近期建設目標;二是國家一流學科,即國內一流水平,實踐中多年沿襲的指標為國家重點學科數量及其排名;三是湖北省一流學科,即以湖北省省級重點學科、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湖北省高校特色學科等為依據。筆者認為,市屬高校在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中大有可為。
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武漢市屬高校要在轉型發展中大力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對接武漢市三大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在此過程中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雖然在漢高校與科研院所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豐富,但毋庸諱言的是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在漢高校科技發展與武漢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不夠。為此,我們需要探索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圍繞武漢市三大新興產業的創新建立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基于此,武漢市屬高校在抓住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的同時,必須圍繞武漢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這一重大戰略目標,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將“雙一流”建設與武漢市產業創新對接,體現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各個環節,在創新工作機制過程中探索建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二、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國的市屬高校,屬于日常所稱“地方高校”組成部分。在市屬高校中,由我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作為舉辦者設立的綜合性本科大學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這些大學建在副省級中心城市,學校行政隸屬于副省級城市人民政府,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貼近副省級城市發展實際,主要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2010年成立的全國十五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聯席會議機制是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之間按照平等、自愿原則組成的議事平臺,研究探討辦學中遇到的理論、實踐問題以及尋求同類大學快速發展規律,開創了國內各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之間建立持續合作機制的先河[6] 292。目前,該機制聯系的高校有16所,每年召開一次“全國十五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聯席會議”。“十二五”時期,十五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在當地省市黨委、政府以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下,認真落實發展目標,銳意改革創新,堅持內涵發展,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在辦學規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為“十三五”的布局、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當前市屬高校轉型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第一,市屬高校整體辦學水平有待提升。以“全國十五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聯席會議”聯系16所市屬高校為例,在《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咨詢報告2016-2017》[7]中,寧波大學在全國重點高校中排名第89位,其他學校均排在“全國一般院校(共計662所)”中,基本排序如下:深圳大學(19,指排名,下同),青島大學(20),廣州大學(28),濟南大學(47),杭州師范大學(97),大連大學(149),沈陽大學(247),江漢大學(260),長春大學(313),廈門理工學院(340),金陵科技學院(423),成都學院(438),哈爾濱學院(468),西安文理學院(534),武漢商學院(639)。可見,這些市屬高校總體辦學水平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可喜的是,這些市屬高校均已認識到這一點,在各自“十三五”規劃中均表示要提升綜合實力與辦學整體水平。例如深圳大學表示要通過5-10年的建設,使該校綜合實力進入全國高校前50位,全國地方高校前三甲[8];廣州大學提出在“十三五”末進入全國高校百強行列的地方綜合性大學[9]。
第二,市屬高校有待進一步融入國家各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各省市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在重視“兩個一流”與應用型轉型的同時,也要對其他既非“一流”“頂尖”的大學又非轉型發展試點的市屬高校加大關注、加強支持力度。就大量的市屬高校而言,其一,不屬于國家系列的“985”工程、“211”工程;其二,難以進入“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其三,未進入“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即“小211工程”);其四,目前申請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市屬高校比較少;其五,難以享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政策支持與扶持;其六,一般都不屬于所在地區的省級重點建設高校。這些市屬高校,因未參加上述國家或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建設工程,其現實發展存在著多重障礙,雖然近年來加強學科建設,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還是有相當距離。以武漢市屬高校為例,在湖北省59所省屬本科院校(公辦本科院校27所,民辦本科院校12所,民辦獨立學院20所)中,兩批共有18所本科院校獲批整體向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型,市屬高校僅1所;另有5所高校部分專業也獲批試點轉型發展,其中市屬高校為零。市屬高校中的職業院校可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享受各類鼓勵性政策,但一般的市屬本科院校難以享受有關政策。可以這樣說,就我國目前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與政策而言,一批市屬高校處于國家教育政策支持的“空白地帶”,地位尷尬,難以從省級政府與教育廳獲取差異化、鼓勵性政策。
第三,市屬高校整體上離“雙一流”建設目標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10月24日,中央以國務院名義下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所謂“世界一流大學”,就是擁有若干國際一流的學科和一批國際知名的學者教授,在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中具有整體實力優勢和重要影響力的大學[1]136。目前,在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計口徑中,以武漢為例,主管部門是“武漢市人民政府”的高校有6所(各類民辦高校的主管部門均為“湖北省教育廳”,不計入),其中公辦本科院校2所,高職高專3所,成人高校1所。這些高校近年來在武漢市政府領導與市教育局支持下,總體辦學水平以及學科建設均取得了長遠發展,但這些高校在國內多個社會排行榜中的名位均不高,各校的學科與專業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與國家要求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尚有相當大的距離。對市屬高校而言,應當著眼長遠,立足現實,大力提升整體辦學水平與優勢學科建設水平。一是“雙一流”建設的范圍更廣,不僅針對“985”“211”高校,也針對包括市屬高校在內的地方高校;不僅有“世界級”的“雙一流”,還有國家級的、省級的“雙一流”。二是著眼長遠推進“雙一流”建設,在國家“雙一流”建設規劃中,建設目標指向2030年、本世紀中葉等不同時間節點。三是導向更為明確,即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服務經濟社會。四是任務更為明確,在學科建設上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筆者認為,市屬高校要著眼于長期打算,在政策引導、扶持、激勵下,爭取2030年、2050年,以市屬高校及其部分學科能夠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為中期目標,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列”為長期目標。
三、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合理內涵
“轉型發展”是“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簡稱。在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出臺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轉型發展的實質就是“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10]。轉型發展的對象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目前開展向應用型轉變的市屬高校不多,武漢市屬高校中批準開展轉型發展試點的僅武漢商學院1所。
一是要拓展“轉型發展”的合理內涵。也就是所有市屬高校,包括本科層次的十五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高職高專與民辦高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仍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社會需求,市屬高校都面臨著轉型發展的任務。包括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的綜合大學在內的所有地方高校都需要向應用型轉變,都需要增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增強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增強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市屬高校的這種廣義上的“向應用型轉變”,以增強市屬高校“三種能力”為核心,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高等教育職能向應用型轉變,凸顯市屬高校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職能,促進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二是要以“創業型大學”建設為導向。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方向主要是促進地方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以創業型大學為導向。市屬高校的轉型發展,其實質是抓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發展機遇,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我國明確提出并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發展創業型大學成為地方高校的方向之一。創業型大學作為一種教育思潮與教育實踐,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一類高等教育機構,強調利用自身的知識創新成果,引資創辦高新技術公司,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促進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1] 152。
三是要以地方性作為市屬高校的利益所在。高等教育地方化是新世紀以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們理解的高等教育地方化,體現為市屬高校地方性、應用性與服務性。市屬高校的地方性成為市屬高校服務地方的利益所在。在體制上,學校由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兩級辦學主體)舉辦并管理,與舉辦者存在上下級關系。在定位上,“立足”“面向”“輻射”的對象均為地方(省或市級的區域),“立足”的地方,是學校所在的地方,是學校扎根于生存的地方,是“應用”與“服務”的核心區域。在使命上,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出資舉辦,肩負著滿足地方高等教育需求、為地方培養人才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職責。在服務上,地方是生源地、畢業生流向地,更是科研服務區、成果轉化區。在經費上,由舉辦的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學校的投入。市屬高校的應用性特征應該滲透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中。“應用”是觀念,是理念,是原則,“應用性”應該統領學校的一切、滲透學校的一切。
四、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政府引導
與一般省屬高校相比,市屬高校在大學治理上的特點之一,就是接受城市人民政府的領導與市教育局的業務指導。與一般省屬院校不同,市屬高校多了一個“婆婆”,也就是作為舉辦者的市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在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實現現代大學治理過程中,市屬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城市政府的“大學局”。如何厘清市屬高校與舉辦者的權力義務等關系,成為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需要在市政府的指導下進一步探索,對有關市屬高校“去行政化”問題進行統一部署、安排。更為重要的是,市屬高校姓“市”,必須得到市政府以及教育局的支持、扶持,這也是一個矛盾體。目前,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更多地強調的是簡政放權,要求松綁,要求辦學自主權;但是,城市人民政府不能以此為由在地方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縮手縮腳,畏縮不前,要承擔其應該承擔的責任。
第一,市級政府要引導市屬高校實現明確定位。在國家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分類規劃、分類指導的背景下,市屬高校的歸屬類型、辦學定位、主干專業學科、服務面向、發展規模等,關系到具體高校的發展戰略,意義重大。但是,目前市屬高校存在著辦學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其中涉及到誰來定位、如何定位等具體問題。作為市屬高校,在辦學定位方面面臨著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一是學校舉辦者即市級人民政府的辦學定位,二是學校管理者即省級教育廳的辦學定位,三是學校辦學者特別是學校主要領導的辦學定位,四是學校主要成員特別是廣大教職工關于學校的辦學定位,五是教育消費者特別是學生及其家長所要求的辦學定位,六是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行業以及所在城市市民的教育期待等。這些不同主體關于辦學定位的不同想法,如何協調統一,成為一個現實問題。建議市屬高校所在地的市政府與教育局積極引導市屬高校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舉辦者的作用。例如在法律上,市人民政府作為市屬高校的舉辦者,就是類似于公司的投資人、唯一的股東,在很多場合理應發聲。據了解,在市屬高校的大學章程建設中,市政府作為舉辦者,幾乎沒有表明自己的立場,舉辦者的角色虛置;各高校的“十三五”規劃制定中,雖然均表示要與城市的規劃與子規劃對接,但是市政府作為舉辦者,如何將其意志體現、貫徹、落實到高校的“十三五”規劃之中亟待加強。我們知道,在現行法治政府建設、權力清單管理的模式下,市級人民政府對此有顧慮,但是必要的行政指導仍然是必需的[11] 135。
第二,市級政府要推進市屬高校分類規劃與分類管理工作。為進一步深化副省級城市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推進市屬高校分類規劃、分類管理,引導市屬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提高質量、爭創一流,市屬高校必須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突顯應用型大學的特征,便于市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在學校改革發展、教師隊伍建設、財政撥款、教學與科研建設項目、招生考試等方面提供差異化、鼓勵性政策支持與扶持。在市屬高校分類管理、分類規劃中,要實現地方高等教育體系現狀的合理描述(高等學校數量與規模、類型結構、區域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辦學管理體制等方面的現狀與發展描述)。合理描述武漢市高等學校的類型、分類標準、核心指標,各市屬高校的歸屬類型、辦學定位、主干學科專業、服務面向、發展規模等,各類型高校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及與其他類型高校的差異,以此向省市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差異化、鼓勵性支持與扶持政策建議。
第三,市級政府要繼續扶持市屬高校的轉型發展。眾所周知,市屬高校在省這一層級,很難享受到有關政策。例如省級的財政撥款,基本上對市屬高校不予考慮,因為市屬高校姓“市”,不姓“省”;省教育廳的各類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研究項目,對市屬高校主要體現為“指導性項目”,也就是可以立項,但是不給予經費資助;省教育廳等部門舉辦的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成果獎等省級獎項,市屬高校很難獲得一等獎等重要獎項。這固然有市屬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有待提高這一因素,但是可能也有其他客觀原因。為此,希望市政府、市教育局幫助市屬高校在省里呼吁、“發聲”,希望能一視同仁。在難以得到省里更多支持與扶持的情況下,市屬高校的“老板”“唯一的股東”對市屬高校的支持也有限,眼光也是盯著“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好看”些(雖然不一定“聽話”)。以武漢市為例,各類科研項目中,武漢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主管的社科基金,武漢市科技局、市科協主管的各類自然科學基金與軟科學項目,武漢市教育局主管的項目(包括教科規劃基金),武漢市發布的各類社科、自科獎項等等,市屬高校一般情況下也難以獲取更多的支持、關懷與扶持。為此,希望市政府、市教育局能加大對市屬高校的支持力度。
五、武漢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
增強包括市屬高校在內的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能力,就需要市屬高校進一步增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三種能力”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十三五”時期市屬高校實現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市屬高校轉型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要實現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就是更新教育觀念,更新人才培養觀念[12] 124。
一是提升市屬高校整體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市屬高校面臨著辦學水平不高,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不強,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服務能力不強,為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不強等現實問題,當務之急是實現應用型轉向,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大力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以武漢市為例,“提高市屬高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成為武漢市委在《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的發展任務。市屬高校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成為實現轉型發展的內部路徑。結合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等國家三類高等教育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市屬高校要進一步明確類型定位與轉型路徑,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抓住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技術發展機遇,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創新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促進本科與中職、高職有機銜接,廣泛開展面向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繼續教育,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完善校內評價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等,明確市屬高校實現轉型發展的主要路徑。
二是增強城市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在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發展趨勢下,各副省級城市要抓住國家、省建設各種層次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高等教育強國、強省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市,推動市屬高校攀登一流學科,提升優勢特色學科,打造新興交叉學科,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副省級城市地方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以武漢市為例,市屬高校就應緊緊圍繞該市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新興產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服務的重大戰略機遇,更加強調從產業發展中引入智慧,注重圍繞“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培育”的路徑不斷更新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創新課程建設,引進產業界人士補充專職教師、科研工作隊伍,從而扭轉或完善傳統上僅僅是大學向產業界輸送知識成果、培養人才的單向伙伴關系,建立起大學與產業的“知識轉換合作”的伙伴關系和理念。
三是創新市屬高校與所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針對市屬高校與副省級城市經濟融合不夠的問題,要努力探索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圍繞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建立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激活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市屬高校與副省級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成為實現轉型發展的外部路徑。以武漢市為例,地方高等教育要實現與武漢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市屬高校就應圍繞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三大產業集聚發展的主題,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培育相關優勢學科、專業,實現轉型發展的差異化支持、扶持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市屬高校應實現從學科、專業到課程在設置、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教師聘用等方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實現全方位的開放。
四是確立“親產業”的服務方向,對接所在城市的產業創新。以武漢市為例,市屬高校在地方性、應用性、服務性發展中,其改革與發展應該服務武漢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簡單的說,就是市屬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高等教育四項職能實現過程中為武漢市服務。我們可以將這種服務職能概括為市屬高校要實現“三親”,即親產業、親行業、親企業(“親”是“親近”之意),這與國家各類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是一致的。“雙一流”建設的導向是服務經濟社會,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轉型的實質也是突出應用性、突出為區域發展服務,高職院校更是強調服務所在區域的企業、行業、產業。就武漢市而言,市屬高校一方面要服務于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更要服務于武漢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實驗、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武漢作為國家創新中心,未來聚焦于“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產業的集聚發展。武漢市屬高校在轉型發展中,要以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三大產業的集聚發展作為服務方向。但是,某一城市、某一區域在未來中長期發展過程中,企業、行業、產業可能會隨著世界經濟、國家發展戰略的變化而變化,這就直接影響到市屬高校的學科專業布局與發展。例如企業可能倒閉、產業可能發生布局調整、行業更是存在著興衰變化等。高校的學科專業的布局與發展,有著緩慢性與滯后性特點,一個專業、學科的確立、發展與成熟,不是三五年就能奏效的;專業、學科的發展,一般情況下是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只有在社會需要某類專業學科的時候,高校才可能正式啟動、支持與扶持該學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教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教育學名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共武漢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長江日報,2016-01-11.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53.
[4]李曉萌.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N].長江日報,2016-06-03.
[5]湖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湖北高校學科建設的意見(鄂教研〔2011〕3號)[Z].2011-12-26.
[6]江漢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城市大學藍皮書 十五副省城市綜合大學發展報告2006-2010[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7]邱均平,等.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咨詢報告2016-1017[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8]馬 璇.深大力爭5至10年進入全國高校前50位[N].深圳特區報,2015-07-24.
[9]陳 翔,劉曉星.高水平大學建設:廣州大學2020年進入全國高校百強[N].廣州日報,2015-11-10.
[10]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6).
[11]儲著斌.“十三五”時期十五副省級城市綜合大學轉型發展研究[C] //肖引.城市大學藍皮書 十五副省城市綜合大學發展報告2015[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6.
[12]儲著斌.人的觀念現代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張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