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玥



摘 要:習主席在視察時提出新常態的概念,點出中國的經濟正面臨重要的挑戰,并呈現出速度增長減緩、結構優化升級、創新推動等特點。自2014年以來黨中央以“兩個率先”為動力機制,抓住新常態下的發展機遇,準確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格局,通過科學規劃、精確施策,實現了經濟連續穩定的增長。于企業而言,適應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擴大企業實力,增強競爭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新常態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方面入手,對創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歷年財務報告進行實證分析,討論營運資金影響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營運資金管理;實證分析;商業模式;融資
一、引言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機遇與挑戰,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細胞,也應不斷地調整其發展戰略、商業模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聞名的管理學大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與價格之間的競爭,甚至不是服務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商業模式中極為緊要的一項內容便是營運資金管理的問題。營運資金是指企業日常經營所用短期資產與負債,其流動性強、波動幅度大,是企業持續經營的保障。據調查,公司財務經理將其三分之二左右的精力都用于營運資本的管理,可見營運資金的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有效地管理營運資金,才能真正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業營運風險。創元科技是工貿一體化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于1994年在深圳上市擁有13家控股子公司,公司所的經營的產品,均處于國內行業排頭兵地位。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創元科技能克服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陣痛,擴大了企業實力,因此對其運營資金管理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自上世紀30年代起至今,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內外越來越注重對企業內部的研究,尤其是企業資金運營管理一直是經濟學者們所研究的重點內容。營運資金管理理論大略分為傳統、效率評價、基于渠道理論的三種理論。應用最廣泛的是傳統的營運資金管理理論,經濟學家Deloof對其進行了改善但是依然并沒有考慮整體,未帶入營運資金管理整體思想,只是簡單地用一些經濟周期指數來代表資本管理效率。以Hager為主的學者則主要從企業的現金周期入手。他們研究發現現金循環的收縮可以提高企業資金利用效率,突出了現金流的重要性。21世紀初,中國管理學教授王竹泉和馬廣林研究認為在新時代下企業的運營資金應該重新分類,加強與業務管理的聯系,將重心轉移到渠道的控制上。為了將企業資金周轉的過程完整地反映過來,特提出采購、生產和營銷營運資金管理三要素,彌補了在傳統資金管理理論上的不足。企業營運資金的管理也是主要對資金效益、成本、風險的管理,合理有效的資金運營管理應該與企業集團相匹配,減少財務風險、調高企業效益,本文將新常態下典型科技企業創元科技設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歷年財務報表相關數據,探討其在營運資金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三、公司歷年主要財務指標比較
本文主要以反映創元科技償債能力與營運資金運狀況的相關數據作為衡量其營運資金管理的指標。
1.償債能力分析
從短期償債能力的角度來看創元科技的營運資金管理情況(見表1)。償債能力是判定企業負債安全性、清償短期負債能力的重要指標,也營運資金管理中的基本對象。
(1)流動比率
創元科技從2011年至2015年的流動資產與負債并沒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與下降,趨于穩定,流動比率5年來均值為1.27272。流動比率是指流動資產與負債的比值,比值越高代表其償債能力越強,一般以1為下限,合理數值為2。創元科技的流動比例數值在1至1.5之間,說明企業雖資可抵債,但是以流動資產償還債務仍有較大的壓力。從長期來看,創元科技的流動比率相對上升,經營資金管理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流動比率沒有全面考慮流動資產是否能有效、及時地償還負債的問題,該利率數據分析不全面。
(2)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是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是在流動比率的基礎上扣除了存貨等變現能力差的因素,越發精準可靠地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比值合理數值為1。企業近5年速動比率均值為0.82515,數值低于正常值,這代表企業的償債能力較弱,運營資金緊張,投資風險大,營運資金管理存在較多不合理之處。創元科技2015年速動比率較2011年降低4.4%,造成企業速動比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存貨量的增加、應收賬款質量下降以及流動負債額的上升。
2.營運資金周轉存貨、應收、應付賬款
(1)存貨
創元科技主要從事潔凈設備、測算儀器以及各種磨具的生產與經營,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存貨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均值為35%,存貨難以在短時期變現,具有滯銷、積壓、損毀等可能,且會產生一定的管理費用,大量的存貨不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與企業資產經營管理的水平。
存貨周轉率是企業銷售成本與年平均存貨余額的比值。該比值不僅常用于反映企業生產經營中存貨的運營效率,還被廣泛用來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與績效。自2011年起至今創元科技的存貨量有著穩定的增長,存貨周轉率由2011年的3.35050次每年下降為2.33033次每年。周轉率的降低意味著存貨變現速率變慢,存貨占用水平高,企業銷售與存貨之間的關系處置不當,營運資金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
(2)應收賬款
根據表3,可以得出創元科技銷售收入持續減少,應收賬款平均總額卻連年增加,其比值應收賬款周轉率2015年為0.288916次每年小于2011年的數值一半。應收賬款周轉率的降低意味著企業的應收賬款變現的時間延長,具有更大的壞賬損失危險,這對企業正常經營十分不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企業催收賬款不力,債務人的拖欠時間長,資產信用度低,缺乏對賬款嚴格科學的評價機制。二企業經營模式的變化,創元科技期望以降低價格,賒銷經營的辦法擴大市場,增添銷售量。三企業采取寬松的信用政策來提高自身的市場占有率,爭奪優質客戶,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的降低也從側面反映出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創元科技也從事進出口貿易與汽車服務行業,隨著國家的深化改革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市場準入門檻降低,沖破地域封鎖與行業壟斷,企業不得不面臨更大的挑戰。
四、針對性措施
1.建立科學信息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在新常態下,人們早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是企業競爭的核心之一。創元科技并沒有統一的信息收集與共享平臺,這大大浪費人力與物力的消耗,降低了信息處理的效果,造成企業錯失許多商機。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臺,利用科學化的手段對數據分析歸類,再統一共享資源,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促進企業營運資金科學使用,也便于對應收賬款的嚴格監管,降低壞賬損失,維護企業營運資金的安全性、穩定性。同時創元科技擁有13家子公司,建立信息化平臺更有利于加強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各個子公司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一起創造出1+1大于2的合作效應。
2.創新銷售模式,建供應鏈銷售網絡
供應鏈是指圍繞中心企業,發展支柱產業,控制企業的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將原材料的供應商、產品的制造商,下游的分銷商以及最后的零售商乃至是消費者通過供應鏈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完整的網絡體系不僅能節約商業成本,整合資源,創造更大的效益,還能創造一種“零博弈”的良好關系,上下游之間建立長期共存,穩定合作的友好機制。創新銷售模式,以顧客為導向,
創元科技的產品科技化含量高,單品價格大,科學地對顧客進行信用評估,適當地提供信貸支持,可以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提高購買能力,更能開拓市場,擴大企業實力。
3.多元化資金管理,提高營運資金使用效率
企業對于營運資金的管理狀況分析不能只僅僅分析一個指標,或者只局限于營運資金之中,應結合企業整體的發展狀況以及國際經濟具體發展形勢分析。可以建立集中的資金管理系統,對資金按績效、要素等按一定的比例建綜合性的指標,將各事業部營運資金管理狀況列入企業考核中,提高各個事業部營運資金管理的積極性,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多元化管理。當然對于多元化的資金管理也需要專業人才的管理,需要科學的組織結構,長遠的公司戰略的引導。通過多元化的資金管理,也避免了企業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結果,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更能抓住機遇,贏得挑戰。
4.統籌區域發展,建造大眾可信賴的科技品牌
創元科技的產品是蘇州總部統一研發,而銷售部卻遍布了中國各地,企業的重點一直是蘇州地區,區域之間發展極為不平衡,這十分不利于創元科技建立全國性的大企業,是企業建立中國馳名商標的巨大阻礙。建議將創元科技各區域的關注重點放在市場變化趨勢上,結合各個地區不同的需求,生產不同的產品,并統一定價,統一售后服務,并加大宣傳力度,建造口碑型企業。
五、結語
創元科技作為一個擁有13家子公司的多元化大企業,其營運資金的管理一較為復雜。如果將創元科技比作一棵大樹,那么企業戰略是支撐大樹的樹干,信息傳遞系統為大樹的組織纖維,各式的產品組成其龐大的樹冠,而營運資金管理則是大樹生長所必須的水分與養料......缺乏其中的任何一項,企業的發展就極為不均衡,只有將切合實際的公司戰略與高速有效地信息傳遞系統相結合,合理的運營資金管理與科學的組織結構相結合才能在新常態下激烈的企業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
本文經過對新常態下典型科技企業創元科技營運資金管理狀況剖析,發現了企業存在的現實問題弊端,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希望為我國企業進行營運資金管理提供有益的啟示。企業應根據自身具體實際情況,綜合各種指標,不斷地改進資金管理模式,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談力,劉毅.國外商業模式創新發展及對廣東的啟示[J].廣東科技,2012,21(16).
[2]鄧連凱.我國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營運資金管理與公司績效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3]徐穎.信息技術企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營運資金管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4]王鳳云.企業應如何規避負債經營風險[J].商業會計,2002,(10).
[5]劉向榮.企業存貨管理分析[J].科技資訊,2009,(5).
[6]魏予峰.供應鏈中的知識管理[J].中國經貿,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