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明 袁丹 王長庚 楊德猛

【摘要】 目的 觀察封閉負壓引流技術(VSD)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療效。方法 86例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其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3例。兩組患者均行使抗炎、術前清創、植皮、靜脈輸入等綜合治療, 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換藥治療, 給予觀察組患者VSD治療,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并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 有效11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3例, 有效18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2.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VSD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療效確切, 且安全便捷、換藥次數少、創面達清潔程度所用時間更短, 臨床上值得推廣。
【關鍵詞】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復雜創面;滿意評分;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3.029
四肢嚴重創傷多伴隨有大片軟組織損傷、骨關節外露、肌腱外露、創面污染嚴重等現象, 傳統一般采用換藥加皮片移植或皮瓣修復等方法, 該治療過程中難以控制創面的感染, 且治療時間長, 同時易出現骨髓炎、骨折難以愈合等并發癥, 對患者肢體功能的保留、康復都影響嚴重, 因此醫學上應不斷研究, 需尋找出盡量保留、盡快恢復四肢功能的治療方法[1-3]。本文旨在觀察VSD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療效, 特收集本院2015年1~12月診治的86例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5年1~12月診治的86例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患者, 其中男47例, 女39例, 年齡20~71歲, 平均年齡(45.42±8.53)歲。所有患者均屬于肢體嚴重損傷, 創面復雜, 都合并有程度不同的感染, 創面位置分布在前臂、腕部、小腿、足踝等四肢不同部位, 其中包括骨外露7例;致傷原因有車禍36例、機器絞傷16例、物體砸傷21例以及其他13例, 所有患者受傷后到展開手術治療間時長2 h~4 d, 平均時長(2.04±1.23)d。根據患者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3例。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積極行徹底清創、抗炎、根據感染情況及細菌培養結果給予抗菌藥物及營養物質等綜合治療。其中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傳統換藥治療法, 使用無菌敷料和凡士林紗布進行包扎, 直到肉芽創面新鮮, 予以游離皮片移植或轉移皮瓣修復創面。觀察組在綜合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VSD治療, 并配合使用VSD敷料, 負壓調整數值范圍在-130~22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對患者進行持續24 h吸引, 同時注意間隔5~7 d后需要換一次敷料, 直到患者損傷創面無滲出、紅腫等顯著炎癥現象, 無明顯壞死組織、創面新鮮、無明顯水腫予以患者行使植皮手術或皮瓣移植術, 最后封閉創面。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后, 觀察兩組臨床效果并進行比較。
1. 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皮片或皮瓣移植后, 大部分或全部成活, 并且未出現惡性并發癥, 也未出現明顯滲出物, 其中骨折患者骨愈合良好;有效:患者皮片或皮瓣存活>1/2, 且沒出現惡性感染, 滲出物較少, 患者肢體功能得到保留;無效:植皮大量壞死, 發生嚴重感染, 創面滲出物多, 且影響到骨折處恢復。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 有效11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3例, 有效18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2.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四肢嚴重損傷在臨床上十分常見, 原因很多, 大多都為外力所致, 該癥往往病情緊急、創傷大, 同時伴隨深度感染, 醫務人員處理起來較困難[4-6]。傳統治療都是先對患者進行初次清理, 再實施多次換藥治療, 由于損傷創面愈合慢、換藥次數頻繁等原因, 使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 而且難以控制創面感染程度, 治療療效不盡理想。目前隨著VSD發展, 已被廣泛應用于外科、骨科等領域, 該技術避免了傳統換藥治療法交叉感染、接觸式感染等可能, 它將患者創面完全放于一個全封閉式的負壓狀態之下, 同時采用泡沫敷料, 避免了對肌膚的明顯刺激[7-9], 且具有免疫原性、無細胞毒性以及良好的軟組織相容性, 均勻持續地吸引, 將滲出物、壞死組織都一并引流更利于肉芽生長[10-15];而且VSD操作簡單, 患者恢復快, 治療療效顯著[16-20]。
本次研究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32例, 有效11例, 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3例, 有效18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2.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進一步證實VSD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安全便捷、換藥次數少、療效確切的結論。
綜上所述, VSD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療效確切, 且安全便捷、換藥次數少、創面達清潔程度所用時間更短, 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侯力強, 李建軍, 汪立平, 等.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1, 49(5):104-105.
[2] 鐘孝政.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 2011, 18(2):306-308.
[3] 王霞, 余群洪, 黃衛虎, 等. 應用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復雜創面的臨床療效觀察. 江西醫藥, 2010, 45(4):325-326.
[4] 徐景剛.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 白求恩醫學雜志, 2013(6):531-532.
[5] 顧翔.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 中國保健營養, 2013, 23(7):1632.
[6] 趙繼明, 張海江.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在四肢創傷復雜創面中的臨床應用.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63):94, 96.
[7] 唐光輝, 郭元路, 郭建新, 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43):97-98.
[8] 李健, 孟英堂, 龍騰, 等.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頭面部撕脫傷創面臨床觀察. 西南軍醫, 2015(2):143-144.
[9] 張保亮, 夏虹, 唐朝陽, 等.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頭皮撕脫傷清創術后感染.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 2014(1):42-45.
[10] 曾忠友, 金才益, 王斌, 等. 下腰椎病變椎弓根螺釘系統內固定術后急性感染的治療. 脊柱外科雜志, 2010, 8(6):359-361.
[11] 梁擁軍, 趙建華, 眭懷清, 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復雜難愈性創面的綜合治療.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2, 22(5):39-40.
[12] 雷晉, 李虎山, 郝振明, 等. 清創術-負壓治療-組織移植模式治療復雜難愈性創面臨床觀察. 中華燒傷雜志, 2011, 27(6):456-460.
[13] 蘇富才, 李鋒. 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4(4):98-99.
[14] 劉丹, 陳子華.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研究. 中國衛生產業, 2012(29):152.
[15] 師中奎. 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療效.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2):81-83.
[16] 王求實. 探討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經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醫學信息, 2015(28):99.
[17] 黃紹雄. 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探討.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4):104-105.
[18] 李志榮.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醫藥, 2015(14):207-208.
[19] 劉興華, 王劍, 石金柱, 等. VSD負壓引流術治療四肢創傷臨床療效探討. 中外醫療, 2015(25):50-51, 54.
[20] 吳興球.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創傷復雜創面的臨床應用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4):108-109.
[收稿日期: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