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出了“全人教育,終身發展”的教育新理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由此可見,“創新實踐”與“三個課堂”有效規整是高等院校適應新一輪教育改革和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新契機。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已經形成了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有機結合;與學生的思想政治德育素質有機銜接;與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職業素養有機整合的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課堂,細化其課堂即為:第一課堂進行以滲透觀念意識為主的知識傳授,第二課堂進行以策劃競賽活動為主的模擬訓練,第三課堂進行以參與實踐運營為主的實戰體驗。我國目前正大力推行立德為本的核心素養教育,如何使高校的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三個課堂有機整合并轉化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將創新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并自覺實踐的學生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創新實踐能力;三個課堂;手段創新;方法創新;渠道創新
1 “三個課堂”與創新實踐有機整合的內涵意義與實踐模式
在素質教育深入推行的知識經濟背景下,高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越來越重視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越來越重視以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為發展引擎的教學模式,越來越重視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教育。在強調創新引領學生長遠發展的時候,如何才能有效全面高質地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養、思想政治德育素質以及心理健康以及職業素養?如何通過知識觀念的滲透,模擬競賽訓練的策劃以及運營體驗的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能力?成為了教育界探究的重要課題。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要強化高校的創新實踐能力教育需要多元化、整合化以及全方面的課堂實踐。需要三個課堂并重,共同著力形成三個課堂有機結合的教育體系以促進創新教學,并在實踐中銳意進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但是中國高等教育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還存在諸多不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無論是從教育觀念、方法,還是從教師隊伍來說,中國大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都有很大差距。”為適應現代化教學改革對新型人才的要求,教育界提出了“全人教育,終身發展”教學新理念,構建了三個課堂并重的教學發展趨勢。三個課堂教學模式即第一個課堂: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以滲透觀念意識為主的知識傳授有效結合;第二個課堂: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以策劃競賽活動為主的模擬訓練有效銜接;第三個課堂: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以參與實踐運營為主的實戰體驗有機整合。學生只有在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職業素養、思德品質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從具體的實戰運營踐行中實現理論轉化為實踐,實踐衍生出創新,高校的教學之樹才能萌發出新芽。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學實行創新人才教育,是當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乃至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詞。 高校的教育改革要堅持以精彩生動的實踐姿態推進創新人才教育,以尊重學生主體、對學生未來負責的人本性的價值追求,使創新教育從規模走向內涵,從外圍走向核心,以取得看得見、摸得著、推得開的卓有成效。在“后應試教育時代”,諸如此類的呼聲漸起:教知識不教做人,社會頻出抑郁癥、自閉癥的“問題人”,他們稍遇挫折便往往選擇自殺甚至殺人;重智能不重體能的教育惡果,是讓學子們有力讀萬卷書,卻無力行萬里路!創新教育要結合心理教育、技能教育、品德教育、職業教育,調動校內校外的資源,形成推進創新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環境,轉化為生產力,以創新優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創新人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首先必須理清概念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其次,創新性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創造力,創造力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三要素,即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所以要培養具有創造力三要素的人才。接著,要改革教育模式,營造一個自由、寬松、包容的教育環境,正視正規教育可能造成創造性能力降低的“副作用”,并積極應對。最后,作為教育從業者,要善于發現不符合已知標準(專業素養高、職業強、心理承受能力棒、思品品行合格)的特殊人才,并給予他們一定的發展、成長空間。
2 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課堂的細化結合。
【第一個課堂】以滲透觀念意識為主的知識傳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首任院長王眾托說過:“如何提高創新素質,一是加強知識的傳授與交流,二是改變大學本科和研究生低年級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為重點做好全面規劃,三是要立足于學科而不要立足于教材。”由此可知,將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知識觀念滲透相結合的重要性。
【第二個課堂】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學生的思想政治德育素質有效銜接:舉辦創新性主題教育,提高德育素質;創設新型實踐基地,培養學生自立精神;強化思德拓展訓練,鍛造個性意志品質
【第三個課堂】高校創新實踐能力教育與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職業素養有機整合:校企合作,建構訂單式辦學模式;家校聯盟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以及職業素養教育;發動學生創辦社團,讓學生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3 深耕“三個課堂”教學內容土壤,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有機結合。
3.1 第一課堂進行以滲透觀念意識為主的知識傳授
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北京大學講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圣殿,對于學生們來說,課堂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將來進入社會打拼的能力,能不能迎接挑戰,就要看在課堂上儲備的能力夠不夠強大,能不能創新,就要看儲備的知識基底厚不厚實。高校為了實踐創新能力教學,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讓課堂不但能傳授知識還能引導學生多思考。在具體的實踐中,高校可以采s取項目化教學,將課程進行分模塊授課,每個模塊分一個單元,在單元中會以案例作為切入點教學,在通過理論知識的提取,結合學生的實踐操作,將這幾個部分串聯起來,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實踐。同時還采用翻轉課堂等混合教學模式來組織課堂,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更全面的互動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采用立體的和直觀式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問題與任務做驅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與交流展示等活動,形式多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充分體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教導學、教學合一”的教學思想,從而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實現多元化發展。
高校應通過“兩個課堂”(課內與課外)的教育教學改革,挖掘學生特長、激發自信心、自豪感。第一課堂教學(課內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就業核心能力,其中專業入門課程要求“會”,專業核心課程要求“精”,專業提升課程要求“懂”。在構建體現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學校還應組織職教專家、專任教師、企業技術人員等,從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出發,對產業鏈中職業崗位進行差異化分析,明確適合于高職學生工作的核心崗位,并根據核心崗位分析其核心能力,再由核心能力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同時學院應不斷開發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為專業服務相結合的通識課程,整個課程體系要體現“高等性”,通識課程的設置不是針對某個職業崗位,而是培養學生職業的通用能力以及個人發展的競爭能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學院開設通識課程的目的,一方面為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服務,另一方面為更好學習專業服務。
3.2 第二課堂進行以策劃競賽活動為主的模擬訓練
第二個課堂是圍繞以策劃競賽活動為主的模擬訓練來開展創新型大學生培養教學工作。在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條件下,高校應主推“競賽育人”的教學項目,每一個學生在校期間能參加3~4次的學科競賽,學生能參加三創電子商務大賽、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使競賽參與度朝向100%及以上的比例發展。高校應以競賽育人引領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學科競賽納入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重要建設內容中。強化專業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學科競賽是各學科專業關鍵技術及能力的比賽,通過競賽使學科專業知識、專業技術及能力得到強化訓練,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為重”的理念得到落實體現。學科競賽過程是一個綜合學習、訓練、鍛煉過程,并以成果為導向。學生參賽過程是合作意識、拼搏精神、信心、勇氣、意志力等綜合素質全面鍛煉,學生思想、心理等綜合素質得到全面培養的過程。因此,高校把學科競賽由過去的“以賽帶練、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提升到“競賽育人”的高度認識實施完善競賽育人機制。以此為出發點,構建完整競賽育人內容體系,設置多項賽事供學生選擇參賽。構建完善的競賽育人管理機制、競賽育人保障機制和組建強有力的競賽指導隊伍,形成完全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競賽育人體系。
3.3 第三課堂進行以參與實踐運營為主的實戰體驗
第三課堂更側重的是以參與實踐運營為主的實戰體驗拓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促進職業素養和職業實踐的可持續發展。大學生面對畢業后的“找工作”往往顯得無措、進賬和迷茫,對他們實行正確有效的實戰指導尤為重要。重視實踐運營為主的教育由來已久。第三課堂最重要的是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高等院校應與社會、企業、現實接軌,豐富教學內容,熏陶實踐精神、開拓實踐技能,讓學生在人生百態的體驗中強化職業素養,在社會實習的感悟中完善自我,在企業實訓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設立校外學習中心、雙創示范基地、創新實踐基地,開設不定期講座和座談,制定專項人才培訓培養計劃,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扶貧識別、扶貧調研、助教調研、助教支醫、創業引領等志愿活動;可以是咨詢服務、企業實訓、工廠實習、技術促進、環境保護等社會活動。將意識觀念體系的建構、競賽育人以及實戰運營與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創新技能教育結合,不僅能使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得到人生經驗積累,更能樹立社會責任感,上升到國家高度為其做貢獻。
4 結束語
各高校應以學校多元發展大課堂為平臺,緊緊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持續扎實地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引導和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發現、提出和解決能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創新、探究意識的培養。將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教育“潤物無聲”地滲透于創新實踐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后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東斌,朱延丹,溫義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個課堂有機整合的實踐探索[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27(05):684-686.
[2]李云海,薛寶林.高校“三個課堂結合”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育的探索[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07):855-856.
[3]賈壽華,裘立群,盛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J]. 山東農業教育,2010(01):14-18.
[4]魏茂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J].昌濰師專學報,2000(04):88.
[5]李松明.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習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J]. 廣西教育,2000(06):5-5.
[6]袁雯.德育為本注重創新——淺議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和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04):60-60.
[7]楊晶晶.高職基本職業素養課程體系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建設[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1(02):120-121.
[8]程美華,王海霞,劉青瑞,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整合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22):246-247.
作者簡介
李昆澄,男,重慶市人。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四川外國語大學,現擔任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英語專業低年級基礎英語教研組組長,講師。
段美芬,女,四川省內江市人。中共黨員。1969年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兒科醫學系,現任四川外語學院重慶翻譯學院院長顧問兼教務處長,副教授。具體分管學院迎評促建工作和學位授予權的申報工作。
作者單位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 重慶市渝北區 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