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教學可以通過各種MOOC平臺,不受限于時空,彌補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很多短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致力于把國家意識形態讓學生接受并應用的課程。傳統“滿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肯定不是讓學生接納最快的方法,基于此,筆者通過對雨課堂這一教學工具的實踐,認為應用這一軟件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傳統的教師主體轉變為學生主體,達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雨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在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論課做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抓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教學模式已很難適應新的形勢,為了適應這一新的變化,筆者引入雨課堂混合式教學工具來對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嘗試性的改革。
1 原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弊端
1.1 傳統的教學方法弊端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本都是通過課堂講授完成,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是完全不清楚,沒有做到“知彼”;教學單向傳輸,基本是“灌輸”式;課中教師根據上屆教學經驗講重點,針對性不強;課上會和個別學生討論互動,學生交流參與度低。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很難體現出來。
1.2 新媒體對課堂教學的沖擊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已成為學生的基本生活,為學生獲取知識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原有教師是知識來源的主要渠道已經淡化,“填鴨式”教學明顯很難吸引學生興趣,課堂上難免出現低頭族、低到課率、低參與率。這一現象急需改變。
1.3 學生主體有所變化
90后的成長環境與70、80后有很大的不同,因此90后的大學生大都比較現實,信奉實用主義生存哲學,大多是獨生子女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不喜歡被說教,追求自我實現和社會價值感,相對來講缺乏團隊精神、責任心和憂患意識。這也導致了單向的灌輸的教學方式在這一代身上難以共鳴,難有好的教學效果。
1.4 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內容
思想政治理論課哲理性和真理性極強,理論高度濃縮,如果教師在授課時缺乏將理論與事實材料融合,而且互動性較差,會導致課程枯躁,嚴重的將直接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2 借助教學工具,做到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MOOC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傳統課程教學“滿堂灌”式的教學與組織形式,更切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學習規律,學生可以依據自身興趣及發展實際自覺開展學習,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雨課堂是學堂在線MOOC平臺的一個師生交互式教學工具,對于當前絕大多數高校對MOOC還是研究開發階段,雨課堂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雨課堂是借助PowerPoint和微信來實現的小插件,通過手機來實現所有的功能,方便簡單,既可以和MOOC平臺結合起來,也可和傳統的教學結合起來,形成混合式教學,借助雨課堂工具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心中有學生,教學為學生“生本課堂”這一理念。
3 雨課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
3.1 課前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需要借助大量歷史事實視頻和文件要學生感知的,這樣才有說服力、可信度。那么在課前,教師可以用雨課堂向學生推送視頻資料、PPT、試題等內容。視頻供課前學習,PPT讓學生提前對講述的大綱內容了解,試題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效果測試。通過雨課堂對學生推送資料打開情況統計,以及統計全班每道題學生答題錯誤率,教師對學生掌握情況就了然于胸。
3.2 課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大課比較多,但是點名比較費時間,于是很多教師為了進度不點名,雨課堂可以讓教師在一分鐘之內輕松完成點名工作。
思想政治理論課大課堂比較多也導致了上課有效的討論難以形成,課中教師時時推送測試題目,全班每個人都要完成答題,教師得到了全班的正確率,每個人的平時測評成績雨課堂也就統計出來了。做到了全班每個人都照顧到了,甚至可以
對教師的授課也可采取彈幕進行點評,隨時進行溝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調整進度及深淺。
3.3 課后
課后可以對學生布置作業,學生通過網絡完成課后作業題目,作業可以是用所學知識分析評論社會熱點。師生可以在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作業情況。
4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技術的限制,容易造成知識的單向傳遞、互動性差、學生參與度普遍不高,真正思想交流極少,教學效果不好。應用雨課堂教學工具,超越課堂的限制,彌補了傳統的缺陷,能和傳統教學很好的結合。將以教師主體轉變為學生主體,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參考文獻
[1]王靜儀、張流暢.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6(01).
[2]李屏.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3] 趙定貴,梁芷銘.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02)中.
[4]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107.
作者簡介
戴軍(1978-),男,陜西省西安市戶縣人。現供職于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思政部。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者單位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