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梅+牟映雪
摘要:中班幼兒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對其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創造力,社會性等各方面的發展。談話活動是語言教育中的一種方式。在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以岑鞏縣幼兒教師為調查對象,探究岑鞏縣幼兒園中班開展談話活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對此,結合對語言教育的已有研究和調查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談話活動;幼兒園中班;策略
一、研究背景
幼兒期是人一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一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得怎么樣將會直接影響他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談話活動是幼兒語言教育中的一種方式,是幫助幼兒學習運用口頭語言與他人進行交談的活動,具有獨特的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功能。然而一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并不是先天就具備的,而是后天培養教育的結果。
幼兒園中班是幼兒三年學前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園教育學》指出,3—4歲是語音發展關鍵期,該階段幼兒能聽懂日常生活用語,會向別人表達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但是語句不夠完整;4—5歲幼兒基本上能夠發清楚大部分語言,掌握詞匯的數量和種類迅速增加;5—6歲能夠清楚地發出母語的全部語音,能聽懂更多復雜的句子。由此可見,大班幼兒語言交往能力強,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兒處于詞匯積累階段,而中班處于“交接”的過程,是語言積累向語言輸出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通過有效組織開展中班談話活動,對幼兒期語言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在岑鞏縣幼兒園的調研中發現,談話活動作為語言教育內容中最直接有效的促進幼兒口頭語言發展的教學活動,沒有受到重視。幼兒教師普遍認為談話活動較難開展,因此造成很多教師不愿意去開展,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幼兒園教師由于缺乏有效開展談話活動的教學技能,沒有使談話活動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教學效果最優化,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談話活動有效性的發揮。
注:本文所采用的學前兒童談話活動主要以母語為主要學習內容,不包括英語及其他語言的學習。二、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通過文獻法了解目前語言教育中談話活動的研究背景以及開展價值,以問卷調查法了解目前岑鞏縣幼兒園中班談話活動開展現狀,從而找出一些在開展此類活動遇到的問題,了解中班談話活動開展策略,從而發現現有策略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更有益于幼兒園中班有效開展談話活動的策略。
(二)研究意義。“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談話活動作為語言教育中的一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幼兒與他人交談的情趣,幫助幼兒理解習得談話活動的基本規則,增強幼兒通過交流獲取信息的意識,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促進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而中班幼兒正處于大小班的交接期,對整個幼兒期的語言發展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當前幼兒園中班談話活動開展的現狀
(一)對談話活動不夠重視。岑鞏縣幼兒教師的問卷調查中顯示,有81%的幼兒教師都對談話活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夠全面,只有45%的幼兒教師能夠很全面地解釋談話活動的內涵。有90%的幼兒教師都認為“幼兒園中班開展談話活動存在不足”,并且有92%的教師都認為家長對幼兒的口語發展重視不夠,其次有85%的幼兒教師認為幼兒園對談話活動的重視不夠。因此,為了促進談話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引起幼兒園、家長、老師的重視。其中,家庭對幼兒口語的發展的重視程度要加強。
(二)談話活動的開展情況。從問卷數據中可知,在所調查的幼兒園中,有55%的幼兒教師都沒有對幼兒開展過正式的談話活動,在45%開展過談話活動的幼兒教師中,開展談話活動的頻率集中在一月一次,比例為75%,而一周一次比例只有9%。教師開展談話活動的時間主要在0- 10分鐘這個時間段,由此可見,談話活動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開展較少。
(三)談話活動開展策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幼兒教師認為在開展談話活動中要加強對教師自身的要求,在采用談話活動策略和方法中,教師更多地是傾向于提問這種方式,人數比例為78%,其次是游戲法和自主交流法,比例分別為69%和64%。在談話內容上,幼兒教師都比較尊重幼兒,選擇“幼兒的興趣 ”和“根據幼兒發展語言發展能力”而進行談話活動的幼兒教師人數比例分別為90%和87%。大部分幼兒教師都認為談話的內容和教學過程可以提高中班談話活動的效果,人數比例為66%和65%。在調查幼兒教師認為談話活動最困難的方式中,有89%的幼兒教師都認為在談話過程中提問最困難,對幼兒教師的要求很高。
四、開展談話活動的建議
(一)幼兒園要加強對談話活動的重視,促進談話活動的開展。幼兒處于語言發展的敏感期,語言教育是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之一,而談話活動又是語言教學中最常見的形式。因此,幼兒園要重視談話活動的開展價值,增加園內班級談話活動開展的形式和內容;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談話活動的培訓,提高幼兒教師的開展談話活動的意識和技巧,讓幼兒教師將談話活動滲透到一日生活,游戲和教學活動中,貫穿于五大領域,進行隨機教育,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加強家園合作,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談話活動的效果。中班幼兒的思維,語言在不斷發展中,喜歡與親近的人交談,說話的連貫性逐漸上升,但不穩定。而父母對幼兒的感染是最大的,因此,家長要提高對幼兒語言培養的意識,重視語言教育的價值,學習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策略方法,如開展親子閱讀,日常對話等。家長在培養過程中,要耐心指導,糾正發音錯誤,克服困難,不斷地積極引導,激發幼兒靈感,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三)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的指導策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在談話活動中,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教學。
1.選擇適宜的話題:中班幼兒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智力也在迅速發展,對周圍的事物非常好奇,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更樂意去交談和探索。因此,幼兒教師選擇談話活動的話題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內容要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興趣說,并能進行交流和分享。
2.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幼兒園談話活動的目的在于培養幼兒運用口頭語言與他人交往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在制定中班談話活動目標時,要根據中班幼兒語言發展特點制定三維目標。
3.創設自由的談話環境:中班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了進一步發展,但其語言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周圍環境與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真誠平等地對待幼兒,提供鍛煉幼兒的機會。同時中班幼兒想象力豐富,教師要提供有利于充分發揮話題談話的空間,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談話情境,讓幼兒圍繞話題能自由的交談。
4.選擇趣味性的內容:陳鶴琴曾指出:幼稚教育期內的兒童具有好群、好玩、好奇、可教的特征。因此,在選擇談話活動內容時,必須要考慮到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和需要。在一日生活,游戲活動,教學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幼兒在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更愿意去交流,能更集中注意力的融入到活動中。因此,幼兒教師應該隨時地關注幼兒的活動,抓住幼兒在活動中的好奇點,興奮點,借此采用適當的語言去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的感受。比如,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本來是讓幼兒們討論周末與家人逛商場、動物園、公園時在路上遇到的了什么人,結果幼兒在討論時,討論的內容有點偏向于見到的商品,動物以及花草。于是這時候幼兒教師就要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以“我看到了**”為小主題進行談話,讓幼兒踴躍發言。
5.注重對幼兒的指導
(1)注重個體差異。由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存在個別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談話活動中來。隨著幼兒自身發展速度與能力的不同,有些幼兒會在理解能力、用詞以及表達方式方面處于弱勢,面對這些有差異的幼兒,要給予特別的關注與幫助,對于他們的每一次參與都要給予積極的肯定,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談話活動中來。
(2)巧設問題,拓展談話思路。談話活動中,教師通常是以談話的方式引出話題,而中班幼兒是整個幼兒時期思維形象性表現最為明顯的時期。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圍繞啟發幼兒的思維進行提問,在互動過程中,要對幼兒的回答積極回應,不必嚴格要求句式以及語言連貫與準確,即使幼兒說錯也不要急于糾正,要讓幼兒不怕說,敢于說。
(3)做好評價。教師選擇在恰當的時機自然巧妙的結束談話活動,引導幼兒對談話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討論,并對談話活動中出現問題進行總結,強化重點。
參考文獻
[1] 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學期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