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睿
摘要:演講是培養自我語言表達能力,鍛煉邏輯思維和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成功的演講,是在熟練的運用語言技巧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筆者根據自身所學的演講知識以及結合自身的演講經驗從演講的準備以及演講所需使用的技巧論述了語言謀略的重要,以期對語言的掌控得以更全面的認知。
關鍵詞:演講;準備;技巧
引言:演講不僅是提升學生語言素養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許多工作崗位重要的工作技能之一。成功的演講是基于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得以實現的,因此,可以說演講的過程是一種語言謀略的實踐體現。本文就演講的準備與技巧進行了具體的分析,用以探索語言謀略的重要意義。
一、演講的準備(講什么)
(一)明確演講主題。主題是演講的核心支柱,是演講內容的具體體現,在演講準備過程中,只有先明確演講的主題,才能確立一個正確而合理的標題[1]。例如,在基于對主題的深入了解上,可有效的確定資料收集的方向,并進行合理的組織語言結構,避免在演講過程中沒有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所表達的意愿,產生偏題現象。因此,明確自己所要講的主體才能合理的組合語言,有效的利用演講的每一個瞬間。
(二)明確演講目的。在明確演講主題的基礎上,也要準確的掌握演講的目的。當人們知道并明確了“為什么而演講”,才不會苦于“怎么寫演講稿”。通過學習與分析了解到;目前,演講的目的主要分為三種,即“使知演說、使悅演說、使動演說”也就是,通過演講去傳達知識;通過演講引發受眾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演講傳遞愉悅和樂趣[2]。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就職類演講、紀念性演講、感恩式演講等等。因此,明確目的,有利于突出主題,使演講更具感染力和號召力。
(三)了解演講聽眾。演講的內容與語言表達的形式往往取決于聽眾的需求。實踐證明,有時演講的失敗并不是因為演講的內容是否豐滿與精彩,而是沒有了解聽眾所能接受的范圍和表達形式。而導致這種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演講者并不了解自己演講對象的層次和所能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
(四)收集資料制定演講內容。收集資料是演講準備工作的重點,資料收集的越多則選擇性就越大,同時也有利于給予演講者更多的自信,增強演講者的應變能力。根據演講主題收集的資料內容一般分為兩類:主觀資料包括主題的思考、感受、與分析。例如,針對“誠信”這一主題,主要是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等;客觀資料包括書籍、他人的經歷、雜志報道等圍繞主題但與自身無關的資料。
當資料收集完畢后,需要對資料進行分析與整體,從中選擇自己所需的資料并撰寫演講的內容。而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其一,選擇的材料要主觀與客觀保持科學的分配,所演講的內容既要有主觀感受又要具有故事性,既要有權威性又要含有幽默性,從而使演講內容在簡單中蘊含著深意。其二,演講的內容要具有“新”元素,包括新概念、新創意、最新信息等,從而使演講內容更具有吸引力。其三,演講的內容要具有邏輯性和明確的指定性,不能東拼西湊,使受眾不明白所講的主題是什么。其四,演講內容的安排要具有時間的調控性,脈絡要清晰并給予人思考的空間。
二、演講的技巧(怎么講)
(一)注重平時資料的積累。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習閱讀中,注意將看到的和學到的趣事、經典知識等內容進行記錄與整理,從而運用到演講的過程中來,有利于增強演講的感染力。這種行為也適用于演講的準備過程中,是對演講資料的一種儲備與填充。
(二)脫稿演講。脫稿演講不僅在于對撰寫稿件單純的背誦記憶,更體現于演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據筆者自身經驗而言,稿件的記憶可通過根據演講的主題列出提綱,基于提綱的線路復習資料,并進行演講的復述,從而記住提綱,進而實現脫稿演講。在脫稿演講過程中,不要緊張,要相信自己,并用心去演講和抒發情感,這有利于增強演講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同時也有利于在忘稿情況下應變處理,避免尷尬情況的產生。
(三)注重演講的節奏。在演講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演講節奏的有效調控,不能在演講過程中一直保持一種情感去敘述演講內容,這樣的演講方式很容易導致演講的形式化,降低演講的效果。實踐證明,在演講時,應根據演講內容、情感、邏輯,通過調節聲音的音高、音調、音速等形式進行劃分和表達,可有效的激發演講的激情,提高演講的質量,從而實現演講的目的。例如,在演講過程中,適當的進行停頓,在突出主題的部分變化情感,可有效的提升演講的氛圍。
(四)引經據典,恰當運用語言技巧。在演說過程中,可適當的引用名言警句或是俗語,也可以運用一些自創的勵志名句,從而增加演說權威性和說服力。與此同時,在演說的同時,也要注意詞語和句子的口語化與連接性,不能一味的使用書面語和復合句。因為,過于書面化和復雜性的語言表達很容易增加受眾理解的困難性,從而降低演講效果,失去演講意義。
(五)尊重聽眾,注重聽眾的感受。尊重聽眾是交流過程中最基本的禮貌,也是演講內容的接受者。因此,在演講與日常交流中,尊重聽眾并照顧聽眾的感受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演講時,你的眼神四處漂游或是只盯住某一點不變,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聽眾的心情,甚至在聽眾心理產生“這個演講者真沒禮貌”的想法,從而失去聽眾的支持,進而也失去演講意義。
(六)建立自己的風格。由于我們的知識儲備、語言表達水平、對事物的見解是有限的,往往在演講過程中去重復他人的演說,從而失去自己的個性,使得自身的演講技能無法得到提高,進而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基于此,我們在演講的過程中,要建立屬于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可以重復他人但不能照搬和復述,要在尊重他人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演說風格。例如,在演說的過程中適當地融入一些肢體語言,從而增強演說的說服力和號召力。
結論:總而言之,通過對演講的準備以及演講技能的分析,不僅能促進演講的成功率,也能使學生在演講過程中,提升自己對語言技巧的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實現對語言運用的熟練掌握和演講技能的深化提升,并促進自身表達能力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1]陸而啟. 對象即方法:法官事實認定的心理學分析——對蘇力“黃碟案”演講的再思考[J].證據科學,2014,02:166-179.
[2]劉明福,王忠遠. 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略——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的體會[J].決策與信息,2014,Z1:8-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