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齡求職者越來越被社會邊緣化,再就業的道路越走越窄,處境艱難。本文從引例出發,展示了我國年齡歧視的普遍性,結合我國立法現狀,肯定了我國在反就業年齡歧視立法方面的成績,并列舉了我國的不足和在立法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年齡歧視;司法立法;社會公平;平等就業
年齡歧視(Ageism),指一種認為老年人是生理或社會方面的弱者,并因此而歧視老年人的觀點。這個詞最早見于1969年,由美國老人學家羅伯特·巴特勒(Robert N. Butler)提出,用來描述對老年人的歧視。而就業中的年齡歧視是指在就業職業中基于人的年齡因素而給予的不合理的區別對待。以公務員招錄為例,多以35歲為界限。隨著近年來高校擴招,越來越多的大齡研究生反映,原本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創造力的年齡,卻被眾多機關、事業單位拒之門外。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招聘以年齡、工作經驗等設置門檻也屢見不鮮。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14年10月進行 “就業狀況全國城鎮居民評價”民調,這是自2012年以來所進行的第3次追蹤調查。該調查在全國(港澳臺除外)范圍,隨機抽取3000位城鎮受訪者進行電話訪問。在認為存在就業歧視的受訪者中,認為學歷和年齡歧視比較多的人最多,分別為58%和54%。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就業年齡歧視問題在中國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普遍的、大量的存在于當今社會經濟的諸多層面。它的存在不僅損害了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發育與成長,還嚴重的破壞了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1 我國反就業年齡歧視立法現狀
1.1 憲法的規定。
憲法在我國立法體系中處于最高地位,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為平等就業奠定了原則和精神基礎。《憲法》第42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增加第33條第3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1.2 法律的規定。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為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需配合使用)。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3 部門規章和行政法規。
1997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9年國務院頒布《失業保險條例》,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于2004年1月1日施行。
1.4 國際公約。
1997年批準加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其第六條和第七條就規定了工作平等權,2005年批準加入《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第111號)。
1.5 其他相關規定。
如:延遲退休年齡規定2016最新消息:2017年將出臺延遲退休方案,第一批或延退3到4個月,2022年將正式實施延遲退休。
2 我國反就業年齡歧視立法的不足
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反就業年齡歧視法律,但一直以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勞動者就業權益的保護,針對勞動市場上存在的就業年齡歧視現象,制定了大量的規范性文件,以減少和消除就業年齡歧視現象。但是盡管如此,由于長久以來對就業年齡歧視的問題,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導致現行的有關就業年齡歧視的立法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確定的就業年齡歧視范圍小
我國現有的禁止就業年齡歧視的法律規范適用范圍主要側重于已就業的勞動者,對于尚處于求職階段的勞動者,與正在招聘的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幾乎沒有規范。此外,反就業年齡歧視的范圍、程度、認定沒有統一的標準,對于“什么是年齡歧視?什么又不構成年齡歧視?認定是采取什么樣的標準?”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界定。
2.2 有關就業年齡歧視的法律過于原則
我國《憲法》和《勞動法》,雖然有著保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反對就業年齡歧視的規定,但是這些規定的內容過于寬泛,可操作性較差,尤其是涉及到就業年齡歧視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以及違反就業年齡歧視有關規定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等方面,無法找到相應的法律責任條款,進而不能處罰相關的就業年齡歧視行為。
2.3 我國現有的反就業年齡歧視方面的單行法不夠完善
反歧視基本法不是萬能的,它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反歧視的法律問題,必須與其他專門的單行法律相配套。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善的《雇傭上禁止年齡歧視及高齡者雇傭促進法》、《雇傭平等(年齡)規則》、《雇傭對策法》、《雇傭中的年齡歧視法》等反就業年齡歧視方面單行法。
2.4 我國沒有正規的反就業年齡歧視的專門機構
專門的執行機構可以以比較低的成本,協助就業歧視的受害者處理和解決爭端。不僅專業,快捷,而且能更好地保護受害者隱私,同時反就業年齡歧視的專門機構也具備一些司法機關不具備的職能。因此,我國有必要建立職能集中且權威性、獨立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反就業年齡歧視專門機構,以保護和促進平等就業權。
2.5 我國的權利救濟機制不完善
從現實意義看,對公民權利侵害的救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保證,也是公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保障。權利是人性尊重的表現,任何侵害不管是否存在損害后果都是對個人尊嚴和價值的貶損,都必須采取救濟手段加以救濟。由此可見,完善的救濟機制對于保護公民權利,實現平等就業的意義重大。
3 結語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就業年齡歧視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國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立法經驗。完善《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保護大齡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強化勞動行政機關的行政能力,發揮反就業年齡歧視執法機構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平等就業機制會更完善,社會更和諧。
參考文獻
[1]卞浩瑄.試析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標準體系[J].知音勵志(上旬刊),2017(01):245.
[2]劉書良,陳家忠.強國之夢——程連昌人生幾個片段[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5(12).
[3]程連昌.程連昌文集----關于人事行政與經濟體制改革[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王曉宇(1995-),女,本科生學歷,河北省張家口市人。現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14級工程造價系本科生。研究方向為項目管理和工業工程。
作者單位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 河南省鄭州市 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