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蓉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作為這項工作的主體—公民必然成為其主要影響因素。而且社會上一些外界客觀因素同樣會制約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公民道德建設;主觀因素;客觀因素
1 個人主觀因素
1.1 文化水平
公民是道德建設的實踐主體,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關系著公民道德建設。高層次的文化水平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反之亦然。文化水平高的公民不僅會注重個人自身對于道德的踐行,而且還會帶動周邊人以較高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整體上促進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比如,大學教師嚴于律己,遵紀守法,做到“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提高自身精神形象的同時,感化周邊社會群體。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道德水平低下,必然將會給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抹黑。比如,一些社會青年,早早地放棄學校教育,平日里惡言惡語,放肆張狂,無所事事,走上人生的下坡路。
1.2 道德素養
公民文化程度與其道德素養之間有一定的必然聯系。文化程度高則其道德素養相對較高,反之亦然。而社會責任感與自主性意識可看作是公民道德素養的具體表現。社會責任感具體指公民能否自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2008年汶川地震時,無數人投身于志愿服務行列中,捐錢捐物,只為幫助災區人民早日渡過難關,重建美好家園。學校學生會去敬老院照顧老人,在鄉村支教,積極投入到社會事務中,實現自身價值,體現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美好的一面。公民社會責任感提高、自主性意識提高,才會體現其較高的道德素養,繼而積極參與到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事業中,推動該事業的健康向前發展。
2 外界客觀因素
2.1 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正式邁入改革開放的時代,進行市場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想當然,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動道德的提升。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了一些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相背離的現象。一些壟斷企業,譬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企業未能交給市場經濟調節,繼而出現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曾在2002年一些地方相繼發生通信電纜被砍斷的惡性事件。一些企業只顧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謀求經濟利益,卻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見利忘義為代價,將道德問題拋之腦后。在此過程,無疑將唯利是圖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展現出來。馬克思在《資本論》曾說過:“資本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鮮血和骯臟的東西”。企業在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積累資本的同時,只會給社會留下不可收拾的血腥殘局。與此同時,由于西方價值觀中的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思維的涌入和滲透,有些公民嚴重扭曲了自己的價值觀。他們過分注重物質利益,出現了“寧愿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愿自行車上笑”的拜金女,結婚硬性條件為有車有房,而不僅僅是往日的“八大件”,有的人為了經濟利益甚至置于一旁親情、友情而不顧。
不可否定,市場經濟帶來經濟、社會的進步惠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但由此帶來的道德缺失問題也不容小覷,值得深思。
2.2 公民道德全方面監管存在漏洞、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
我國公民熟知的一個社會現象:貪官污吏遍布官場的每個角落,腐蝕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國歌中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只不過此時面對的危險不再是倭寇變態豬的侵略,面對的是官場無官不貪無官不腐的駐心蟲,這些萬惡的貪官掏空了國家,掏空了民眾,寢室了社會肌體,到最后貪官一家卷款移民海外,使中國幾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一夕成空。上到黨員干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了問題,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繼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老虎”、“蒼蠅”一起打。下至普通群眾,對黨和國家失去信心,做人處事放松了道德警惕。究其深層次原因即為公民道德建設監管還存在漏洞。國家要竭盡全力加強有關社會監管,同時,作為社會發展的帶頭人—黨員干部本應該起模范帶頭作用,以嚴格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的行為。打鐵必須自身硬,上行下效。落地生根,貫徹到位。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再有,當下出現的惡性訛詐事件不在少數,一些助人為樂的人出于好心在幫助完那些處于困難人群后不但不能得到社會認可和贊譽,相反被救助者誣陷;“碰瓷事件”也讓人感到心寒。這種現象必將促使人心冷漠、社會凝聚力減退,繼而喪失社會公信力。究其根源是因為目前我國公民道德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系統的制度來規范和保障。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以德教化,又要靠法令來支撐。對于品德高尚的人民群眾,要從法律制度上給予強有力保障,讓他們能夠放心大膽做好事。同時,對誣告者、碰瓷者進行加大處罰力度,追究他們刑事責任。
2.3 社會環境的熏陶和影響
作為社會發展的見證者,不難發現,我國各個地方的道德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思想較開放的南方城市,公民道德素質相對較高,道德建設也相對完善,最明顯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上公廁時每個人都會井然有序的自覺排隊,愛惜公共設施、公共環境是他們的生活習慣,紅綠燈路口奉行行人優先的原則。例如,廈門、杭州等城市。而在思想相對閉塞的北方城市就不一定如此了,在生活中總有人想僥幸插隊,在看到“禁止吸煙”、“禁止隨地吐痰”等標語時選擇視而不見,破壞公共設施的行為屢禁不止,紅綠燈路口時常因為行人與車輛互不相讓而導致車禍發生。為什么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形象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公民道德建設較好的城市,每個人能夠以身作則,自覺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從而營造出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一傳十,十傳百”,社會公民共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而不像道德建設相對較弱的城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總因為某些人的不良道德行為而影響城市形象。
3 結語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內容復雜、任務艱巨、歷史漫長的社會系統工程。把握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做好公民道德建設工作,有助于我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從而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全面步入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朱金瑞.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道德建設的歷史演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白志剛.國際視野下的公民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3]何雪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公民道德建設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
包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