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輝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與進步,電子白板被廣泛地運用于數學教學。而交互式電子白板以其生動、具體、形象的特點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影響和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
關鍵詞:電子白板;互動;課堂效率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電子白板在展現其巨大魅力的同時,在具體運用中還有一些困惑。
一、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優勢
1.使互動更加“走心”
在傳統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課堂互動大都基于語言及一些簡單的動作,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沒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而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機互動”“人人互動”。
如今我們將電子白板引入課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心和主動性。如在教學“數一數”時,我拖出一只只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邊數數邊猜下一個出場的小動物會是誰?我并沒有按事前預設的程序出示動物圖片,而是按照學生的意愿出示圖片,發言的學生覺得很有成就感,其他學生覺得很神奇。在這個過程中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實現了有效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2.有效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體驗往往是由具體的情境所決定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難免有一些枯燥抽象的內容,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時,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動手操作“把7個草莓擺成兩個一盤,可以擺幾盤?”我在利用電子白板拖拽出7個草莓圖片,讓學生拖拽草莓圖片,讓學生擺。像這樣的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生對電子白板充滿了好奇,個別學生親自上臺操作,其他同學也積極動腦躍躍欲試。最后引導學生把分草莓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學生從分草莓到列出算式的過程就是從具體(實物操作)到半抽象,從半抽象(表象)再到抽象的過程。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余數”產生過程的直觀的理解,還對“余數的意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這部分重點、難點輕松地被突破。
3.巧妙使用電子白板,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以前我在教學“圓”的內容時,教師講解圓的畫法并用教具圓規示范畫法時,不是針的位置容易移動導致圓心位置偏移最終使起點和終點不能剛好組成封閉圖形,就是畫的過程中粉筆斷了導致畫圓失敗,最后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在利用電子白板教學圓的畫法時,從工具里找出圓規,添加到當前頁面里點擊圓規畫圓,則非常輕松。不光教師示范,學生也可以在電子白板上熟練地畫圓。如果有個別學生沒有掌握,教師可以預先使用電子白板的錄制功能,把整個畫圓過程回放。
4.活用電子白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電子白板,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我在教學“小小設計師”時,讓學生綜合運用學習的對稱、平移等知識設計出漂亮的圖案。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介紹了電子白板的一些簡單功能如圖片的插入、克隆、拖拽和旋轉等功能后,放手讓學生分組在電子白板上設計展示,結果展示的幾個小組的作品特別棒,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增強了組內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
二、對電子白板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思考
電子白板的功能那么強大,傳統的教學手段就被全盤否定了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在實踐運用中進行了思考:
1.電子白板應該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
我認為電子白板的廣泛運用不是對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全盤否定,而是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將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電子白板的作用。如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有些內容需要強調的,教師須在黑板上進行示范性書寫。小學生思維連貫性比較弱,有些重點強調的內容寫在電子白板上如進行下一個環節學生容易出現思維短路,而寫在黑板上更能突出它的重要作用。我認為,只有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電子白板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電子白板更強大的作用。
2.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靈活使用電子白板
不要因為學生喜歡就把一些本來不需要電子白板的教學內容生搬硬套使用電子白板,而應該服從“以人文本”的理念,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而使用,而是為了使用電子白板而使用。如在教學“1毫升和1升”時,教材只提供了“量杯中”的1毫升和1升。如果不深挖教材,學生對1升和1毫升的概念非常模糊。需要讓學生用學具感受1毫升和1升操作活動,讓學生將一次性注射器里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在手掌心,切身感受1毫升。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將桶里的水用容積是10毫升的注射器注入容積是1升的量杯里,感受1毫升與1升的換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很高。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將交互式電子白板有效運用于我們的課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楊善堂,劉萬里,歐曉霞,等.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2]呂鳳娟.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