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冬芬
星期一的第一節課上,我習慣地翻開一沓學生的小作文,開始批改起來。一本、兩本,咦,這是誰的本子?竟然寫了不到四行。合上本子,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本子的主人——鄧×。怎么會是他的本子?他向來是個不錯的學生呀!字寫得端正,上課很認真,其他老師也都說他是個挺不錯的學生,可今天,小作文居然寫了幾句話。心中不禁疑惑起來,重新打開本子,想從中去解開心中的疑惑,只見上面寫著:今天老師布置了小作文,讓我們自己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我翻開本子,想了很久,除了做作業看電視,上學回家之外,我真的不知該寫什么內容才是感興趣的。這短短的幾行字讓我又陷入了沉思,怎么會這樣?新課標是“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嗎?如今,我也試著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擬題,結果怎么竟會事與愿違呢?我不禁感慨萬分:教語文真的不容易!教作文更是難上難。
一、存在的問題
我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重又思考,不難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的生活單調
早上七點多到校,然后是做小家務、早讀、做操、晨會,之后便是三堂課。中午補差,訂正作業,然后又是上課,處理作業。有時常常是顧了做作業,忘了上廁所。星期天,不是做作業就是看電視,加上大多是獨生子女,一人獨處的多,一起活動的少。大多家長對文化課的偏重,也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活動的時間與機會。
2.習慣了應試作文
我們教師習慣了命題,學生也習慣了,每到周五放學,總有不少學生會問:“老師,今天寫什么作文?”現在,突然讓他們自由選擇。正如習慣了在籠中生活的鳥兒,突然打開籠門,讓它自覓食物,自由飛翔,一時難免暈頭轉向,找不到方向。看來,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為學生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提供廣闊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觀察,自己去發現習作的題材,學生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而手足無措了。
3.缺乏發現的慧心
雖說如今獨生子多,沒有兄弟姊妹做伴,少了些生活樂趣,可學校中還是有很多同伴,并且學校生活還是比較豐富多彩的。關鍵在于學生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發現的慧心;老師也缺乏對學生生活積累的指導,缺乏引導學生對平常生活的關注和思考。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一雙發現的眼睛。”
二、應對策略
1.激發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我發現了學生有一段時間癡迷于“溜溜球”,于是我讓學生把他們的溜溜球帶來,讓他們互相介紹自己的溜溜球,并且要盡可能講出自己溜溜球的與眾不同之處。之后,我又問:“溜溜球好玩嗎?”學生齊聲回答:“特別好玩。”“那誰能當小老師也來教教我?”這下,教室里可樂開了花,爭著要當我的小老師,我請了兩位同學讓他們邊表演邊介紹,看到兩位同學的表現贏得了我的大加贊賞,學生更熱情了,我趁熱打鐵:“你們都想當我的老師,行,但人太多來不及。這樣吧,你們用筆寫下來,然后我就可以帶回去,細細研究,好好學習了,怎么樣?誰介紹的清楚,明白,我就向誰學?”第二天,學生帶來一篇篇習作,有的介紹形狀,色彩、結構;有的介紹如何玩法;有的寫了自己練習的過程;還有的告訴我一開始學不容易,用他的經歷鼓勵我要學會不厭其煩,不怕失敗。
2.引發思考,變“被動習作”為“主動傾吐”
在一次回家作業的批改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作業特別馬虎,只顧著完成任務,字跡潦草,詞語寫錯,做一半留一半。我忍著怒氣批改完,給每個學生打上分數。心想:得好好想個“招兒”治治他們了。于是,上課鈴響了,我把練習冊發給他們,并平靜地說:“請同學們打開練習冊,細細地看一看你昨天的回家作業,你得了什么成績,應該嗎?……這次回家作業的成績作為一次考試成績!”一聽到要作為考試成績,不少學生張大了嘴巴,頗有點大驚失色之意;還有的皺起了眉頭,似乎在懊悔做作業時的馬虎;只有少數學生偷偷竊喜,慶幸自己做得認真。看著他們的神情,我有些于心不忍,靈機一動,話題一轉說:“細細回憶你昨天做作業的情景,如果把它與今天的感受真實寫下來,并且起個獨特的題目,支老師考慮重新為你的這次作業打分。
3.關注生活,變“統一指導”為“體驗感悟”
在平常的習作教學中,老師往往十分注重習作方法的指導,而忽略學生對習作的主動參與,因而指導的習作往往千篇一律,索然無趣。“十一”小長假過后的第一天早晨,天下著大雨,我早早來到學校。剛走進教室,班長連忙走過來著急地說:“不好了,支老師,我們班的《語文補充習題》全濕了,你快來看啊!我已經把它搬到講臺上了。”我連忙一看:糟了,本子怎會濕成這樣?上面幾本從頭到尾濕了個透,拎起來沉甸甸的,再往下看,一大半的本子都不同程度地濕了。鄧××急著看自己的本子,由于本子濕透了,一不小心就把封面撕壞了。怎么回事?還沒等我開口,鄧××就嚷開了:“我剛才進來,發現前面的一扇窗戶值日生沒有關緊,有一條縫,桌子上都濕了,補充習題就放在窗戶邊。”原來如此,由于臺風的緣故,已經下了兩天的大雨了,難怪會濕成這樣。
事已至此,該如何補救呢?外面還下著雨,只能先放著了。晚上放學后,我讓值日生把《補充習題》一本本翻開放在課桌上,但愿第二天會好點。可是,并不像我預想的那樣,有十來本嚴重的還是濕漉漉的,一時半會根本干不了,怎么辦?忽然眼睛一亮,教室里無法一一攤開晾曬,何不讓學生帶回家晾曬呢?于是我把這一情況跟學生講了,并叮囑他們:“作業本已淋雨‘生病了,有的還‘傷殘了,大家一定要小心呵護,輕拿輕放,回家再‘搶救。”并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圍繞“作業本濕了”這件事寫下你的感想和你的搶救行動。
從學生的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習作源于生活,關注生活的點滴,學生就會產生傾吐的欲望。雖然這一次的錯誤給大家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但這錯誤讓他們學會了思考,受到了啟迪,收獲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承擔起了自己的職責,更深切明白了“責任”的重要性。也許在多年以后,在他們踏上工作崗位之后,這個“錯誤”依然會成為他們美麗的回憶。
參考文獻:
[1]潘海強.習作從生活中來[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5).
[2]莫玉香.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