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嚴榮清
摘 要:武術作為連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體育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其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身心鍛煉都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身體,同時還可以提高自身素質和武德修養。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通過分析學生在進行武術訓練過程中的品格塑造,以期完善當前的武術訓練模式,為武術教育事業和學生的品格塑造做出相應的貢獻。
關鍵詞:武術訓練;品格塑造;分析研究
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人們也越來越關注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復興。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組成之一,也逐漸被教育系統重視,并參與到教學中。中國武術作為一項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不但可以增強習武者的體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堅毅品德。在當前的武術訓練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武術訓練,對于學生的武德培養則草草帶過。導致部分運動員武術技能突出,但個人素質較低,不能著重突出中國傳統武術的民族內涵和文化底蘊。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會有很大影響。如今,深層次探索和研究武術訓練對于學生的品格塑造和整體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廣大武術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和分析,通過研究目前的教學模式,總結相應的經驗,讓學生在學習武術技巧的同時培養高尚的武德。
一、學生在武術訓練中的品格塑造
“文以平心,武以觀德。”長期以來,武德的重視程度在武術教育中要比技巧更受人關注。崇德是武術學習的重要基礎,習武者要崇尚高貴的道德修養,養成寬厚待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武術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品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武術訓練培養學生的恒心毅力
受到武術自身特征的影響,武術訓練的過程往往都是艱苦的,且周期較長。學生在長期的艱苦訓練中,信心和恒心都會得到提升。如今生活條件提高了,許多學生存在不能吃苦、沒有恒心和毅力的現象。調查表明,學習武術后學生的恒心和毅力都會在學習過程中完善。
2.武術訓練培養學生仁忠義信的品德
在傳統的中國武術傳習過程中,師傅選徒的標準很多,而人品則是一項重點的考查內容。因此,在開始武術訓練之初,老師都會對學生進行禮儀訓練。禮儀是進行教學的一項基礎,更是培養學生今后發展的先決條件。受到傳統武術學習的影響,學生在老師的教導下會逐漸養成尊師重道、仁忠義信的高貴武德。
武術作為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它還從不同層面上體現了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學生在習武初期通過學習基礎的相應技巧和動作,武術動作要求學生一招一式都要到位,因此,學生在一招一式的訓練中養成細心、平和的心態,隨著訓練的深入,學生會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在每個訓練階段和學習中,學生的相關品德也都會得到鍛煉。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的精神,以此形成良好的武術品德。
3.武術訓練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目前,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的行為和言語都缺乏責任感,具體體現在不爭取自身的合法權利、不注意自身言行、對于別人的權益也多有侵犯。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形成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要求很高。面對重復的武術動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煩躁和焦慮的心情,但是又需要及時將這類情緒消除并全身心投入到訓練中。學生在不斷焦躁和消除過程中,忍耐性會逐漸提高,心理素質也會有所加強,這就養成了與常人不同的抗壓能力。
二、武術訓練對學生造成的身心影響
通過調查發現:35.1%的學生認為,學習武術可以防身、自衛、強身、健體;27.4%的學生認為,通過學習武術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使民族精神得到弘揚和發展;3.7%的學生認為,武術學習可以增加氣質,讓其他學生崇拜;還有33.8%的學生認為,學習武術可以使自身品德得到提升。這表明,很多學生在進行武術訓練時,不明確武術對于自身品德提升的作用,理解意識偏差,導致學生只顧著學習武術套路而不重視武德的培養。
此外,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由于目前的生活條件好,不進行科學的體育項目鍛煉,優越的家庭環境也導致很多學生心態不好,不尊重、理解教師,遵守紀律的意識單薄,缺乏同情心,不懂得以禮待人,而進行武術訓練后,此類學生的部分陋習會在武術訓練過程中逐漸改正,這亦是武術訓練帶來的良好作用。
學生的品德素養,是由其生活學習的環境所影響形成的。這必然導致學生的品格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長期武術訓練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武術作為傳統的中國體育項目之一,學習者在習武過程中便可學習到很多優秀的傳統品德,教師需要加以講解讓學生明白。讓學生明白學武要先學做人的道理,明白武術學習武德為先的思想。同時注重學習文化知識,成為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文勇.論高校武術教學對學生品格的塑造[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2]賈德田,邱艷.論武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品格的塑造[J].搏擊(武術科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