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元
(海南體育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0311)
大強度運動訓練后,可以根據安靜狀態下、運動后即刻以及運動后恢復后運動員的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反應運動強度的大小以及運動員的恢復情況,對指導訓練而言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實驗中以某學院田徑七項全能運動員為測試對象,在大強度訓練后觀察其血液生化指標的變化情況。
2017月4 月至5月在某大學體育學院的田徑運動場以及實驗室完成此實驗,在學院內選擇6名七項全能的男性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0歲,平均身高為(175.6±4.5)cm,訓練年限在5至7年,且所有人員不存在精神及器質性病變,沒有遺傳病史,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正式受訓前,所有受試者均明確了實驗目的,并嚴格按照教練員與實驗員制定的訓練計劃進行訓練。實驗員與教練員共同設計實驗實施過程,由其他人員完成資料收集及評估工作。
1.2.1 訓練安排:利用比賽前訓練器的月周期訓練階段,且由研究者與教練員在結合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制定訓練方案,在專家評定后進行測定。具體安排為,在四周訓練期間,第一周應安排適應性訓練,之后每周增加訓練強度,按照遞增方式進行負荷訓練,但總訓練運動量與強度都較大。且在強度訓練周中,每周應安排11個大強度的訓練課程,即周二、周五進行大強度訓練,而在周一、周四是適當減輕,周六在根據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安排活動,每個訓練課程應持續兩個小時,且利用生理學家Rorg制定的主觀心理感覺等級表控制訓練強度。在最后一次訓練課程中應采用最大強度的力竭性訓練,且每個訓練課程結束后每位運動員應利用專門的方法進行恢復,一般采用靜力牽引、按摩以及針灸等方法。
1.2.2 樣本收集:對受試對象分三次進行采血,在實驗前進行第一次取樣,作為對照指標;而在大強度訓練后即刻進行第二次取樣;在完成上述大強度訓練后的第二天進行第三次取樣。同時,在取樣完成后,還應進行肝素抗凝,利用離心分離方法萃取上清液,并保存在冰箱中,利用放射免疫方法測定血清睪酮以及皮質醇的濃度。并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運動員血清機酸激酶、乳酸脫氫酶以及血尿素等血清酶的活性,且利用全自動乳酸分析儀測定全血乳酸的水平,利用血球計數儀測定血液中的血蛋白水平,整個實驗過程中,所有運動員均未服用任何刺激性激素藥物。
1.2.3 觀察指標:血清睪酮、皮質醇、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活性、血尿素、血紅蛋白以及全血乳酸等均屬于需要測定的生化指標。
1.2.4 統計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且利用T檢驗方法,當p<0.05時,其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運動即刻血清睪酮及皮質醇的濃度低于安靜狀態下的濃度,且運動后血清睪酮與皮質醇的比例也要低于安靜狀態下的比例,具體情況如下表1所示。
表1 訓練前后血清睪酮、皮質醇變化濃度
運動后恢復后血清肌酸激酶以及乳酸脫氫酶的濃度要高于安靜與運動即刻的濃度,具體情況如下表2所示。
表2 訓練前后血清肌酸激酶以及乳酸脫氫酶變化濃度
安靜狀態下血紅蛋白的濃度要高于運動即刻與運動恢復后的濃度,而運動后即刻全血乳酸的濃度要高于安靜狀態下及運動恢復后的濃度。
表3 訓練前后全血乳酸及血紅蛋白的變化濃度
大量負荷運動訓練后,運動員的內分泌系統會發生明顯改變,導致體內的分泌腺體以及激素水平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且血液中的激素也會發生改變。且相關研究也表明,血清睪酮以及皮質醇激素的濃度與運動員運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由此本次研究中將血清睪酮及皮質醇激素作為研究內容。由實驗數據可以看出,田徑運動員在經過大強度的訓練后。血清睪酮的水平有所下降,但皮質醇處于較高水平,兩者比值明顯下降。因此,這兩個敏感指標可以反映運動員機體的疲勞狀態,且運動恢復與安靜時的比較更具明顯性。
在本次實驗中,將血清酶肌酸激酶以及乳酸脫氫酶作為測試內容,數據顯示,運動即刻后肌酸激酶數值明顯增加,但恢復后與安靜時相比卻具備較大的差異性。這是因為骨骼肌能量代謝的關鍵酶便是肌酸激酶,且其可以實現磷酸肌酸以及三磷酸腺苷之間的可逆性變化。
在其它研究中,運動員在運動后5至6小時內,肌酸激酶濃度顯著升高,且在8至24小時內達到峰值,而48小時后便會慢慢下降。促進丙酮酸與催化乳酸之間轉化的酶為乳酸脫氫酶,運動即刻其濃度明顯增加,這是因為運動后其活性與運動負荷具備較緊密聯系,且運動即刻第二天便可以觀察到活性上升峰值,此時恢復速度較慢。且此項指標也與運動項目具備緊密聯系。在本次實驗中,大強度運動訓練即刻以及恢復后的濃度值均高于安靜狀態下的數值,且恢復時數值明顯高于安靜時數值,具備顯著差異。出現此種情況可能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首先,隨著運動時間的增加,人體肌肉中的氨基酸分解能力增強,氨基數增加,這也使得肝臟中代謝產生的尿毒濃度增大。其次,受運動因素的影響,機體結構蛋白以及功能蛋白的分解速度增大,分解代謝會使得尿素增多。再次,長時間的疲勞運動會打破肌肉的能量平衡,導致ATP無法迅速合成,生成的AMP會在轉化過程中轉變為尿素。最后,長時間的大強度運動降低了運動員的腎功能,而大量排汗也使得尿素濃度升高。
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運動即刻時,田徑運動員血紅蛋白的水平比安靜時降低了很多,且運動恢復后的數值也較低。這與訓練期間,運動員承受的運動強度、運動量以及體力能量消耗有關。且很多研究已經證實,運動時體內乳酸的變化也反映了能量供應體系的實際變化,為了了解運動能量代謝特點,可以分析全血乳酸的濃度變化情況。同時,運動后全血乳酸的恢復速率也可以反映機體的有氧代謝能力,速度快則代表有氧代謝能力強。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到,運動即刻后全血乳酸即達到較高數值,但恢復后濃度與安靜時差異不大。這表明采用復合型措施后,運動員的全血乳酸恢復速率較快。
在經過大強度的訓練后,將血清睪酮與皮質醇共同作為田徑運動員評價指標的效果要明顯好于單一指標的效果。且以血清酶乳酸脫氫酶作為評價指標的效果也明顯好于肌酸激酶與血尿素等指標。而相較血紅蛋白,全血乳酸指標更可以反應實際運動效果。為此,在大強度訓練后,可以利用血清睪酮、皮質醇、乳酸脫氫酶以及全血乳酸等作為運動員的檢測指標,用于反應運動員的訓練強度,從而有效調控運動訓練。
[1] 崔性赫,郭可雷,吳陽.論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和持續訓練法的不足與完善[J].四川體育科學,2015(4).
[2] 黃慶喜,李忠堂.運動訓練分期理論與板塊學說之論爭辨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