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葉 龔彥豪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4)
體育社會性發展教育可以使大學教育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滿足日益變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時代與高校教育都在發生變化。大學體育教學以大學社會性發展為中心,體驗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鍛煉體魄的同時培養自信和團結協作能力,進而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幫助學生克服社會性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本文以新時期生態理念指導下的大學體育促進大學社會性發展為中心進行研究。
社會性發展是指人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通過不斷調適自身行為,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更好地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它包括對社會規則的適應、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強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等。
在一項關于社會離職人員的調查報告中,高達90%的人因為工作態度、人際關系或不恰當行為而導致被企業解雇。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人,應當具有與周圍環境協調發展的能力。協調的關系使人身心愉快,工作效率提高。而當一個人與環境相矛盾時,往往會表現出焦慮、苦惱等負面情緒,影響人的身心、生活和工作。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社會中的人,也是構成整個社會復雜關系的主體。人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終身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人會有不同的社會發展需求。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是建立在其早期形成的社會性基礎之上的。通過學習,人們會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進一步地修正和補充,獲得更好的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與技能。對政治理念、道德傳統、行為規范進行系統化的提升。大學社會性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素質公民。
目前,我國的大學社會性教育仍處于缺失狀態。體育教學是一個微觀層面的教學生態系統。
大學生體育意識的缺失、滯后的社會系統、古板的體育教育模式等等,這些已經遠不能滿足當下大學體育教學追求個體生命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只有優化的課程、諧積極的師生關系以及優質的生態環境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在社會生活、學習和工作上建立基本的知識、方法、技能。
大學體育社會性發展課程設定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從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出發,教授學生基本的社會技能,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般性問題。另一方面,從學生成長中過程中的個別現象出發,教授學生學習和掌握特殊的社會技能,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特殊問題,將教育模式改革和素質教育拓展落到實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1)師資:高校體育院系的教師不僅擁有廣博的學科知識,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因而,一般的高校體育教師都是具有擔任社會性發展訓練課程教學資格的。(2)器材:社會性發展訓練所用的器械在材料成本上要比過去傳統的體育教學器材價格更低,可以使高校節省一大筆支出費用;社會性發展教學所用的體育器材結構相比過去傳統的體育器材更節省材料,安裝也更加快速,強大而安全的功能,方便的推廣,空間占用少,而且能夠適用于多種場地。
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與目標,合理的體育教育和體育鍛煉會為大學生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堅實身體與心理基礎。
大學體育社會性教學所選項目應具有科學性,相關教職人員對高校的設施條件,課程實施時間、人員安排等客觀條件進行評估后再做出安排。大學體育社會性教學的科學性有利于提高高校社會發展質量,也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的安全問題。
趣味性是體育運動的根本屬性之一,體育運動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果。
教育是教學的目的與根本屬性。大學體育社會性教育作為一種體驗性拓展訓練,在拓展訓練過程中,本著教育啟發意義原則,逐漸培養起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啟發性是教育的本質內容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創造力與和創新精神更加成為高校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點內容,在體育教育中啟發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與創造力,是真正完整地實現高校大學生社會性發展。
課前,教師要安排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舒展身體各關節,直到身體微微發熱和出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在課前只需將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項目名稱、活動目的、參與成員、活動要求、以及活動的整體規劃(各個項目的起止時間、所需總時間)等向學生介紹清楚即可,并對學生強調相應的注意事項。
整個活動要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不參與、不解答,以一個教學目標制定者、教學活動組織者,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啟發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即可。活動要求身著運動衣。
在課程結束后,授課老師要記錄下學生在課程整個過程中產生的相應數據,進行整理后,幫助學生消化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改進教學方式以提升下次課堂訓練效果。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培養出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素質大學生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社會對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即使是大學內部也會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響。有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出現壓抑和困惑,因為現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的自理能力往往較差、嚴重嬌氣,遇到困難時,往往表現出怯懦和退縮的特點,常常出現孤獨感。
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從小建立起來的,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體制中適當加入社會性教育,讓學生從體育活動中收獲團結協作、拓展創新等良好地社會品質,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內容正向遷移到工作和學習中,而這也是體育社會性教育促進高校社會性發展的根本目標。
(1)具有靈活性。在這個發展快速,壓力巨大的社會中,靈活地大學體育社會性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做出不同的教學策略。大學體育社會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極應對壓力。(2)加強心理素質。大學體育的教學會使學生充分感受團隊合作與團隊激勵,培養學生的歸屬感,為其在以后的生活中積極健康的面對挫折和困難打下堅實的基礎。(3)加強團隊力量的認識。大學體育社會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必要的心理調適技能,感受溝通帶來的融洽關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進個體對團隊力量的認識。此外,將社會性發展訓練與常規性課程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體育教育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逐漸歷練,最終成為社會文明的推動者。
在大學教育中開設體育社會性發展課程既具有可行性且十分必要。因此,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要盡快開設體育社會性發展課程,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建立和安排相應的教學大綱以及教學進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總結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地教學、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體系。
[1] 王國亮.翻轉課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
[2] 趙丹彤.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體系再設計[D].北京體育大學,2016.
[3] 郭玉蓮.高校教育場域中體育文化力運行機制的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4] 桑國強.專業化視域下我國特殊體育教師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5] 李傳兵.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構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