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元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33-01課程的改革如春涌動,深入人心,而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轉變學生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即:自主探究,是在課堂中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它是新課標倡導的是主要的學習方法之一,以下具體談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1.巧設問題、創造機遇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高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的備課重點就是設計好有效的問題,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如教學"正方體8個頂點、6個面、12條棱"這個知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要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利用提供的學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個正方體。于是我們紛紛動手搭起來,但一段時間過去了,有些小組搭起漂亮的正方體,于是有些小組搭不成。這是為什么呢?我抓住這一段機遇,讓全班學生共同分析搭不成正方體的原因。于是學生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原來不能搭成正方體的小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組雖然有12根,但這12根小棒長短不一……這樣,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悟了對正方體特征認識的過程,在玩中學到了這一數學知識——正方體有12條棱,每條的長度都是相等的。
2.設疑置難、創設情景
教學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首先比較三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第一組等底不等高,第二組是等高不等底,第三組既不等高也不等底。在對第三組兩個平行四邊形面積大小比較時,學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暫的思考后,一學生提示:"如果知道它們的面積大小具體是多少就好了"。學生議論開了,教師抓住這個問題提示:"你能有辦法知道它們的面積嗎?"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拼成已學過的長方形的方法……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的教學通過設疑置難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做學生知在探中,樂在其中。
3.大膽放手,增加機會
教師在課堂上要大膽放手,簡化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觀的功能,盡量做到特征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驗證,公式讓學生推導,難點讓學生突破。例如,學習"圓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上課以始設置懸念,課件出示:12個學生站成一個正方形做套圈游戲,作為投擲目標性的布娃娃放在正方形中間的位置上。然后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套圈是否公平合理,學生有的說公平,有的說不公平,個個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教師說:學完這課,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在學習圓的知識后,讓學生討論這樣套圈是否公平合理,如何做游戲才能保證游戲的公平合理性。學生都能明白這樣做是公平合理的,因為站在不同的位置與投擲的目標的距離是不相等的,應該以投擲目標為中心,圍成一個圈,每個同學都站在以投擲目標為圓上。這樣根據學生體驗共同理解,發現及探討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發展思維,培養了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提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因此,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讓新的理念融入課堂,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究的空間,創新的平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